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如实知见▪P36

  ..续本文上一页守护诸根门-当六根(六门)接触六境(六尘)时,运用正念守护自心,不使心因为可爱的对象而生起贪着,或因可厌的对象而生起憎恶。(Com M Abh Ⅸ.28 p.348)

  证悟初果须陀洹的人就永远不会再故意违犯五戒。

  编者注:这五种业称为「无间业」(立即业),因为它们必定会在今世成熟,并且造成来世投生到地狱。

  阿奢梨acariya-教授师;指导老师。(P-E Dict p.96)

  上座部佛教的「净土」-这只是一种隐喻,因为上座部佛教中并未提到任何净土;涅槃也不是一个地方。

  以下四段回答依照开示的录音带补入。

  他们不了解那些微粒乃是究竟色法的聚集(色聚)。

  三十一界-众生所处的三十一个生存空间。从最低到最高的次第为:地狱、畜生、饿鬼、阿修罗(四恶道)、人、四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欲界七善道;人道之上的六层天称为欲界六天)、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初禅的三层天)、少光天、无量光天、光音天(第二禅的三层天)、少净天、无量净天、遍净天(第三禅的三层天)、广果天、无想天、无烦天、无热天、善现天、善见天、色究竟天(第四禅的七层天;其中后面的五层天称为净居天,只有三果阿那含与四果阿罗汉居住。色界共有十六层天)、空无边处天、识无边处天、无所有处天、非想非非想处天(无色界四层天)。(Ess Abh p.181)

  有学sekkha-尚未达到圆满,还需要学习的人;指须陀洹道到阿罗汉道这些圣者。证得阿罗汉果的人称为无学(asekkha),因为他们已经完成该做的事,不需要再学习。(P-E Dict p.393)

  唯作kiriya-这种心只执行它们的作用,不形成业力,故不会产生果报。它们既非业因,也非业之果。(Com M AbhⅠ.10 p.44)

  以下四段回答根据开示的录音带补入。

  学程图表-请参见本书后面。

  三千六百页以上的解说-帕奥禅师以缅甸文详细解释《阿毗达摩》,阐述三藏经典中佛陀所教导的修行体系。此巨着取名为《趣向涅槃之道Nibbanagaminipatipada》,已印成五大册。

  佛陀对其弟子及教法的期许

  (佛陀诞生、成道、涅槃纪念日开示)

  

   佛陀在竹林村(beluvagama)度过他最后一次雨安居时,他生了一场严重的疾病。在雨安居前一天那个月圆日,佛陀因过去的业而感受到非常刺骨、难忍的背痛。

   在过去的某一生中,这位将成为释迦牟尼佛的菩萨是位摔角者,那时他将对手摔在地上,而使对方背脊断裂。当时机成熟时,也就是佛陀般涅槃前的十个月,这个恶业(akusala-kamma不善业)的果报现起了。此业的力量非常强猛,它的果报将一直持续到死亡才停止。这种痛苦称为「至死方终之苦」(maranantika-vedana),唯有在死亡来临时它才会停止。

  佛陀以他的决心(adhitthana决意)来制止这病痛的生起,这不是一种普通的决心。首先,佛陀修行色七法(rupa-sattaka-vipassana)及非色七法(arupa-sattaka-vipassana)的观禅进入阿罗汉果定(arahatta-phala-samapatti)。阿罗汉果定指:以涅槃为对象的阿罗汉果心长时间地持续生起。由于观禅的修行强而有力,佛陀的阿罗汉果定也强而有力。从该定出来之后,佛陀立定决心:「从今日乃至般涅槃日,愿此病不再生起。」因为此业的力量强,所以佛陀每天都必须发如此的决心。

  这种果定称为寿行果定(ayusavkhara-phala-samapatti)、护寿果定(ayupalaka-phala-samapatti)、或命行果定(jivitasavkhara-phala-samapatti)。寿行果定指维持寿命的果定;护寿果定指保护寿命的果定;命行果定指维持命根的果定。佛陀每天都如此修行。

  雨安居后,佛陀四处游方,最后到达毗舍离(Vesali)。于毘舍佉月(vesakha)月圆日之前三个月,也就是阳历二月的月圆日,在遮波罗塔(capala-cetiya),佛陀决定舍弃生存的意愿(ayusavkhara-ossajjana舍寿行)。这是什么意思呢?在那天,佛陀作了如此的决定:「从今日至毘舍佉月的月圆日,我将修行此果定;之后我将不再修行此果定。」这个决定称为「舍弃生存的意愿」。

  那天,当众比丘聚集在大林精舍(mahavana)的讲堂时,佛陀向比丘僧团宣布他舍弃生存的意愿。佛陀对会中的诸比丘说:“Tasmatiha bhikkhave ye te maya dhamma abhibba desita, te vo sadhukam uggahetva asevitabba bhavetabba bahulikatabba.”──「诸比丘,我已告诉你们我亲身证悟的真理。在彻底学习这些教法之后,你们应该实践它们、开发它们、勤习它们。」

  佛陀只教导他亲身体验的法。在此,佛陀说明他对教法以及僧团的期许:僧众应彻底地背诵佛陀的教法(Dhamma)。此是佛陀对教法与僧团的第一个期许。

  但是单靠背诵是不够的。佛陀指示僧众应实践教法。在巴利文这叫asevitabba,翻译为实践,意即:我们应一再地实践以了解教法。此是佛陀对教法与僧团的第二个期许。

  佛陀指示僧众要开发(bhavetabba)真理。当我们实践教法时,成长与进步是必要。这是什么意思呢?当我们实践教法时,唯有善法(kusala-dhamma)出现在我们的心路过程中;它们是:戒善法(sila-kusala-dhamma)、定善法(samadhi-kusala-dhamma)及慧善法(pabba-kusala-dhamma)。这些善法必须持续不断地生起,直到证悟阿罗汉果为止。如果佛陀的弟子(savaka)证悟阿罗汉果,他的修行(bhavana)就算完成。因此佛陀的弟子必须实践、开发、修行,直到阿罗汉的阶段。要达到阿罗汉的境界,我们必须一再地修行。所以佛陀开示bahuli-katabba(勤习),教导我们应该经常修行。这是佛陀的第三个期许。

   为什么这些期许会出现在佛陀的心路过程中呢?“Yathayidam brahmacariyam addhaniyam assa ciratthitikam.”──「这是为了使纯净的教法能够确立与久住。」换句话说,这是为了维护纯净的教法,使它源远流长。每位佛教徒都应尽力维护此正法,不使它断失,这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应当努力,然而我们应如何做呢?再重复如下:

   一、我们应彻底地背诵佛陀的教法。

   二、我们应实践教法以便透过亲身体验来了解佛法。 三、我们应持续修行佛陀的教法直到证悟阿罗汉果。

  

  这些是每位佛教徒的责任。如果是佛教徒,就必须遵循这三项教诲修行。不遵循这三项教诲的人,只是挂名的佛教徒,不是真正的佛教徒。因此,今天我们应立定决心:

  一、 我们将彻底地背诵佛陀的教法。

  二、 我们将实践教法以便透过亲身的体验来了解佛法。

  三、 我们将持续修行佛陀的教法直到证悟阿罗汉果。

  

   若我们如此实行,才可说是活在佛陀的教法中。为什么我们要如此做呢?“Tadassa bahujanahitaya bahujanasukhaya lokanukampaya atthaya hitaya sukhaya devamanussanam.”──「这是为了大众的安宁与和乐,基于对世界众生的慈悲,为了天神与人类的幸福与快乐。」如果依照佛陀的教法而修行,我们将能使佛法传递于后世,将能教导天神及人类以下的教诲:

  一、 背诵佛陀的教法。

  二、 实践佛法,以便透过亲身的体验来了解佛法。

  三、 持续修行佛法,直到证悟阿罗汉果。

  

   如果我们如此做,诸天及人将能得到这世间的种种利益和安乐,乃至证悟涅槃。如果不将佛法牢记于心,也不修行佛法,那么我们本身对这些法尚且不了解,又如何能教导天神与人类学习佛法与修行佛法呢?因此,如果我们对佛陀的教法有足够的信心(saddha),我们佛教徒就应该尝试将佛法牢记在心,在修行中实践它们,开发它们直到证得阿罗汉果。

  你对佛陀的教法有足够的信心吗?

  在《沙门果经Samabbaphala Sutta》的注释里有一句话:“Pasanno ca pasannakaram katum sakkhissati.”──「真正的三宝信徒能透过修行来表现他们的虔诚。」对于一个没有虔诚表现的人,我们不能说他或她是真正的信徒。如果对佛陀的教法有真正的信心,那么你应彻底地学习这些教法,修行它们,毫不间断,直到证悟阿罗汉果为止。这些是佛陀般涅槃前的重要遗教;如果对佛陀有信心,我们就应遵循这些遗教修行。如果我们对自已的父母有信心,我们会听从他们的话;同样地,我们应听从我们的父亲──世尊佛陀的教诲。那么,这些教法是什么呢?它们是:

  一、 四念处(cattaro satipatthana)

  二、 四正勤(cattaro sammappadhana)

  三、 四神足(cattaro iddhipada)

  四、 五根(pabcindri…

《如实知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帕奥禅师开示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