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如实知见▪P37

  ..续本文上一页yani)

  五、 五力(pabca balani)

  六、 七觉支(satta bojjhavga)

  七、 八圣道分(ariyo atthavgiko maggo)

  

  以上总共为三十七道品(bodhipakkhiyadhamma菩提分法),在此我将简要地加以说明。在巴利三藏中,佛陀依照听法者的根性,而以不同的方式教导三十七道品。总结巴利三藏所说的教法,不外三十七道品。若加以归纳,则只有八圣道分。更精要地说,则只有戒、定、慧三学。

  首先,我们必须学习戒学,以便依戒奉行;若不了解戒学就无法净化自己的行为。我们必须学习止禅以控制心,使之专一;若不了解止禅的修行方法,那要如何培育禅定呢?若不修行禅定,我们如何能控制自己的心呢?然后,我们必须学习慧学;若不懂得慧学,我们又如何能开发智慧呢?

  因此,为了净化我们的行为,控制我们的心,以及开发我们的智慧,首先我们应将佛法牢记于心。其次我们必须实践及开发这些法,直到证悟阿罗汉果为止。

  所以,佛陀在《大般涅槃经Maha Parinibbana Sutta》中多次如此策励弟子:“Iti silam, iti samadhi iti pabba, silaparibhavito samadhi mahapphalo hoti mahanisamso, samadhiparibhavita pabba mahapphala hoti mahanisamsa, pabbaparibhavitam cittam sammadeva asavehi vimuccati, seyyathidam kamasava bhavasava ditthasava avijjasava.”──「这是戒行,这是禅定,这是智慧。当禅定以戒行为基础而完全开发时,其结果是超胜的,其收获是超胜的。当智慧以禅定为基础而完全开发时,其结果是超胜的,其收获是超胜的。智慧完全开发的心是彻底解脱欲漏、有漏、见漏与无明漏的。」

  我们每个人都有心。如果能以戒为基础,进而控制自己的心,它就会具备卓越的定力,而能透视究竟的色法。色法以色聚的形态生起,而我们的身体就是由这些色聚所构成的。专一的心能分析这些色聚、透视究竟的名法、透视名色法的因缘、透视名色法及其因缘生灭的本质。这种透视力称为智慧,是因为以戒为基础的定而得以开展。专一的心与智慧乃是意志力,能导致证悟涅槃,破除所有执着、烦恼与痛苦,以及从欲望之染与生死轮回中彻底解脱出来。

  由此可知,禅定必须以戒行为基础。对于在家居士而言,遵守五戒是必要的。五戒是:

  一、 不杀生;

  二、 不偷盗;

  三、 不邪淫;

  四、 不妄语;

  五、 不使用酒等麻醉物品。

  

  这五戒是所有在家佛教徒都必须遵守的。如果违犯五戒中的任何一戒,此人即自动失去真实在家佛教徒(upasaka优婆塞、优婆夷)的资格,他对三宝的皈依也因而失效。佛教徒也应戒除邪命(不正当的谋生方式),不应使用以杀生、偷盗、邪淫、妄语、挑拨、粗语、绮语等不正当的手段取得的财物。他们也不应经营五种不道德的生意:武器买卖、人口买卖、供屠宰用牲畜的买卖、酒等麻醉物品的买卖、毒药的买卖。

  因此,戒行对所有佛教徒都非常重要,不只是为了证悟涅槃,也为了(未证悟涅槃之前)死后能投生善道。戒行不清净的人死后不容易投生善道,因为在临终时刻,所做过的恶行通常会出现,萦回在他的脑海。他将以这些恶行当中之一种作为心的对象,死后通常投生于四恶道中的一道受苦。

  良好的戒行对现生的快乐与安宁也是重要的。若没有清净的戒行,一个人无法得到快乐与安宁。一个充满恶劣性格的人自然为仇敌所围绕;一个有许多仇敌的人无法得到任何快乐。

   所以,佛陀作了以下的开示:

   “Yo ca vassasatam jive, dussilo asamahito;

   Ekaham jivitam seyyo, silavantassa jhayino.”── 「一个无戒无定的人即使活到一百年,他的生命仍 然不值得称赞,还不如只活一天而勤修戒与定。」

  

   为什么呢?因为透过禅定而完全开发的心能产生透视涅槃(生死轮回的终点)的卓越智慧,并且能息灭所有烦恼与痛苦。

  因此,我们必须以戒为基础而修行止禅与观禅。修行止禅与观禅时,我们必须修行四念处:

  一、 身念处(kayanupassana-satipatthana)

  二、 受念处(vedananupassana-satipatthana)

  三、 心念处(cittanupassana-satipatthana)

  四、 法念处(dhammanupassana-satipatthana)

  

   什么是「身」(kaya)呢?修行观禅(vipassana)时有两种身:色身(rupa-kaya)及名身(nama-kaya)。色身由二十八种色组成,名身由心与心所组成。换句话说,这些是五蕴(khandha):色蕴、受蕴、想蕴、行蕴与识蕴。

   至于止禅法门(samatha)的对象(例如:安般念、三十二身分、不净观、四界分别观等)也称为身。为什么呢?因为它们也是色的组合。例如:呼吸即是一群由心产生的色聚。如果分析这些色聚,我们将发现每一色聚里包含九种色,即:地界、水界、火界、风界、颜色、香、味、食素与声音。同样地,骨骼也是色聚的组合。如果是一具有生命的骨骼,它共有五种色聚。当我们进一步分析这些色聚时,它们包含了四十四种色。

  在身念处方面,佛陀教导两种修行方法:止禅(samatha)与观禅(vipassana)。佛陀在身念处中提到安般念、三十二身分、不净观等,所以我们修行安般念时即是在修行身念处。止禅法门皆属于身念处。当禅修者修行止禅成功之后,他转而修行观禅,辨识二十八种色,那也是在修行身念处。在修行名业处(nama-kammatthana)的阶段,当他辨识受时,那是受念处。当他辨识心时,那是心念处。当他辨识触时,那是法念处。但是,只辨识受、心与触并不足以达到观智,还必须辨识与它们相应的其余名法。辨识名与色之后,也必须辨识它们过去、现在、未来的因缘,这是缘摄受智(paccaya-pariggaha-bana)。证得缘摄受智之后,正式达到观禅的阶段时,我们即可强调色、或受、或心、或触。所谓「强调」并非指我们只辨识一种法而已。我们可以着重于辨识色,但也必须同时辨识名。然后,当我们辨识名时,也正是在辨识受、心及法。

  我们也可以强调受。然而,单单辨识受是不够的,我们也应当辨识与它相应的名法、依处(根)及对象(所缘);依处及对象是色法。心念处与法念处的修法也是同样的道理。

  在此,观禅即是观照这些色名及其因缘无常、苦、无我的本质。这些法一生起即消灭,因此它们是无常;它们受着不断生灭的压迫,因此它们是苦;在这些法当中并没有一个稳定、永久、不朽的灵魂,因此它们是无我。对这些名色及其因缘无常、苦、无我本质的辨识即称为观禅或觉照的法门。因此,当你修行止禅与观禅时,我们可以说你在修行四念处。

  修行四念处时,你应具备充分的四正勤(四种正确的精进)。四正勤是:

  一、 努力防止尚未生起的恶法生起;

  二、 努力去除已生起的恶法;

  三、 努力促使尚未生起的善法生起(止善法、观善法、道善法等);

  四、 努力开展已生起的善法,直到证悟阿罗汉果。

  

   如何修行呢?你必须修行四念处。当你修行时,必须具备充分的四种精进:「即使肉与血干枯,只剩下皮、骨与腱,我也不放弃修行。」

  如此精进修行时,你必须具备四神足(四如意足;成功的四项要素)。四神足是:

  一、 欲(chanda):要证得涅槃的强力意愿。

  二、 勤(viriya):要证得涅槃的强力精进。

  三、 心(citta):要证得涅槃的强力心念。

  四、 观(vimamsa):要证得涅槃的强力观智。

  

  如果有够强的意愿,我们将能达成目标;如果有够强的意愿,没有不能达成的事。如果有够强的精进,我们将能达成目标;如果有够强的精进,没有不能达成的事。如果有够强的心念,我们将能达成目标;如果有够强的心念,没有不能达成的事。如果有够强的观智,我们将能达成目标;如果有够强的观智,没有不能达成的事。

  以戒行为基础而修行止禅与观禅时,我们也应具备五根。五根是:

  一、 信(saddha):我们必须对佛陀及其教法有够强的信心。

  二、 精进(viriya):我们必须有够强的努力。

  三、 念(sati):我们对所修的对象必须保持够强的觉察明记。

  四、 定(samadhi):我们对止禅与观禅的对象必须有够强的专注。若修行止禅,我们必须只专注于安般念禅相、遍禅相等。若修行观禅,我们必须只专注于名、色及其因缘等。

  五、 慧(pabba):我们对止禅与观禅的对象必须有够强的了知。

  

  这五根能控制禅修者的心,使它不偏离导向涅槃的八圣道分。若缺少其中任何一根,我们将无法控制我们的心,无法达成目标。这五根有力量能控制我们的心,使心不离开修行的对象,此力量也称为意志力(bala)。当我们强调此意志力时,五根也称为五力。

  跟…

《如实知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帕奥禅师开示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