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求與導師相處。佛陀指出有關獨處的這一點壞處。但從導師之處也可能會獲得壞處。
獨處之患
所以佛陀在經中又說:
「阿難,即是如此,導師的墮落(acariyupaddava)可能發生、弟子的墮落(antevasupaddava)可能發生、梵行者的墮落(brahmacarupaddava)可能發生。」
巴利文upaddava「墮落」也可譯爲「災難」或「禍害」。佛
陀說出這段是爲了指出,當人們沒有成就獨處的正確目的時,獨處也有過患。這段所提到的導師是指佛教之外的導師。
導師的墮落
繼而佛陀說:
「而導師的墮落又如何發生?于此,某導師去到寂靜處:森林、樹下、山嶽、山谷、山腰、山洞、墳場、山林、空地、草堆。當他如此離群而住時,城鎮及鄉村裏的婆羅門和居士們前來拜訪他,結果他乖離了正道、充滿了貪欲、向渴愛屈服而回到奢侈(的生活)。即是說,這導師已受到導師的墮落所毀。他已被造成汙染、導致再生、帶來麻煩、帶來苦果、導向未來生、老、死的不善惡法所擊倒。這即是導師的墮落如何發生。」
導師的墮落是由自己心中生起的煩惱所造成。被這些不善惡法所擊倒而導致的其他種墮落也是如此。它們已殺了他。這是指他的德行已經死了,不是指他的身體死了。
弟子的墮落
「而弟子的墮落又如何發生?于此,該導師的弟子,模仿導師隱居,去到寂靜處:森林……草堆。當他如此離群而住
時,城鎮及鄉村裏的婆羅門和居士們前來拜訪他,結果他乖離了正道、充滿了貪欲、向渴愛屈服而回到奢侈(的生活)。即是說,這弟子已受到弟子的墮落所毀。他已被造成汙染、導致再生、帶來麻煩、帶來苦果、導向未來生、老、死的不善惡法所擊倒。這即是弟子的墮落如何發生。」
梵行者的墮落
「而梵行者的墮落又如何發生?于此,世間上出現了一位如來、阿羅漢、正等正覺者、明行足、善逝、世間知、無上師、天人師、佛陀、世尊。他去到寂靜處:森林……草堆。當他如此離群而住時,城鎮及鄉村裏的婆羅門和居士們前來拜訪他,但他並沒有乖離正道、沒有貪欲,或向渴愛屈服,或回到奢侈(的生活)。但該導師的弟子,模仿導師隱居,去到寂靜處:森林……草堆。當他如此離群而住時,城鎮及鄉村裏的婆羅門和居士們前來拜訪他,結果他乖離了正途、充滿了貪欲、向渴愛屈服而回到奢侈(的生活)。即是說,這梵行者已受到梵行者的墮落所毀。他已被造成汙染、導致再生、帶來麻煩、帶來苦果、導向未來生、老、死的不善惡法所擊倒。這即是梵行者的墮落如何發生。在此,阿難,梵行者的墮落比導師或弟子的墮落有更加痛苦的惡果、更加難受的果報,甚至會導致墮
入惡道。」
爲何這幺說呢?在佛陀的教化之外出家只能帶來小小的利益,未能培育什幺特別的大品德,只有八定及以如意通爲始的五世間神通。如是,當人從外道墮落時,他只從世間成就墮落。他沒遭受什幺大痛苦,即如有人從驢子背上掉下來,只是摔了一身灰土而已。但在佛陀的教化之內出家能帶來極大的利益。其中的特別大品德是四道、四果與涅槃。所以,有如一位父母雙方皆出身高貴的王子,坐在大象背上穿過城市時,從大象背上掉了下來,而遭受極大的痛苦;如是,從這教化墮落者遭受極大的痛苦,就和從大象背上掉下來的人一樣。當他從這教化墮落,他即錯失了上述可預期得證的九出世間品德(lokuttara-guna)。所以,梵行者的墮落比導師或弟子的墮落有更加痛苦的惡果、更加難受的果報,甚至會導致墮入惡道。
爲什幺呢?執著于資具及供養四資具的施主是不善法。若一世中最後的速行心是這些不善法,它們就會導致墮入四惡道之一。
友善和怨恨
隨後佛陀繼續說道:
「因此,阿難,應友善地對待我,不應怨恨。這會帶給你
長久的幸福與快樂。弟子又如何怨恨地對待導師,而不友善?
于此,阿難,該導師慈悲及爲其弟子們著想,基于悲心教他們正法,說道:『這是爲了你的幸福、這是爲了你的快樂。』但其弟子們並不想聽或用心理解,他們乖離了佛陀的教化。這即是弟子如何怨恨地對待導師,而不友善。」
即使是弟子故意地犯了突吉羅罪(惡作罪,dukkata-apatti)或惡語罪(dubbasita-apatti),他即是乖離了佛陀的教化。唯有不如此犯戒的弟子才是「沒有乖離了佛陀的教化」。
所以,佛陀再解釋另一種弟子:
「弟子又如何友善地對待導師,而不是怨恨?于此,阿難,該導師慈悲及爲其弟子們著想,基于悲心教他們正法,說道:『這是爲了你的幸福、這是爲了你的快樂。』其弟子們細心聆聽、用心理解,他們沒有乖離了佛陀的教化。這即是弟子如何友善地對待導師,而不是怨恨。因此,阿難,應友善地對待我,不應怨恨。這會帶給你長久的幸福與快樂。
我不應有如瓦匠對待濕瓦壺般對待你。阿難,爲了製禦你,我當向你說。阿難,爲了訓誡你,我當向你說。堅固者當能經得起考驗。」
意義
我不應有如瓦匠對待未經烘烤且不幹的濕瓦壺般對待你。瓦匠柔和地拿未經烘烤且不幹的濕瓦壺,因爲他害怕會弄破了該壺。所以我不應有如瓦匠對待濕瓦壺般對待你(柔軟地順著你,害怕刺傷了你的心)。我不應在指導你一次之後即沈默,而應以不斷的訓誡指導你。我當不斷地檢驗(你的)缺點。有如瓦匠在檢查已烘烤過的瓦壺,把破裂或有缺陷的置之一旁,而在不斷地敲擊它們之後,才把好的瓦壺收起來;如是,我當運用不斷的測驗來指導你。在你們之中,已達至道果的堅固者當能經得起考驗。
在此,佛陀所說的堅固是指出世間品德,因爲其德不滅之故。而注疏則說世間品德也是堅固的表征。
佛陀如是說已,阿難尊者對世尊之言感到滿意且歡喜。
《大空經》至此完畢。總結是:我建議你們聽衆也應當友善地對待佛陀,不應怨恨。這將會帶給你們長久的幸福與快樂。
願一切衆生健康快樂。
法布施爲無上之施
SabbadanamDhammadanamJinati
Thegiftoftruthexcelsallothergifts
長久以來,我們嘗盡了各種的折磨,飽受了各種
的病痛和苦難,以及遠離親人、愛人的哀痛。
這是一個悲傷的旅程,有很長的時間,我們承
受著巨大的痛苦。
但是我們卻對自己的不幸,毫無覺知的盲目。
我們都在掙紮的朝向解脫苦的一條路上,
我們都在同一條船上,要從此岸到彼岸。
我們生生世世如此,然而卻只是從一種
痛苦走向另一種痛苦而已。
---道澄比丘
VEN.VISUDDHACARA
《大空經》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