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能够稳定地专注于该目标,由于他
那既深且强而有力的禅支对抗烦恼,诸烦恼即没有机会生起。这些即是暂时性解脱(samayika-kanta cetovimutti)。
(对于)永恒与不可动摇的心解脱(asamayika-akuppa cetovimutti):这并不是暂时性解脱烦恼,而是永恒的出世间心解脱。经中提到:“Cattaro ca ariyamagga cattari ca samabbaphalani, ayam asamayiko vimokkho.”──「四圣道与四沙门果是永恒的解脱。」
不可动摇(akuppa):什幺是不可动摇?不可动摇是指不会受到烦恼动摇或影响。
至此所说的是什幺?乐于群体及受到社群之结束缚的比丘不能证得世间或出世间的特别素质;远离社群及乐于独处的比丘则能证得。即如慧观菩萨(Bodhisatta Vipassi)的例子,在出家后的首七年,当他还是受到八万四千出家人围绕着时,他无法证得独特的一切知智;但在远离社群及乐于独处之下,他得以在七天之内攀上菩提之高峰,证得了独特的一切知智。我们的菩萨也是如此,在出家后的首六年他与五沙门一起游方,而无法证得独特的一切知智;但在他们离他而去之后,通过乐于独处之下,他得以攀上菩提之高峰,证得了独特的一切知智。
随后,佛陀继续开示:「阿难,我没有看到任何一种变易的
色法不会导致贪恋及耽乐于它的人感到愁、悲、苦、忧、恼。」
该段话的含意是:
在指出乐于群体者无法成就特别的素质之后,佛陀说「阿难,我没有看到等等」,以便指出其错何在。在此,称为色的身体是由许多微小粒子或色聚组成。若比丘有系统地辨识它们,他就会看到它们里面的究竟色法(paramattha-rupa)。它们生灭得非常迅速,一旦生起就即刻灭尽;所以它们是无常的。若人不能以智照见这本质,他即会因贪欲而取乐于色。若他如此作为,他即会因色变易而感到愁、悲、苦、忧、恼。所以佛陀说:「我没有看到任何一种变易的色法不会导致贪恋及耽乐于它的人感到愁、悲、苦、忧、恼。」如是,由于舍利弗与目犍连加入僧团成为佛弟子这项变易,所以(他们以前的师父)山加耶(Sabjaya)即感到愁、悲、苦、忧、恼。在家居士乌巴里(Upali)与佛陀讨论佛法之后成为佛陀的弟子,这项变易也一样地令(他以前的师父)那他子(Nathaputta)感到悲痛。当时的那他子是尼干达教的创始人;乌巴里则是他的大弟子。有一天,乌巴里去问佛陀许多问题;佛陀很清晰地举例回答,令他感到很满意。而该段问答即名为《乌巴里经》。乌巴里在听完该经后(即证得了初果须陀洹)成为佛陀的弟
子。这是注疏的解释。
佛陀所发现的安住
过后佛陀继续讲解大空之修习:
「然而,阿难,于此有如来所发现的安住:通过不作意一切相而进入及安住于内空。若如来如此安住时,诸比丘或比丘尼、众男居士或女居士、诸王或大臣、众外道或他们的弟子们前来见他,那幺,以倾向离群隐居、独处、乐于出离及已完全断除诸漏根基的心,他肯定只会以倾向遣散他们的心给与开示。」
其意义如何?若刚出家的无智比丘说:「世尊像把牛放到田野般把我们带离社群,训诫我们离群隐居,然而他自己的四周却有众王与大臣等围绕着。」为了避免造成这种评论的机会,佛陀在开示时先这幺说,以显示即使佛陀是坐在一个遍满世界的社群当中,他依旧犹如单独一人静处一般。再者,佛陀在《相应部 ..蕴品..花经》(Samyutta Nikaya, Khandhavagga, Puppha Sutta. 2-113)说:「诸比丘,犹如一朵青莲花或白莲花生于水中,成长于水中,而后伸出水面不受水所沾染;如是,诸比丘,如来亦生于世间,成长于世间,而后超越世间,不受世间所沾染地安住。」
空
(什幺是)一切相(sabbanimittanam):名色称为相或行(savkhara)。当佛陀进入阿罗汉果定时,所生起的阿罗汉果心缘取无名无色的涅槃为目标。其中毫无名色之相,如颜色等等。此安住是由如来所发现。他通过不作意一切相而安住于空。
首先,基于自身的特质,果定称为空,但作为其目标的涅槃也称为空,因为它毫无贪、嗔、痴。另者,也可依据入道的方式来解释,因为观智(vipassana-bana)也被称为「空」(subbata)、「无相」(animitta)与「无愿」(appanihita)。于此,若比丘在观照诸行法为无常时,导致圣道从无常当中出起(而趣向涅槃),其导致圣道出起的观智即称为「无相」。若他在观照诸行法由于不断受到生灭逼迫而苦的一面时,导致圣道从苦中出起,其导致圣道出起的观智即称为「无愿」。若他在观照诸行法为无我时导致圣道从无我当中出起,其导致圣道出起的观智即称为「空」。于此,道由于无相观智而称为无相,而无相道之果也称为无相。对于无愿与空也是如此。
当佛陀向听众开示佛法时,其心是倾向于离群隐居与倾向于涅槃的。他肯定只会以心倾向遣散他们地给与开示。所以佛陀时常会说:「你们可以走了。」在什幺时候世尊会如此说
呢?是在用完餐之后活动的时刻,或在初夜活动的时刻。用完餐后,世尊在香舍里如狮子般地躺着(休息片刻),起身后即坐着入果定。当时僧团为了听闻佛法而前来聚会。了知适当时刻的世尊即从香舍出来,坐在(早已为他备好的)座位上,开示佛法。有如计算煮药油的时间般,他绝不会超出时间,即以倾向离群之心遣散僧团。在初夜的时候,他也如此遣散僧团,说道:「夜已深,这是你们做适当之事的时刻。」因为自从证悟以来,由于佛陀的意门转向心倾向于涅槃,所以即使是他的(眼、耳、鼻、舌、身)双五识也都倾向于涅槃。由于佛陀对诸行法的透彻了解,即使所见的微妙目标也只显现其厌恶的一面,对于其他目标则厌恶性更加强烈。由于涅槃极宁静殊胜,所以其心只倾向于涅槃,就有如受到口渴困扰的人只倾向于有凉水之处。
趣向空之道
安住于空是宁静殊胜的。(这是为何佛说:)「所以,阿难,若比丘立愿:『愿我进入与安住于内空』,他即应向内稳固其心、令之宁静、专一及专注。」
这段话的意义为何?若比丘想要缘取涅槃为目标而进入空(空果定,subbata-phalasamapatti),首先,他应当稳固其心,
专注于禅那目标,如:安般似相(anapana-patibhaga-nimitta)、地遍似相(pathavi-kasina-patibhaga-nimitta)等等。
(在经中,佛陀继而言道:)「阿难,他又应如何向内稳固其心、令之宁静、专一及专注?
于此,阿难,远离欲乐及远离不善法的比丘进入与安住于初禅……第二禅……第三禅……安住于拥有不苦不乐(受)及由于舍而念清净的第四禅。这是比丘如何向内稳固其心、令之宁静、专一及专注。」
基础禅
在此佛陀教四色禅作为观智的基础。巴利系佛教传承认同两种不同的修观行道。其中之一是止行道(samatha-yanika),此行道涉及先修习止禅至近行定或安止定的阶段,以作为修观的基础。采取这种行道的止行者先修至证得近行定或色禅或无色禅。然后再从识别入禅时生起的名色法开始修观。过后再识别欲界的名色法(kamavacara-nama-rupa),如:眼门心路过程等等。之后,他再追寻它们的因缘,这即是缘起的实修方法。然后他再观照此名、色及它们之因三法的无常、苦、无我三相。对于这类禅修者,他之前所证得的近行定或安止定是心清净,即七清净中的第二项清净。
另一种行道称为「纯观行道」(suddhavipassana-yanika),这种行道不以止禅作为修观的基础。反之,在清净其戒之后,禅修者有系统地修习四界分别观。当能够看到名为色聚的微小粒子时,他必须辨别它们。若他能够辨识色聚里的四大界,而又能专注于该四大界,当时的定力则隐喻式地称为「近行定」,但并不是真的近行定。真的近行定是接近禅那之定。于四界分别观,无论禅修者如何精进,他都不能证得禅那。为什幺?因为色聚里的四大界之特相非常深奥。一旦生起,它们即灭尽。这些不断变易的四大界是专精之心的目标。当此观照力增强及更为准确时,其心即会自然地专注于色聚中不断变易的四大界之流,而其定力则与近行定相等。心对四大界的特相的剎那至剎那间的专注力名为止剎那定(samatha-khanika-samadhi)。由于其稳定的程度与近行定相等,所以它被称为纯观行者的心清净。这种禅修者又名为「干观行者」(sukhavipassaka),因为他没有受到禅那的「滋润」即修习观禅。
三相
在分别名色及辨识它们的因之后,止行者与纯观行者两者都必须观照诸行法的三相,即:由于坏灭而无常;由于不断受
到生灭逼迫之厄而苦;由于在世、相续及剎那三方面没有实质而无我。当此观照力增强及更为准确时,其心即会自然地专注于不断变易的名色流,而其定力则与近行定相等。心对名色过程之无常,或苦,或无我的剎那至剎那间专注力名为观剎那定(vipassana-khanika-samadhi)。
四禅
安般念
在这部经里,佛陀教导四色禅作为观智的基础。于此,我当简短地讲解如何修习安般念至第四禅。
你应当于鼻孔周围或上唇(人中),专注在最明显的接触点上的息。…
《大空经》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