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些无道德、恶性的僧人,人们以布施给僧团的名义来布施给这些无道德的僧人。虽然如此,我还是要说明,布施给僧团的功德是不可计算、不可衡量的。布施给个人的功德绝不可能大过布施给僧团的功德。」
这说明布施给僧团的功德大过布施给个人的功德。如果摩诃波阇波提瞿昙弥将袈裟布施给僧团,其果报是无法计算与衡量的,所以佛陀鼓励她将袈裟布施给僧团。
布施的净化
佛陀也解释四种布施的净化:
「有四种布施的净化。那四种呢?即:
一、 由于布施者而净化的布施,非由于受施者。
二、 由于受施者而净化的布施,非由于布施者。
三、 不因布施者与受施者而得以净化的布施。
四、 因布施者与受施者双方而得以净化的布施。
一、什么是由于布施者而净化,非由于受施者的布施呢?在此,布施者有道德、品性良好;而受施者无道德、品性恶劣。所以,这布施因布施者而净化,不是因受施者。
二、什么是由于受施者而净化,非由于布施者的布施呢?在此,布施者无道德、品性恶劣;而受施者有道德、品性良好。所以,这布施因受施者而净化,不是因布施者。
三、什么是不因布施者与受施者而得以净化的布施呢?在此,布施者无道德、品性恶劣;受施者也无道德、品性恶劣。所以,这布施不因布施者与受施者而得以净化。
四、什么是因布施者与受施者双方而得以净化的布施呢?在此,布施者有道德、品性良好;受施者也有道德、品性良好。所以,这布施因布施者与受施者双方而得以净化。这是四种布施的净化。」
佛陀进一步解释这四种布施的净化:
一、在以下的情况,布施因布施者而净化,不是因受施者:
1. 布施者有良好的德行。
2. 所施之物以正当方法取得。
3. 布施之时,布施者有清净无染的心,没有任何贪爱、瞋怒等。
4. 布施者有充分的信心,相信此业的果报是超胜的。
5. 但受施者并无道德。
如果布施者希望得到殊特的利益,那么他必须具足前四项条件。如此,即使受施者是一个无道德的人,布施的行为也将因布施者而得以净化。注释中举卫山达拉(Vessantara)的例子作说明:我们的菩萨在过去世生为卫山达拉国王时,将其儿子与女儿(后来的罗候罗及莲华色Rahula and Uppalavanna)布施给无道德、品性恶劣的朱加嘎(Jujaka)婆罗门。那次布施是卫山达拉所行的最后一次布施波罗蜜,当他完成这最后的波罗蜜之后,即具备证悟的因缘,只等待时机成熟而已。由于此布施波罗蜜及其它过去的波罗蜜,他必能证得一切知智(sabbabbuta-bana)。因此,我们可以说那次布施是他证悟的助缘,那次布施因卫山达拉而净化。当时卫山达拉有道德、品性良好;所施之物是以正当方法取得的;他的心清净无染,因为他只有一个期望:证得觉悟;他对业果法则有充分的信心。所以,那次布施因布施者而净化。
二、当一个无道德的人以充满贪爱、瞋恨等的迷惑之心,不相信业果法则,布施非法得来之物给一位有德行的人,这种布施将因受施者而得以净化。注释中举一个渔夫的例子:一个住在斯里兰卡迦牙尼(Kalyani)河口附近的渔夫,三次布施食物给一位证悟阿罗汉果的大长老。临终时,他忆念起他对大长老的布施,天界的美好景象出现在他的脑海。临死前他告诉亲友们:「那位大长老救了我。」死后他即投生天界。在此情况下,渔夫无道德、品性恶劣;但受施者却是有道德之人。由于受施者的缘故,此布施被净化了。
三、当一个无道德的人以充满贪爱、瞋恨等的迷惑之心,不相信业果法则,布施非法得来之物给一个无道德的人,这样的布施不因布施者或受施者而净化。注释中提到一个猎人的例子:该猎人死后投生于饿鬼道。那时,他的妻子以他的名义布施饮食给一个无道德、品性恶劣的比丘,但那饿鬼无法唤出「善哉(sadhu)」。为什么呢?因为布施者身为猎人的妻子,陪同丈夫屠杀动物,本身即无道德、无善行。此外,所施之物不是以正当方法得来,是从屠杀动物而得。再者,她的心迷惑,因为如果她有清楚的认知,就不会跟随丈夫屠杀动物。她对业果法则没有充分的信心,如果她对业果法则有充分的信心,她就不会杀害众生。由于受施者也无道德、品性恶劣,所以这样的布施不能因布施者或受施者而得以净化。猎人的妻子做了三次同样的饮食布施,但没有任何好的结果出现。那饿鬼叫道:「一个无道德的人偷了我的财富三次。」于是,猎人的妻子布施饮食给一位有德行的比丘。那时,饿鬼即能唤出「善哉」,并从饿鬼道解脱出来。
在此,我想告诉各位,如果你想从布施中得到善报,你应具备以下四个条件:
1. 你必须有德行;
2. 你的布施物必须以正当的方法取得;
3. 你必须有清净无染的心;
4. 你必须对业果法则具有充分的信心。
再者,如果你是受施者,并且对布施者有足够的慈悲心,那么你也必须有德行。如果你的德行伴随着禅那及观智,那是更好的。为什么呢?因为这种布施将为布施者带来极佳的果报。请留意接下来的这种布施(第四种布施的净化)。
四、在以下的情况,布施因布施者与受施者双方而得以净化:
1. 布施者有德行;
2. 所布施之物以正当方法取得;
3. 布施者的心清净无染;
4. 布施者对业果法则具有充分的信心;
5. 受施者亦有德行。
对于这种布施,佛陀说「……阿难,我说这种布施将带来圆满的果报。」此布施可带来无可计算、无可衡量的果报。如果受施者的德行伴随着禅定、观智或道果智,那么这种功德是极超胜的。
在此,我要举另一部经,这是《增支部‧六法集‧难陀母经Nandamata Sutta, Chakka Nipata, Avguttara Nikaya》:一时,佛陀住在舍卫城(Savatthi)给孤独园(Anathapindika”s Park)里的祇园精舍(Jetavana)。难陀(Nanda)的母亲是佛陀的一位在家弟子,住在维路堪达迦(Velukandaka)。她布施饮食,此布施具足六项条件,而且受施者是以舍利弗与目犍连尊者为首的比丘僧团。佛陀以他的天眼看见此布施,并告诉比丘们:「诸比丘,维路堪达迦的居士对以舍利弗与目犍连为首的比丘僧团,做了一次具足六项条件的布施。诸比丘,什么是具足六项条件的布施呢?诸比丘,布施者必须具足三项条件,而受施者也必须具足三项条件。
什么是布施者的三项条件呢?诸比丘,
一、 布施前他内心欢喜;
二、 布施时他内心满意;
三、 布施后他内心愉快。
这是布施者的三项条件。什么是受施者的三项条件?诸比丘,
一、受施者已断除贪爱或正在尝试断除贪爱;
二、受施者已断除瞋恨或正在尝试断除瞋恨;
三、受施者已断除愚痴或正在尝试断除愚痴。
这是受施者的三项条件。」
总共合起来为六项条件。如果一项布施具足此六项条件,它将产生无量与崇高的果报。
佛陀进一步解释:
「诸比丘,这种布施功德之大是难以衡量的。它不是只借着说:『有这么多善行的果报、福德的果报,由此积聚了善业,结成福乐的果报,导致投生天界,造成快乐,是众人所期盼与喜爱的。』就可以测度。此福德善业的广大程度真的只能以无数、无量来计算。诸比丘,譬如大海中的水难以衡量,我们不能说:『有这么多桶的水、有几百桶的水、有几千桶的水、有几十万桶的水。』因为海水的巨量只能以无数、无量来计算。如此,诸比丘,具足六项条件的布施其功德也是难以衡量的;这功德的广大程度真的要以无数、无量来计算。」
为什么呢?布施者具有《布施分别经》所说的四项条件,即:
一、 她有德行;
二、 她所布施之物以正当的方法取得;
三、 她的心清净无染;
四、 她对业果法则具有充分的信心。
再者,她也具足《难陀母经》中所说的三项条件,即:
一、 布施前她内心欢喜;
二、 布施时她内心满意;
三、 布施后她内心愉快。
这些条件对布施者而言非常重要。不论布施者是男或女,如果希望得到无数、无量的善报,那么他或她应当努力具备这些条件。但是根据《布施分别经》,受施者也必须具有德行。根据《难陀母经》受施者必须是已修行止观达到阿罗汉果的比丘或比丘尼,或正在修行止观以便断除贪爱、瞋恨、愚痴的比丘或比丘尼。
目前,在壹同寺有许多比丘、比丘尼正在修行止观,期望彻底地断除贪、瞋、痴,同时他们也有德行。因此,我们可以说合乎条件的受施者已经具足。而且我们相信布施者也应是有德行的;他们的心应是清净无染的;他们所布施之物乃是以正当的方法取得;他们对三宝及业果法则具有充分的信心;布施前他们感到欢喜,布施时感到满意,布施后感到愉快。所以,我们可以说这两个月来的布施符合佛陀的期望,这些是崇高的布施。如果布施者期望得到未来的善报,这善业必然能达成他们的愿望。为什么呢?在《行生经Savkharupapatti Sutta》中,佛陀开示说:“Ijjhati bhikkhave silavato cetopanidhi v…
《如实知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