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如實知見▪P41

  ..續本文上一頁isuddhatta.”──「諸比丘,有德行者的願望必定會因爲德行的清淨而圓滿達成。」因此,有德行者的善業能産生他所期盼的果報:

  一、 如果他想成佛,他可以成佛;

  二、 如果他想成爲辟支佛,他可以成爲辟支佛;

  叁、 如果他想成爲上首弟子(agga-savaka),他可以成爲上首弟子;

  四、 如果他想成爲大弟子(maha-savaka),他可以成爲大弟子;

  五、 如果他想成爲普通弟子(pakati-savaka),他可以成爲普通弟子。

  

   然而,這是當他所積聚的波羅蜜成熟時的情況;單靠祈願並不足以達成這些證悟(bodhi菩提)。再者:

  一、 如果他希望死後得到人的快樂,那麼他將投生于人道,得到人的快樂;

  二、 如果他希望生到天界,他將能投生于天界;

  叁、 如果他希望死後生到梵天,此善業能作爲他投生于梵天的助緣。

  

   如何能作爲助緣呢?若他的布施具備上述那些條件,則受施者是他心中的對象,他對受施者具有充分的慈悲心。如果那時他修行慈心觀(metta-bhavana)達到禅那,死後他的慈心禅將能帶領他投生于梵天。如此,他的布施是支持他生到梵天的強力助緣。所以,若布施者希望死後生到梵天,他應當修行慈心觀達到慈心禅的境界。在人樂、天樂、梵樂這叁種快樂之中,梵樂是最高的。沒有其它世間的快樂比得上梵天的快樂;這是叁十一界中最超勝的快樂。

   這就是我在這次講座開始時提到的第一種布施,即:帶來圓滿果報的布施。你喜歡這種布施嗎?如果你喜歡,那麼請聽以下出自《布施分別經》的偈頌:

   “Yo vitarago vitaragesu dadati danam

   Dhammena laddham supasannacitto

   Abhisaddaham kammaphalam ularam

   Tam ve danam amisadananamagganti.”

   「諸比丘,當一位阿羅漢以清淨無染的心,相信業果的殊勝,布施如法取得之物給另一位阿羅漢,那麼此布施是世間所有布施當中最崇高的一種。」

  

   在此情況下,布施者具備的四項條件是:

  一、 布施者是阿羅漢;

  二、 所施之物以正當方法取得;

  叁、 他有清淨無染的心;

  四、 他對業果法則具有堅強的信心。

  

   還有一項必要的條件,即:

  五、 受施者也必須是阿羅漢。

  

   佛陀說這種布施是世間布施中最崇高的一種。他贊歎這種布施最崇高,什麼原因呢?因爲這種布施不會産生任何果報。爲什麼呢?因爲布施者已經斷除無明以及對任何生命的貪愛。無明(avijja)與貪愛(tanha)是業(行savkhara)的主要因素。在這個例子裏,業指的是善的行爲,如:布施物品給受施者。但是這個業不能産生任何果報,因爲缺乏支持的因素:無明與貪愛。假使一棵樹的根被徹底破壞,它將無法結果。同樣地,阿羅漢的布施不會産生任何結果,因爲他已經徹底滅除無明與貪愛這二根。在《寶經Ratana Sutta》中,佛陀教導以下的偈頌:

   “Khinam puranam navam natthi sambhavam

   virattacitta”yatike bhavasmim

   te khinabija avirulhichanda

   nibbanti dhira yathayam padipo

   idampi savghe ratanam panitam

   etena saccena suvatthi hotu.”

  「阿羅漢已竭盡所有舊的善與不善業,新的善與不善業不會在他們之中生起。他們已竭盡再生的種子,那就是:無明、貪愛與業力,他們不期盼未來的生命。他們的所有名色將如燈火在燈油與燈蕊耗盡時那般地息滅。以此真實語,願所有衆生獲得安樂,免離一切危難。」

  

  這是真實語的表白。以此真實語的表白,毗舍離(Vesali)的所有人民免離了危難。毗舍離是一個遭受幹旱、饑馑、夜叉(低等的神祇)與瘟疫侵害的城市。毗舍離的居民要求佛陀幫助他們。佛陀教導他們《寶經Ratana Sutta》以便使他們免離危難。

  阿羅漢的布施最崇高,因爲它不會産生任何未來的果報。如果沒有未來世,也就沒有生、老、病、死,這是最崇高的。這就是此次講座開始時提到的第二種布施:不帶來任何果報的布施。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如果因爲布施而得到善報,如:人間的快樂、天界的快樂或梵天的快樂,則痛苦仍然存在。最低限度的痛苦是他們還必須遭受生、老、病、死之苦。如果布施者還有感官方面的貪愛,無論他們的對象有生命或無生命,那麼當這些對象毀壞或死亡時,他們將感受到哀愁、悲傷、身體的痛苦、精神的痛苦(憂)及絕望(惱)。

  請考慮這個問題:如果一個布施會帶來生、老、病、死、愁、悲、苦、憂、惱,我們能否說它是崇高的呢?也請考慮這個問題:如果一個布施不帶來任何果報:無生、無老、無病、無死、無愁、無悲、無苦、無憂、無惱,我們能不說它是崇高的嗎?這就是爲何佛陀贊歎第二種布施最崇高的理由。現在你可能明白這次講座的含義了。在講座開始時我提到兩種布施:

  一、帶來圓滿果報的布施;

  二、不帶來任何果報的布施。

   你喜歡那一種布施呢?現在你知道答案了。

   但是,如果布施者不是阿羅漢,他如何能實行第二種布施呢?在上述的《難陀母經》中,佛陀教導實行這種布施的兩種方法:受施者已斷除貪、瞋、癡,或正在努力斷除貪、瞋、癡。如果布施者也正在努力斷除貪、瞋、癡,即布施之時他修行觀禅,你可以說這種布施也是最崇高的。也就是說,如果:

  一、 他辨識自己的名色法,以及它們無常、苦、無我的本質;

  二、 他辨識外在名色法無常、苦、無我的本質;尤其是受施者的名色法;

  叁、 他辨識布施物的究竟色法(paramattha-rupa)無常、苦、無我的本質。

  

  當他觀察布施物當中的四界時,他能很容易地見到色聚(kalapa)。進一步分析這些色聚時,他辨識到八種色法:地界、水界、火界、風界、顔色、香、味與食素。它們是時節生色法(utuja-rupa),由先前存在的色聚中的火界(時節)所産生,是火界的後代。再者,他應辨識這些時節生色法無常、苦、無我的本質。如果能修行這樣的觀禅,那麼在布施時他能降伏自己的貪、瞋、癡,而且通常這樣的布施不會産生任何果報。因此我們可以說這種布施也是最崇高的。

   他可以在布施之前、之後或當時修行這種觀禅,但是他的觀禅必須強而有力,至少必須達到壞滅隨觀智(bhavga-bana)才能修行這種觀禅。我們也不應錯過這個機會,這個機會只出現于佛陀的教法中。然而,你可能會問:如果我們尚未成就觀智,如何能實行這種布施呢?那麼,我想建議你內心存著這樣的願望來實行布施:「願此布施成爲證悟涅槃的助緣。」因爲佛陀曾經多次教導以證悟涅槃的願望來行布施。

  我想重複《寶經Ratana Sutta》中的偈頌來結束今天的講座:

   “Khinam puranam navam natthi sambhavam

   virattacitta”yatike bhavasmim

   te khinabija avirulhichanda

   nibbanti dhira yathayam padipo

   idampi savghe ratanam panitam

   etena saccena suvatthi hotu.”

  「阿羅漢已竭盡所有舊的善與不善業,新的善與不善業不會在他們之中生起。他們已竭盡再生的種子,那就是:無明、貪愛與業力,他們不期盼未來的生命。他們的所有名色將如燈火在燈油與燈蕊耗盡時那般地息滅。以此真實語,願所有衆生獲得安樂,免離一切危難。」

  

  願一切衆生平安快樂。

  四事供養:供養飲食、衣服(如:袈裟)、臥具(包括住處)與醫藥這四種生活必需品。

  須彌山Meru-世界最高之山的名稱。(Con P-E D p.212)

  辟支佛paccekabuddha-獨自覺悟真理、獲得解脫的人;但無法教導世人他所覺悟的真理。(P-E Dict p.385)

  善哉sadhu-贊同、順從的話。當有人(通常是親友)爲去世的人行善積德,並將此功德轉移(回向)給他時,若那人投生在餓鬼道,知道有人爲他行善而能生起隨喜功德的善心,並且說出「善哉sadhu」,則因爲此善業(口業與意業)的力量,他將能減輕痛苦或脫離餓鬼道,投生于善道。果報的強弱取決于他所生起善心(主要是善思)的強弱。若在世者爲他所做的功德不純淨、力量弱,那麼他雖然內心隨順歡喜,但無法說出「善哉」;則因爲善業的力量弱(只有意業),故不能産生夠強的善報。

  難陀Nanda-並非悉達多太子的同父異母之弟,釋迦族王子出家的那位難陀,而是另外一位難陀。難陀母就是優陀羅(Uttara)。

  即席問答篇

  問1:請問禅師,一般而言禅那(jhana)可分成幾種?

  

  答1:禅那有兩種:世間禅(lokiya-jhan…

《如實知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帕奧禅師開示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