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如實知見

  如實知見

  Knowing and Seeing

  

  止觀禅修的指導與問答

  (第叁版)

  緬甸帕奧禅師講于臺灣

  by Venerable Pa-Auk Sayadaw

  弟子合譯

  細目

  禅者序

  原編序

  中譯序(含再版序與叁版序)

  第一講 如何修行安般念到入禅

   爲何要修行

   何謂修行

   八聖道分

   如何培育定力

   如何修行安般念

   平衡五根

   平衡七覺支

   達到禅那

  問答(一)

  第二講 如何以其它法門修定

   叁十二身分

   涅槃的叁門

   白骨觀

   五禅支

   十遍

   色遍

   白遍

   地遍

   水遍

   火遍

   風遍

   光明遍

   虛空遍

   四無色禅

   空無邊處

   識無邊處

   無所有處

   非想非非想處

  問答(二)

  第叁講 如何修行四梵住與四護衛禅

   四梵住

   慈心觀

   破除界限

   二十二類遍滿

   十類方向的遍滿慈愛

   悲心觀

   喜心觀

   舍心觀

   四護衛禅

   佛隨念

   不淨觀

   死隨念

   結論

  問答(叁)

  第四講 如何辨識色法

   如何修行四界分別觀

   如何分析色聚

   如何分析淨色

   眼睛裏的五十四種色法

   如何辨識心生色法

   如何辨識時節生色法

   如何辨識食生色法

   結論

   〔附注〕:四十二身分

  問答(四)

  第五講 如何辨識名法

   如何辨識禅那心路過程

   如何辨識欲界心路過程

   如理作意與不如理作意

   意門心路過程

   五門心路過程

   如何辨識外在的名法

  問答(五)

  第六講 如何透視緣起法的環結

   緣起的叁輪

   如何辨識過去

   實例

   如何辨識未來

  問答(六)

  第七講 如何培育觀智以透視涅槃

   思惟智…

   四十種思惟法

   色七法

   名七法

   生滅隨觀智

   簡略法

   詳盡法

   生起的觀法

   息滅的觀法

   生起與息滅的觀法

   十種觀的染

   壞滅隨觀智

   其余的觀智

  問答(七)

  第八講 佛陀對其弟子及教法的期許

  第九講 無上的布施

   對個人的布施

   對僧團的布施

   布施的淨化

  即席問答篇

  算數師目連經

  附錄一 巴利詞彙集

  附錄二 帕奧禅修中心

  正文索引

  禅者序

  戒、定、慧叁無漏學乃是佛教的修學次第,此叁無漏學可使凡夫成就聖位。覺音論師所造的南傳《清淨道論》即是以戒、定、慧叁學爲大綱,以七清淨及十六觀智爲修學次第。緬甸帕奧禅師指導禅修,不僅依據《清淨道論》,還依據巴利聖典及《阿毗達摩》注疏,才有次第分明、內容完整的修學次第。並強調以戒爲定慧的基礎,保護禅修者的慧命。

  帕奧禅林修學的目標是「現見涅槃」。見到涅槃後,行、住、坐、臥,時時刻刻必須繼續再修習觀禅。觀照名色(五蘊身心)皆是無常、苦、無我。過去、現在、未來、內、外、粗、細、劣、勝、近、遠,這十一項都是觀照的範圍。如此才能慢慢銷減煩惱,進而親證道果。能觀察已斷那些煩惱、證何種果位,自己很清楚。故要時時檢查未斷的煩惱令斷,最後斷盡所有煩惱,證四果阿羅漢,不受後有,才是真正究竟的解脫。

  在整個解脫道中,觀禅(毗婆舍那)必須以止禅(奢摩他)爲基礎,才能如實照見真實名色法的生滅、無常、苦、無我。若無禅定力的支持,如何能分析色聚,了知身體只不過是地、水、火、風四大種色及二十四所造色的組合呢?當我們起心動念時,若無禅定如何觀整個心、心所的心路過程呢?若無禅定力,又如何能觀過去、照未來,貫穿整個叁世的因果關系呢?因此,帕奧禅林修學的次第即是在「戒清淨」的基礎上,進而修習止禅業處。證得四禅八定時,達到「心清淨」。如此才能辨識名色,證得名色識別智即達到「見清淨」。以十二因緣觀,觀叁世的前因後果,證得緣攝受智,即所謂「度疑清淨」。有見清淨、度疑清淨,才能慧觀叁世因果關系名色的生滅、無常、苦、無我,然後證得思惟智、生滅智,達到「道非道智見清淨」。從證得壞滅隨觀智至行舍智,此七種觀智,才能達到「行道智見清淨」。進而證得種姓智、道智、果智與省察智,才是所謂「智見清淨」。是故觀禅以止禅爲基礎,止禅則以安般念或四界分別觀爲入門下手處。

  在這末法時代,我還能修學整個原始的禅法,實感慶幸,如同回歸佛陀時代般令人法喜。感恩禅師多年潛修與智慧的結晶,才能將如此次第分明的禅法教授後學。他有所謂「外現聲聞身,內密菩薩行」的風範。這實在是當代難得的禅師與禅法。更慶幸的是,這次(1998年4月至6月)帕奧禅師應臺灣新竹壹同寺與桃園雙林寺的邀請,首次來臺指導禅修。此舉必將帶動臺灣原始佛教禅修風氣,裨補以往不足之缺。亦希望禅師精辟的開示及問題解答,能使大家更深入了解此殊勝禅法的修學內容。

  願正法久住,亦願此書的問世,能使世界各地想破除生死之迷、尋求解脫者有個依憑處。接引更多人真正步入解脫之道,親自體悟「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之叁法印。並非空談理論,而是解行並進,定慧等持,止觀雙運。親證有所謂「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只有親證者才能享受其中的法樂。

   臺灣禅修者

   淨妙 比丘尼 敬筆

   于 緬甸 帕奧禅林

   …

《如實知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帕奧禅師開示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