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如實知見▪P38

  ..續本文上一頁四念處一樣,七覺支(七菩提分)也非常重要。七覺支是:

  一、 念(sati);

  二、 擇法(dhammavicaya):即觀智;

  叁、 精進(viriya);

  四、 喜(piti);

  五、 輕安(passaddhi);

  六、 定(samadhi);

  七、 舍(upekkha)。

  

   此外,還有八聖道分。即:

  一、 正見(samma-ditthi)

  二、 正思惟(samma-savkappa)

  叁、 正語(samma-vaca)

  四、 正業(samma-kammanta)

  五、 正命(samma-ajiva)

  六、 正精進(samma-vayama)

  七、 正念(samma-sati)

  八、 正定(samma-samadhi)

  換句話說,這也就是戒(sila)、定(samadhi)、慧(pabba)叁學。我們必須有系統地修行此叁學。

  這些法合起來是叁十七道品或譯爲叁十七菩提分法(bodhipakkhiya-dhamma)。

  佛陀期望弟子們能牢記這叁十七道品,並且修行它們,直到證悟阿羅漢果。若能如此修行,我們也將能把這些法傳授給後代。這樣的話,我們以及後代的衆生都能得到這世間的種種利益和安樂,乃至證悟涅槃。

  佛陀進一步說:“Handa dani bhikkhave amantayami vo, vayadhamma savkhara appamadena sampadetha.”──「諸比丘,諸行(savkhara)皆歸于滅,因此應當精進地奮鬥。」

  我們不應忘記無常的本質。由于忘記無常的本質,因此我們對自已、兒子、女兒、家庭等還存著熱切的期望。如果能了解無常的本質,那麼終此一生,我們都會努力脫離無常。我們不應忘記佛陀的規勸:「諸比丘,諸行皆歸于滅,因此應當精進地奮鬥。」

  佛陀又說:“Na ciram Tathagatassa parinibbanam bhavissati. Ito tinnam masanam accayena Tathagato parinibbayissati.”──「如來般涅槃的日子已近了。再過叁個月,如來即將進入般涅槃。」這說明佛陀將完全地離開世間。這些話聽來實在令人傷心。

  然後佛陀又說:“Paripakko vayo mayham, parittam mama jivitam.”──「我的年壽已盡,所剩壽命短暫。」佛陀也向阿難尊者敘述他年老的狀況:「阿難,我已朽弱、衰老、高齡、年邁。我今年已八十歲,生命已用盡。阿難,正如一輛老舊的馬車,必須費很大的艱難,才能維持它組合不散;如來的身體亦然,唯有靠忍耐支撐才能勉強維持。阿難,只有當如來不理會外在的對象,息滅某些感受,進入及住于無相的定境時,他的身體才會舒適。」

  佛陀接著說:“Pahaya vo gamissami, katam me saranamattano.”──「別離了,我將離開你們,只依靠我自已。」這說明佛陀將入般涅槃,離大家而去。他已將自己的依靠提升到阿羅漢的境界。這就是爲什麼佛陀說:「因此,阿難,以自己爲島嶼,以自己爲依靠,不尋求外在的依靠。以佛法爲你的島嶼,以佛法爲你的依靠,不尋求其它的依靠。阿難,比丘應如何以自己爲島嶼,以自己爲依靠,不尋求外在的依靠。以佛法爲他的島嶼,以佛法爲他的依靠,不尋求其它的依靠呢?」

  答案如下:“Appamatta satimanto susila hotha bhikkhavo, susamahitasavkappa sacittamanurakkhatha.”──「諸比丘,勇猛精進,保持正念及清淨的戒行,以堅定的決心,守護自己的心。」因此,我們應保持正念與精進。但是,對什麼保持正念呢?我們應對四念處或名色保持正念。換句話說,對諸行保持正念。“susila hotha bhikkhavo”意思是「諸比丘,你們應淨化自己的戒行,應學習成爲具足清淨戒德的比丘。」這也就是說,我們必須修行戒的訓練,即:正語、正業、正命。

  佛陀說:“susamahitasavkappa”。“susamahita”說明我們應修行禅定的訓練,即:正精進、正念、正定。“savkappa”意指智慧的訓練,即:正思惟及正見。

  接著,“appamatta”的意思是以觀智透視諸行無常、苦、無我的本質。“satimanto”則說明當我們修行戒學、定學及慧學時必須有足夠的正念。

  最後,佛陀說:“Yo imasmim dhamma-vinaye appamatto vihessati, pahaya jati-samsaram dukkhassantam karissati.”──「勇猛精進追求法與律的人將能超越生死輪回,滅除一切痛苦。」因此,如果希望解脫生死輪回,我們必須遵循佛陀的教法而修行,那即是修行八聖道分。讓我們在死亡來臨之前精進地奮鬥吧。

   願一切衆生安樂。

  依上座部佛教,佛陀誕生、成道、涅槃的日子都同樣在毘舍佉月(vesakhamasa)的月圓日。有人將此日翻譯爲衛塞節(vesakha day)。毘舍佉月相當于陽曆的四月或五月。(P-E Dict p.650)

  優婆塞、優婆夷-信仰佛法的在家男居士、女居士。

  皈依叁寶-皈依:依靠。叁寶:佛、法、僧。皈依叁寶:以佛、法、僧作爲依靠;這是正式成爲佛教徒的表示。

  若在家居士違犯五戒中的任何一戒,他或她必須重新求受五戒,然後謹慎地遵守。若再違犯,則必須再重新求受。

  這是佛陀成道之前,坐在菩提樹下修行時所發的願。

  無上的布施

  (禅修圓滿時開示)

   有兩種布施:

   一、帶來圓滿果報的布施;

   二、不帶來任何果報的布施。

  

   你喜歡那一種呢?請回答。

  在此講座中,我想說明佛陀對其弟子(savaka)在實行布施時的期望。你的期望與佛陀的期望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讓我們看《布施分別經Dakkhinavibhavga Sutta》中的例子:

  一時,佛陀住在釋迦國(Sakyan country)迦毗羅衛城(Kapilavatthu)的尼拘陀園(Nigrodha”s Park)。摩诃波阇波提瞿昙彌(Mahapajapatigotami大愛道)帶著一套她親手細心編織而成的新袈裟,到佛陀那兒去。禮敬佛陀之後,她坐在一邊,對佛陀說:「世尊,這套袈裟是我特地爲佛陀紡紗、編織而成的,請佛陀慈悲接受它。」

  佛陀告訴她:「瞿昙彌,將它供養僧團吧。當你供養僧團時,即是供養了我及僧團。」

  瞿昙彌叁次要求佛陀接納她的供養,而佛陀也以同樣的話回答了叁次。于是,阿難尊者對佛陀說:「世尊,請接受瞿昙彌供養的新袈裟吧。瞿昙彌曾經給予佛陀很大的幫助:雖然她是您母親的妹妹,但是她是您的褓姆、是您的養母、是給您奶喝的人。當您的母親去世後,是她哺育您的。

  佛陀也給予摩诃波阇波提瞿昙彌很大的幫助:因爲佛陀的緣故,摩诃波阇波提瞿昙彌皈依佛、法、僧。因爲佛陀的緣故,摩诃波阇波提瞿昙彌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用酒等導致放逸的麻醉物品。因爲佛陀的緣故,摩诃波阇波提瞿昙彌對佛、法、僧具足信心,並具備聖者(ariya)所喜愛的戒行。因爲佛陀的緣故,摩诃波阇波提瞿昙彌遠離對苦聖谛(dukkha-sacca)、集聖谛(samudaya-sacca)、滅聖谛(nirodha-sacca)與道聖谛(magga-sacca)的疑惑。由此觀之,佛陀亦給予摩诃波阇波提瞿昙彌很大的幫助。」

  佛陀回答說:「正是如此,阿難,正是如此(Evametam Ananda; evametam Ananda)。當弟子因老師的緣故而皈依佛、法、僧,此老師的恩惠是不容易報答的。此恩惠不是弟子對他虔誠禮拜、起立承迎、給予恭敬的問候、殷勤的服侍及四事供養所能報答的。

  當弟子因老師的緣故而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用酒等導致放逸的麻醉物品,此老師的恩惠是不容易報答的。此恩惠不是弟子對他虔誠禮拜、起立承迎、給予恭敬的問候、殷勤的服侍及四事供養所能報答的。

  當弟子因老師的緣故而對佛、法、僧具足信心,並具備聖者所喜愛的戒行,此老師的恩惠是不容易報答的。此恩惠不是弟子對他虔誠禮拜、起立承迎、給予恭敬的問候、殷勤的服侍及四事供養所能報答的。

  當弟子因老師的緣故而遠離對苦聖谛、集聖谛、滅聖谛與道聖谛的疑惑,此老師的恩惠是不容易報答的。此恩惠不是弟子對他虔誠禮拜、起立承迎、給予恭敬的問候、殷勤的服侍及四事供養所能報答的。」

  

   在此,我要進一步地說明。如果弟子因老師的指導而了解四聖谛,他所得到的四聖谛觀智比他尊敬、四事供養老師的行爲更有益處。如果他透過須陀洹道智(sotapatti-maggabana)及須陀洹果智(sotapatti-phala-bana)而了解四聖谛,那麼此觀智將幫助他脫離四惡道(apaya),此結果是絕佳的。那些疏忽于行善的衆生通常徘徊在四惡道中,四惡道如同他們的家。(Pamattassa ca nama cattaro apaya sakagehasadisa.)他們只是偶爾才到善道拜訪。所以,能夠脫離四惡道…

《如實知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帕奧禅師開示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