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 年時,帕奧禅師受到聯合國邀請在2000 年8 月28 日參加「宗教與精神領袖之千禧世界和平峰會」。 帕奧禅師和其他世界宗教成員被邀請「對宗教與精神領 袖能爲世界和平所做出的貢獻給與針對性的建議」呈上 講稿及演講。帕奧禅師呈上了「朝向永恒的世界和平」。 但是由于患病,所以禅師不能出席,其演講也無法呈獻。
朝向永恒的和平
帝釋天王(Sakka)第一次去見佛陀的時候,他問了 佛陀一些問題,第一問題便是關于戰爭與和平。
他說人類、天神和其他衆生都有一個願望。他說他 們的願望便是:
「希望我們沒有仇恨、沒有暴力、沒有怨敵、沒有 惡意地友善過活。」
但是帝釋天王向佛陀說,雖然人類、天神和其他衆 生都有這個願望,他們卻充滿仇恨、暴力、怨敵、惡意 地過活。
每個人都希望能夠和平地過活,沒有仇恨、沒有任 何武器或商業的威脅、沒有敵人、沒有憂慮和悲傷、沒 有瞋恨,但是他們的生活卻充滿了這些事。爲什麼會這 樣?帝釋天王問佛陀:
「尊者,是什麼結束縛他們?」
佛陀回答:
1 《長部.帝釋問經》(D.ii.8 Sakkapa¤ha Sutta) 「嫉妒結和悭吝結(issàmacchariyasa§yojana)。」 在此佛陀所討論的「結」是某些態度。 1. 當某人在財富、聲望、知識等方面比另一人更加 優越的時候,便會有一種態度産生,即討厭該人 的成就。
2. 當某個家庭在任何方面比另一個家庭更加優越 的時候,便會有一種態度産生,即討厭該家庭的 成就。
3. 當某家公司在任何方面比另一家公司更加優越 的時候,便會有一種態度産生,即討厭該家公司 的成就。
4. 當某個民族在任何方面比另一個民族更加優越 的時候,便會有一種態度産生,即討厭該民族的 成就。
5. 當某個國家在任何方面比另一個國家更加優越 的時候,便會有一種態度産生,即討厭該國家的 成就。
6. 當某群國家在任何方面比另一群國家更加優越 的時候,便會有一種態度産生,即討厭該群國家 的成就。
討厭其他人的成就的態度是嫉妒(issà)。
1. 不能忍受把自己的財富、住所、親戚、聲望、知 識等和別人分享是小氣和吝啬, 是悭吝 (macchariya)的一種態度。
2. 不能忍受別人變得和自己一樣富裕、有聲望、有 知識等是對別人的成就懷恨,是悭吝的一種態 度。
3. 不能忍受自己的、自己家庭的、自己的公司的、 自己的民族的、自己的國家的、自己這一群國家 的財富、聲望、知識等受到別人、受到別的家庭、 受到別的公司、受到別的民族、受到別的國家、 受到別群國家批評、威脅、攻擊或毀壞是驕慢, 是悭吝的一種態度。
導致這兩種態度産生的根源是愛自己但不愛別人。 一般上,人們愛自己,愛自己的家庭,愛自己的公司, 愛自己的民族,愛自己的國家,以及愛自己那群國家。 一般上,人們不愛別人,不愛別人的家庭,不愛別人的 公司,不愛其他民族,不愛其他國家,以及不愛別群國 家。這種貪愛自己的東西、瞋恨別人的東西態度是嫉妒 和悭吝的根源。如果斷除了這兩種原因,也就斷除了嫉 妒和悭吝。
對于嫉妒和悭吝的根源,是可以透過佛陀所教的中 道完全根除、滅盡。中道是叁學:
1. 戒學
2. 定學
3. 慧學
首先人們必須培育清淨戒。基本的清淨戒是指戒除
五事:
1. 戒除任何形式的殺生。
2. 戒除任何形式的偷盜。
3. 戒除任何形式的邪淫。
4. 戒除任何形式的妄語。
5. 戒除服用任何種類的酒、烈酒或其他麻醉品。 這五戒是基本的清淨戒,差不多在一切宗教的正確 修行裏都包含了它們。
如此培育了戒清淨後,人們必須實踐第二學,即定 學。這是指培育心,令它專注在一個清淨的目標:我們 稱它爲止禅(samatha bhàvanà)。人們可以培育定力達到 很高的境界,我們稱它爲「禅那」(jhàna)。有好些清淨 的目標是人們可以采用來培育這種禅那定的。
這些禅修目標的其中四種是四梵住( brahmàvihàra):
1. 慈梵住(mettà):修習此禅達到禅那後,禅修者 對一切衆生心懷慈愛地安住:對自己尊敬的人心 懷慈愛,對自己親愛的人心懷慈愛,對自己沒有 愛憎分別的人心懷慈愛,甚至對自己的仇敵心懷 慈愛。這時候他已經破除了不同種類人之間的心 理界限:他毫無例外地對一切衆生心懷慈愛。
2. 悲梵住(karu.à):修習此禅達到禅那後,禅修 者對一切衆生心懷悲愍地安住:對自己尊敬的人 心懷悲愍,對自己親愛的人心懷悲愍,對自己沒 有愛憎分別的人心懷悲愍,甚至對自己的仇敵心 懷悲愍。這時候他已經破除了不同種類人之間的 心理界限:他毫無例外地對一切衆生心懷悲愍。
3. 喜梵住(mudità):修習此禅達到禅那後,禅修 者隨喜他人的成就地安住:他隨喜自己尊敬的人 的成就,他隨喜自己親愛的人的成就,他隨喜自 己沒有愛憎分別的人的成就,他甚至隨喜自己的 仇敵的成就。這時候他已經破除了不同種類人之 間的心理界限:他毫無例外地隨喜一切衆生的成 就。
4. 舍梵住(upekkhà):修習此禅達到禅那後,禅修 者對一切衆生心懷中舍地安住:對自己尊敬的人 心懷中舍,對自己親愛的人心懷中舍,對自己沒 有愛憎分別的人心懷中舍,甚至對自己的仇敵心 懷中舍。這時候他已經破除了不同種類人之間的 心理界限:他毫無例外地對一切衆生心懷中舍。 修習四梵住達到如此深的禅那定後,禅修者能夠真 正毫無例外地對一切衆生心懷平等的慈愛、悲愍、隨喜 及中舍地安住。
這四種梵住的力量遠遠地驅除了自私的愛和瞋恨。
任何成功培育了這些殊勝特質的人得享真正的和平。但 是,他只能夠在禅修定力強大的時候才得享這種和平, 因爲一旦定力減退,梵住也漸漸消失,自私的愛和瞋恨 便可能重現:這種禅那定的真正和平只是暫時性的和 平。這是爲何禅修者必須也實踐下一個步驟,把暫時性 的和平轉變成永恒的和平。
能確保把暫時性的和平轉變成永恒的和平的方法是 修習第叁學,即慧學,也就是佛陀所教的觀禅(vipassanà bhàvanà)。觀禅是分析心和身體,以便能夠正確地了知 組成有情的名色法。
修習了清淨戒後,禅修者可以進而修定以便證得禅 那。培育了禅那定後,他的心變得非常強而有力,散發 出非常明亮且能透視的光明。運用這種心生光明,他可 以分析身體,發現身體是由數萬億稱爲「色聚」(r.pakalàpa) ──色法的聚合體──的微小粒子組成的。據 說它們比肉眼見不到的原子還小上許多倍。
整個世界裏的一切有生命和無生命的色法都由這些 色聚組成:這些微小粒子以極迅速的速度生滅。
但是觀智(vipassanà.a)並非透過知見這些色聚而 産生。如果要令觀智生起,禅修者必須分析究竟法;他 必須辨識與分析組成色聚的色法。這麼做時,他會見到 每一粒色聚都由四大界組成:
1. 擴展之界,我們稱它爲地界(pa.hav. dhàtu)
2. 粘結之界,我們稱它爲水界(àpo dhàtu)
3. 熱能之界,我們稱它爲火界(tejo dhàtu)
4. 移動之界,我們稱它爲風界(vàyo dhàtu)
除了這些之外,組成色聚的還有其他色法,我們稱 它們爲所造色,例如:
. 顔色(va..a)
. 氣味(gandha)
. 味道(rasa)
. 食素(營養)(ojà)
爲了正確地了知色法,禅修者必須付出足夠的精進 力,以便有系統地、清晰地以觀智──我們稱它爲正見 智(sammàdi..hi¤à.a)──來辨識這些究竟法。
分析了究竟色法之後,禅修者必須有系統地辨識名 法,以便了知名法是由心(citta)和心所(cetasika)組 成的;它們也是以極迅速的速度生滅。
在我們的禅修中心裏,有許多禅修者都能夠清晰地 辨識這些究竟名色法。
清晰地知見究竟名色法一直都是以極迅速的速度生 滅之後,禅修者了知名色法是無常(anicca)的。親自 知見名色法無常之後, 他也了知名色法因此是苦 (dukkha)的。親自知見名色法是無常且苦之後,他也 了知名色法是沒有自我(anatta)的:自我是不可能無常 且苦的,不是嗎?
了知一切色法與一切名法是無常、苦、無我是了知 「苦聖谛」(dukkha§ ariya-sacca§)。
但是已經以慧眼清晰地辨識和分別了這些究竟名色 法的禅修者所需要了知的多過僅只了知一切名色法是無 常、苦、無我的:這種了知不足以帶來永恒的和平。他 必須也了知名色法之間的關系。
禅修者必須以自己的慧眼辨識色法與名法如何因爲 對究竟法的無明(avijjà)、愛(ta.hà)、取(upàdàna)、…
《朝向永恒的和平》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