..續本文上一頁管。接著繼承他的遺教的兩位弟子:一位是甲.怯喀巴(1101-1175),一位是董敦(1106-1166)。由他們兩位,又分成了噶當派的教典派中的兩個寺院系統。由甲.怯喀巴及門徒傳下來的是怯喀寺、基布寺系統;由董敦及其門下傳下來的是納塘寺系統。
2、教授派
是從京俄哇(1038-1103)傳下來的。屬于正見的,有京俄哇所傳的四谛教授,有普窮哇所傳的緣起教授,又有菩提寶傳的二谛教授。其教授重點爲:
a、四谛和緣起二種教授,重在明人無我義。
b、二谛教授,重在明微細法無我義。
c、修自他相換大菩提心的教授,京哦哇秘傳朵隆巴和賈宇哇,以行爲主的教授。
d、見行雙運的教授,就是「叁士道次第」,所依的經典即阿底峽著的《菩提道燈》。因爲菩提道次第中統攝一切教授,所以見行雙運的教授。
京多哇,幼年瑪拉協饒森巴出家,二十歲時往惹珍寺親近仲敦巴,仲敦巴囑以勤修空性。他也到了阿底峽所傳的許多密法教授。仲敦巴圓寂後,先後依止菩提寶、自在幢等受學。他通曉梵文、能譯經論,善誦密咒,定力亦深,弟子很多,以甲域哇欽波爲上首。
甲域哇欽波(1-75-1138),本名宣奴沃,因創建並常住在甲域寺(西藏隆子縣東)而被尊稱爲甲域哇,他侍奉京俄巴十分恭敬,學到了京俄巴所傳的教法和經論,連噶舉派的重要人物塔布拉傑也曾向他學習佛法。
甲域哇的門徒中有兩人比較有名,一位是藏巴仁波,且在甲域哇死後擔任寺和甲域寺的堪布。另一位是沖協仁波且,建立崗崗寺。
在此教法中,內邬素巴(1042-1118)本名也協拔,曾是阿底峽的弟子──熱振寺第叁任堪布衮巴哇的門徒。據說他的佛家的「修定」和經典方面很有成就,又擅長醫術,曾替治數十位僧人的麻瘋病,所以很有名望。其弟子中以皆貢欽波和绛曲格哉比有名。皆貢欽波建立了仁欽崗寺,绛曲格哉常住在一座叫達堅 的寺廟,他們都是以傳授內邬素巴傳下來的修持和密法爲主。
3、教誡派
這是阿底峽在耶巴傳授給枯敦、俄善慧、仲敦巴叁人的教授。由仲敦巴傳授給其叁大弟子,普窮哇得到全部,京俄哇得到多半,博多哇得到少半。此教誡至僧成時,傳播到全藏。此教誡派是以顯宗的修習爲主的,其教授爲恒住五念:
念師長爲歸依,
念自身爲本尊,
念語言爲誦咒,
念衆生爲父母,
念心性本空。
其中被認心要法門的,是「十六明點」的修法。修這個教授的,下自戒律,上至金剛乘法,能在一座中一齊修習。本尊有四位,即是釋迦佛、觀音菩薩、綠度母、不動明王。法是叁藏。四尊和叁藏合起來稱爲『噶當派七寶』。
從以上噶當派的教理分派,可以得知噶當派的教理是調和了顯密二宗的教理與修習,它是強調修習次第,主張先學顯宗後學密宗,並且強調密宗只能傳授給經過考驗的少數有「根器」的人,因此噶當派並不廣傳密宗。此外,噶當派還主張顯密二宗不應當相互攻讦,而應當互相補充。
4、噶當派的密法
噶當派所傳的密法,是以《真實攝經》一系的密法爲主。這部經是屬于四部怛特羅中的第叁部(即瑜伽部),對這一部的解釋仍然是以顯宗的教義爲基礎的。在阿底峽的時,四部怛特羅中的第四部(即無上瑜伽部)的一些內容,如勝樂、大威德、密集等,已經在印度盛行,並且逐步傳到了西藏。由于當時藏人修習無上密 法之根器的人數少,因此,阿底峽在世時提倡遵循第叁部怛特羅的《真實攝經》修密法。惟有少數上上根器的弟子才傳給他無上密法。這樣做既顯示了薩迦、噶舉等派專門崇尚無上瑜伽部有所不同,又與甯瑪派的密法中大量吸收笨教的東西有著更大的差別。所以噶當派在西藏佛教中,享有顯密教法『純淨』的聲譽。
肆、 噶當派的影響與發展
(一)噶當派的影響
西藏佛教各宗派普遍受到噶當派的影響很深遠如:
1、 噶舉派初祖岡波,結合《菩提道燈》與密勒日巴的「大手印」法門,造了《道次第解脫莊嚴論》,其所傳的法是噶當、大手印合修的教授。
2、薩迦派二祖和甯瑪派高僧隆欽饒绛巴,都曾經噶派的桑寺中學習「慈氏五論」和「法稱七部量論」,奠定顯教的基礎。
3、格魯派黃教祖師宗喀巴,親從虛空幢和法依賢,學習噶當派的道次第教授,因而造《菩提道次第》廣略二論。其修行自修化他,都依阿底峽所傳的教授而行。所以黃教格魯派被人稱之爲新噶當派。
(二)噶當派于桑浦寺的發展
桑浦寺在西藏佛教曆史上位有一定的地位,這個寺院位于拉薩以南,聶塘以東,以提倡因明,辯論而著名。許多藏文史籍把它歸入噶當派的寺院。以下就噶當派在桑浦寺的發展情況加以敘述。
桑浦寺是1073年由阿底峽的弟子俄.雷必喜饒建立的,最初叫做內邬托寺,後來改稱桑浦寺。俄.雷必喜饒十一世紀時的人,通稱他爲大俄譯師。他幼年跟從盧梅十人中的征.也協雲丹出家,後來到康區向賽尊學法。1045年他與同學枯敦.尊追雍仲等人一起回前藏,在拉薩附近建了一座劄納寺,在那裏講經傳 教。阿底峽來到前藏後,跟隨他學法。他翻譯和修訂過多種有關因明的書籍,所以得到譯師的稱號。
俄·雷必喜饒死後,其侄子俄.羅丹喜饒(1059~1109)通稱的小俄譯師,繼任桑浦寺的堪布。十八歲與熱譯師和年譯師一起到阿裏參加過孜德舉辦的 「火龍年法會」,會後又到克什米爾去留學十七年之久,約在叁十五歲返回西藏,又到尼泊爾作學習密法。他翻譯了多經典和有關因明的書籍,成爲當時有名的譯師。
小俄譯師的門徒中,以卓隆巴比較著名。卓隆巴原名羅追回乃,曾爲許多顯密經論作注疏,根據阿底峽的《菩提道炬論》寫成《道次第廣論》和《教次第廣論》。這兩部書都是闡明當派之教義的,後來格魯派創始人宗喀巴大師,以這兩本書爲基礎上寫成了《菩提道次第廣論》。
桑浦寺極盛時,是西藏佛教各教派的許多僧人前來學習佛法的重地。大小俄譯師所傳的「因明」被稱爲「舊因明」,而原來由瑪.雷必喜饒(即洛窮)所傳的 「因明」被稱爲「新因明」。經由桑浦寺第六任堪布恰巴卻吉僧格時開始宣揚,一直到十五世紀是西藏講授因明的重要據點。據說西藏佛教各教派的僧人采用辯論的方法學習經典,也是從恰巴吉僧格開始。
此外,般若(以《現觀莊嚴論》及其注疏爲主)、中觀(以「入中論」及其注疏爲主)等學也多由桑浦寺傳播發展。因此,桑浦寺不僅在顯宗和因明方面對西藏佛教各教派發生過影響,而且在整個西藏佛教的發展史上,都起過重要的作用。
恰巴吉僧格之後,桑浦寺分爲上下兩院,在薩派掌握地方政權後,曾巴該寺的幾個劄倉收歸薩迦派管轄。到十五世紀格魯派興起後,桑浦寺也隨其它噶當派一起並入格魯派寺院系統。
(叁)噶當派的消失
從十一世紀到十二世紀這二百年,噶當派得到了一些地方勢力的支持,獲得了很大的發展,在西藏佛教各教教派中以僧徒衆多,寺院廣布而著稱。十叁中葉,受蒙古王室闊端派遺領兵進藏的將軍達那波寫給闊端汗的信中說:「現在藏地以噶當派的寺院最多。」由此可見該派勢力之盛。
噶當派中的怯喀寺、基布寺系統曾和雅隆覺臥地方割據勢力結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個規模較大的寺院集團。但是噶當派整個教派並未去尋求掌管地方大權,甚至對後來薩迦派僧人掌政的情況還表示反對。
十五世紀黃教(格魯派)興起後,由于黃教是在噶當派教義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所以當黃教獲得發展後,原來屬于噶當派的寺院都變成了黃教的寺院,噶當派如今已不再單獨地存在于西藏社會上了。
伍、 結論
本文,只算筆者初嘗整理西藏佛教史中噶當派的資料,內容鮮少創見。然而在閱讀有關阿底峽尊者的生平事迹及其思想著述,不禁贊歎尊者不愧爲一代宗師。從尊者入藏對西藏佛教有深遠的意義,其思想也建構了噶當派的教理與修習的解行。
噶當派素有「純淨」的聲譽,在現今的社會對藏密蒙上一層無上密法的色彩,而阿底峽尊者以顯宗爲基礎而無上密法只能傳予少數上上根者,我想這是修學藏密的行者必須有的觀念。
再則從噶當派的發展及影響藏傳教的各宗派,雖然目前其宗派已消失在社會上,然其影響之深遠,我想不應其不存在而抹煞其曾經在曆史上的價值與意義。最後,還是要贊歎頂禮偉大的阿底峽尊者。
參考書目
1、《中華百科全書》
2、 釋如石著《菩提道燈抉微》,臺北:法鼓文化,1997年6月,p.3。
3、 廓諾迅魯作著,郭和卿譯《青史》,收于《世界佛學名著譯叢》38冊,藍吉富主編,臺北:華宇出版社,1998年初版。
4、 法尊著《西藏佛教史》〈西藏佛教的迦當派〉,收于現代佛教學術叢刊75冊,張曼濤主編,臺北:大乘出版社,1979年初版。
5、王輔仁著《西藏密宗史略》,臺北:佛教出版社,1985年3月初版。
6、冉光榮著《中國藏傳佛教史》,臺北:文津出版社,1996年9月。
7、王森著《西藏佛教發展史略》,中國社會佛學出版社,1983年。
《噶當派發展史概述》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