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若你有系统地修行安般念,则安般似相会生起,那时有七觉支存在:其中,明记安般似相不使忘失的正念是念觉支(sati-sambojjhavga)。那时你必须注意安般似相;若没有注意(作意),则对安般似相的正念不能生起。那个注意是作为速行基本原因的作意(javana-patipadaka-manasikara);此时它是如理作意。
透视安般似相的智慧是择法觉支(dhammavicaya-sambojjhavga)。为什么称为「透视」呢?在修行安般念的开始阶段,你无法见到安般似相。如果持续地逐步修行,当定力成熟时,你就能见到安般似相,因此我们说你透视安般似相。这是择法觉支。
为了清楚知道安般似相而做的努力是精进觉支(viriya-sambojjhavga);对安般似相的愉悦是喜觉支(piti-sambojjhavga);专注安般似相时心与心所的平静是轻安觉支(passaddhi-sambojjhavga);对安般似相的一心专注是定觉支(samadhi-sambojjhavga);对安般似相的平等中性是舍觉支。因此当你专注安般似相时有七觉支存在。
现在你正注意听我的开示,不注意安般似相,因此对安般似相的七觉支就不存在。所以在你修行七觉支时,作意是非常重要的。
问7-13:能否请禅师解释学程图表?如果依照这种系统修行,是否必须修行三十种以上的业处?如此做有什么利益呢?
答7-13:我对图表没有兴趣。有一位对图表很有兴趣的学校老师画了一张图表;这里的图表乃是根据那一张画成的。对于想修行多种止禅法门的人,我才教导他们多种法门。如果他们不想修行所有法门,而只想修行一种,如:安般念,那么我只教导一种止禅法门。当他们拥有禅那为基础时,我教他们直接转修观禅,然后有系统地逐步修行上去。修行止观的过程中,有时障碍会生起,如:贪欲(raga)、瞋恨(dosa)、散乱(vitakka)等。这些将干扰你的禅定与观禅。下列的修行法门是去除这些障碍的最佳武器,即佛陀在《弥醯经Meghiya Sutta》当中指导的方法:“Asubha bhavetabba ragassa pahanaya, metta bhavetabba byapadassa pahanaya, anapanassati bhavetabba vitakkupacchedaya.”──「要去除贪欲(raga),应当修行不净观(asubha-bhavana);要去除瞋恨(dosa),应当修行慈心观(metta-bhavana);要截断散乱妄想(vitakka),应当修行安般念。」
再者,专一的心能如实地透视究竟法。在禅定的修行中,八定是非常高超与有力的,因此对于想彻底修行八定的人,我们也教导十遍禅。如果想彻底了解图表,你应修行止观达到道智与果智;那时你才能完全了解这张图表。
为什么我对图表没有兴趣呢?因为在一页纸里不足以表达整个体系。我用了三千六百页以上的缅甸文来解说这整个禅修体系:一页是不够的。
问7-14:愤恨的心能否产生许多代的时节生八法聚(utuja-ojatthamaka-kalapa),并使眼睛怒光四射呢?
答7-14:除了结生心(patisandhi-citta)之外,所有依靠心所依处(hadaya-vatthu)生起的心都能制造心生色聚(cittaja-kalapa);这些色聚当中都有颜色(vanna)。如果该心是止禅心或与观智相应的观禅心,则其颜色会特别明亮。这是巴利圣典、注释与再注释中所讨论到的;然而当中并未提到由愤恨心制造的心生色法也能产生光。
问7-15:辨识名色的心也包含在名色当中吗?它是否包含于智慧之中?
答7-15:在观禅的所有阶段中,你都能辨识到这种心,尤其是在坏灭随观智(bhavga-bana)的阶段。正如《清净道论》中提到的:“Natabca banabca ubhopi vipassati.”──「我们必须对所知(nata)与能知(bana)二者修行观禅。」「所知」指的是五蕴及它们的因缘,是必须被观智认知的对象。而「能知」指的是观智,它能认知五蕴及其因缘(亦即行法savkhara-dhamma)无常、苦、无我的本质。在此,观智是智慧,是观禅正见,它与三十三或三十二个名法同时生起;于是总共有三十四或三十三个名法。它们是名法,因为它们会趋向对象──行法的无常、苦、无我本质。
为什么必须辨识观智本身为无常、苦、无我呢?因为有些禅修者会问到或想到:观智本身是常或无常、乐或苦、我或无我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你必须辨识观禅心路过程本身为无常、苦、无我,尤其是以观智为首,存在每一速行剎那中的三十四个名法。再者,有些禅修者可能会执着他们的观智,会因为能持续清楚地修行观禅而感到骄傲。为了去除这些烦恼,你必须辨识观智或观禅心路过程为无常、苦、无我。
问7-16:如何克服因长时间修行或独住森林所产生的乏味与厌烦心?这种心是否为不善法?
答7-16:这种心称为懈怠(kosajja),而且通常是与贪或瞋等相应的微弱不善法。这种心由于不如理作意而产生。如果禅修者能改变不如理作意,而以如理作意取代之,那么他的修行将能成功。为了克服懈怠心,有时你应忆念我们的释迦牟尼菩萨能成佛乃是因为坚忍不拔的毅力;你也应忆念那些精进修行、历经重大艰难而终于得以成就阿罗汉果的故事。若不经过奋斗,没有人能得到卓越的成就。尤其在修行的过程中,坚忍是必需的条件,如理作意也非常重要:你应照见行法无常、苦、无我的本质。若如此修行,终有一天你会成功的。
问7-17:可否请禅师举例说明不与无明(avijja)、爱(tanha)、取(upadana)相应的愿望?
答7-17:在造作善业时,如果你能修行观禅,并且能辨识那些善业无常、苦、无我的本质,那么无明、爱、取将不会生起。如果不能修行观禅,则你应发以下这个愿望:“Idam me pubbam nibbanassa paccayo hotu.”──「愿此善业成为证悟涅槃的助缘。」
问7-18:如果五蕴是无我的,那么是谁在开示佛法呢?换句话说,如果五蕴是无我的,则没有禅师在开示佛法。因此五蕴与我之间是否有关系呢?
答7-18:有两种真理:一、俗谛(sammuti-sacca世俗认定的真理);二、真谛(paramattha-sacca究竟胜义的真理)。
你必须清楚地分辨这两种真理:依照俗谛而言,有佛陀、有禅师、有父亲、有母亲……;但是依照真谛而言,没有佛陀、没有禅师、没有父亲、没有母亲……。若有够强的观智,你就能透视到这点。如果用观智来观察佛陀,则你将见到究竟的名色或五蕴,它们是无常、苦、无我的,没有一个我存在。同样地,如果用观智来观察禅师、或父亲、或母亲……,你也只能见到究竟名色或五蕴,它们也是无常、苦、无我的,没有一个我存在。换句话说,没有佛陀、禅师、父亲、母亲……。这些五蕴与其因缘称为行法,所以行法在开示行法,有时也开示涅槃,完全没有我存在。所以我们不能说「是否有关系」。
举例而言,如果有人问你:「免子头上的角是长的还是短的?」你要如何回答呢?或者有人问你:「乌龟身上的毛是黑的还是白的?」你要如何回答呢?如果你说免子的角是长的,那意味着你承认免子有角;如果你说免子的角是短的,那同样意味着你承认免子有角。再者,如果你说乌龟的毛是黑的,那意味着你承认乌龟有毛;如果你说乌龟的毛是白的,那同样意味着你承认乌龟有毛。同理,如果「我」根本不存在,我们无法讲说「我」与五蕴之间的关系;即使佛陀也不回答这类的问题。为什么呢?如果佛陀说五蕴与我有关系,那意味着佛陀承认有我;如果佛陀说五蕴与我没有关系,那同样意味着佛陀承认有我。这就是为什么佛陀不回答这一类问题的原因。所以,我想建议你修行到观禅的阶段,那时你就能去除这种我见。
问7-19:佛陀曾教导比丘蛇咒,诵念蛇咒与慈心观是否相同?念咒是不是一种被引进佛教的婆罗门教传统?
答7-19:什么是咒?什么是蛇咒?我不知道咒是不是从印度教传下来的。但是在上座部三藏中有一部守护经(paritta-sutta)称为《蕴守护经Khandha Paritta》;佛陀教导这部守护经让比丘们每天诵念。有一条戒(vinaya)提到:如果比丘或比丘尼每天不诵念这部守护经一遍,则他或她违犯一项轻罪。佛陀在世时,曾经有一位居住在森林的比丘因为被毒蛇咬而死亡。为了这件事,佛陀教导这部《蕴守护经》。这部经的目的与慈心观相似,在经中提到散播慈爱给不同种类蛇或龙的方法,并且也称念三宝、佛陀与阿罗汉的功德。今晚我将诵念这部守护经。它非常灵验。你也可以称它为蛇咒,名字并不重要,可以随你喜欢而给它任何一种名字。在缅甸,有些比丘为那些被毒蛇咬伤的人念这部经,结果很有效。当他们念诵了许多遍,接着让受害者喝下守护水之后,毒就慢慢地从受害者身上消退;通常他们都能痊愈。佛陀教导这部经乃是为了避免比丘被毒蛇咬伤。如果比丘恭敬地诵念这部经,并且散播慈爱给一切众生,包括蛇类在内,他将不会发生危险。如果他持守戒律的话,他将不会受到伤害。
…
《如实知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