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空经▪P6

  ..续本文上一页求与导师相处。佛陀指出有关独处的这一点坏处。但从导师之处也可能会获得坏处。

  

  独处之患

  所以佛陀在经中又说:

  「阿难,即是如此,导师的堕落(acariyupaddava)可能发生、弟子的堕落(antevasupaddava)可能发生、梵行者的堕落(brahmacarupaddava)可能发生。」

  巴利文upaddava「堕落」也可译为「灾难」或「祸害」。佛

  陀说出这段是为了指出,当人们没有成就独处的正确目的时,独处也有过患。这段所提到的导师是指佛教之外的导师。

  

  导师的堕落

  继而佛陀说:

  「而导师的堕落又如何发生?于此,某导师去到寂静处:森林、树下、山岳、山谷、山腰、山洞、坟场、山林、空地、草堆。当他如此离群而住时,城镇及乡村里的婆罗门和居士们前来拜访他,结果他乖离了正道、充满了贪欲、向渴爱屈服而回到奢侈(的生活)。即是说,这导师已受到导师的堕落所毁。他已被造成污染、导致再生、带来麻烦、带来苦果、导向未来生、老、死的不善恶法所击倒。这即是导师的堕落如何发生。」

  导师的堕落是由自己心中生起的烦恼所造成。被这些不善恶法所击倒而导致的其他种堕落也是如此。它们已杀了他。这是指他的德行已经死了,不是指他的身体死了。

  

  弟子的堕落

  「而弟子的堕落又如何发生?于此,该导师的弟子,模仿导师隐居,去到寂静处:森林……草堆。当他如此离群而住

  时,城镇及乡村里的婆罗门和居士们前来拜访他,结果他乖离了正道、充满了贪欲、向渴爱屈服而回到奢侈(的生活)。即是说,这弟子已受到弟子的堕落所毁。他已被造成污染、导致再生、带来麻烦、带来苦果、导向未来生、老、死的不善恶法所击倒。这即是弟子的堕落如何发生。」

  

  梵行者的堕落

  「而梵行者的堕落又如何发生?于此,世间上出现了一位如来、阿罗汉、正等正觉者、明行足、善逝、世间知、无上师、天人师、佛陀、世尊。他去到寂静处:森林……草堆。当他如此离群而住时,城镇及乡村里的婆罗门和居士们前来拜访他,但他并没有乖离正道、没有贪欲,或向渴爱屈服,或回到奢侈(的生活)。但该导师的弟子,模仿导师隐居,去到寂静处:森林……草堆。当他如此离群而住时,城镇及乡村里的婆罗门和居士们前来拜访他,结果他乖离了正途、充满了贪欲、向渴爱屈服而回到奢侈(的生活)。即是说,这梵行者已受到梵行者的堕落所毁。他已被造成污染、导致再生、带来麻烦、带来苦果、导向未来生、老、死的不善恶法所击倒。这即是梵行者的堕落如何发生。在此,阿难,梵行者的堕落比导师或弟子的堕落有更加痛苦的恶果、更加难受的果报,甚至会导致堕

  入恶道。」

  为何这幺说呢?在佛陀的教化之外出家只能带来小小的利益,未能培育什幺特别的大品德,只有八定及以如意通为始的五世间神通。如是,当人从外道堕落时,他只从世间成就堕落。他没遭受什幺大痛苦,即如有人从驴子背上掉下来,只是摔了一身灰土而已。但在佛陀的教化之内出家能带来极大的利益。其中的特别大品德是四道、四果与涅槃。所以,有如一位父母双方皆出身高贵的王子,坐在大象背上穿过城市时,从大象背上掉了下来,而遭受极大的痛苦;如是,从这教化堕落者遭受极大的痛苦,就和从大象背上掉下来的人一样。当他从这教化堕落,他即错失了上述可预期得证的九出世间品德(lokuttara-guna)。所以,梵行者的堕落比导师或弟子的堕落有更加痛苦的恶果、更加难受的果报,甚至会导致堕入恶道。

  为什幺呢?执着于资具及供养四资具的施主是不善法。若一世中最后的速行心是这些不善法,它们就会导致堕入四恶道之一。

  

  友善和怨恨

  随后佛陀继续说道:

  「因此,阿难,应友善地对待我,不应怨恨。这会带给你

  长久的幸福与快乐。弟子又如何怨恨地对待导师,而不友善?

  于此,阿难,该导师慈悲及为其弟子们着想,基于悲心教他们正法,说道:『这是为了你的幸福、这是为了你的快乐。』但其弟子们并不想听或用心理解,他们乖离了佛陀的教化。这即是弟子如何怨恨地对待导师,而不友善。」

  即使是弟子故意地犯了突吉罗罪(恶作罪,dukkata-apatti)或恶语罪(dubbasita-apatti),他即是乖离了佛陀的教化。唯有不如此犯戒的弟子才是「没有乖离了佛陀的教化」。

  所以,佛陀再解释另一种弟子:

  「弟子又如何友善地对待导师,而不是怨恨?于此,阿难,该导师慈悲及为其弟子们着想,基于悲心教他们正法,说道:『这是为了你的幸福、这是为了你的快乐。』其弟子们细心聆听、用心理解,他们没有乖离了佛陀的教化。这即是弟子如何友善地对待导师,而不是怨恨。因此,阿难,应友善地对待我,不应怨恨。这会带给你长久的幸福与快乐。

  我不应有如瓦匠对待湿瓦壶般对待你。阿难,为了制御你,我当向你说。阿难,为了训诫你,我当向你说。坚固者当能经得起考验。」

  

  意义

  我不应有如瓦匠对待未经烘烤且不干的湿瓦壶般对待你。瓦匠柔和地拿未经烘烤且不干的湿瓦壶,因为他害怕会弄破了该壶。所以我不应有如瓦匠对待湿瓦壶般对待你(柔软地顺着你,害怕刺伤了你的心)。我不应在指导你一次之后即沉默,而应以不断的训诫指导你。我当不断地检验(你的)缺点。有如瓦匠在检查已烘烤过的瓦壶,把破裂或有缺陷的置之一旁,而在不断地敲击它们之后,才把好的瓦壶收起来;如是,我当运用不断的测验来指导你。在你们之中,已达至道果的坚固者当能经得起考验。

  在此,佛陀所说的坚固是指出世间品德,因为其德不灭之故。而注疏则说世间品德也是坚固的表征。

  佛陀如是说已,阿难尊者对世尊之言感到满意且欢喜。

  《大空经》至此完毕。总结是:我建议你们听众也应当友善地对待佛陀,不应怨恨。这将会带给你们长久的幸福与快乐。

  愿一切众生健康快乐。

  

  

  法布施为无上之施

  SabbadanamDhammadanamJinati

  Thegiftoftruthexcelsallothergifts

  

  长久以来,我们尝尽了各种的折磨,饱受了各种

  的病痛和苦难,以及远离亲人、爱人的哀痛。

  这是一个悲伤的旅程,有很长的时间,我们承

  受着巨大的痛苦。

  但是我们却对自己的不幸,毫无觉知的盲目。

  

  

  我们都在挣扎的朝向解脱苦的一条路上,

  我们都在同一条船上,要从此岸到彼岸。

  我们生生世世如此,然而却只是从一种

  痛苦走向另一种痛苦而已。

  

  ---道澄比丘

  VEN.VISUDDHACARA

  

  

《大空经》全文阅读结束。

✿ 继续阅读 ▪ 朝向永恒的和平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