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如实知见▪P38

  ..续本文上一页四念处一样,七觉支(七菩提分)也非常重要。七觉支是:

  一、 念(sati);

  二、 择法(dhammavicaya):即观智;

  三、 精进(viriya);

  四、 喜(piti);

  五、 轻安(passaddhi);

  六、 定(samadhi);

  七、 舍(upekkha)。

  

   此外,还有八圣道分。即:

  一、 正见(samma-ditthi)

  二、 正思惟(samma-savkappa)

  三、 正语(samma-vaca)

  四、 正业(samma-kammanta)

  五、 正命(samma-ajiva)

  六、 正精进(samma-vayama)

  七、 正念(samma-sati)

  八、 正定(samma-samadhi)

  换句话说,这也就是戒(sila)、定(samadhi)、慧(pabba)三学。我们必须有系统地修行此三学。

  这些法合起来是三十七道品或译为三十七菩提分法(bodhipakkhiya-dhamma)。

  佛陀期望弟子们能牢记这三十七道品,并且修行它们,直到证悟阿罗汉果。若能如此修行,我们也将能把这些法传授给后代。这样的话,我们以及后代的众生都能得到这世间的种种利益和安乐,乃至证悟涅槃。

  佛陀进一步说:“Handa dani bhikkhave amantayami vo, vayadhamma savkhara appamadena sampadetha.”──「诸比丘,诸行(savkhara)皆归于灭,因此应当精进地奋斗。」

  我们不应忘记无常的本质。由于忘记无常的本质,因此我们对自已、儿子、女儿、家庭等还存着热切的期望。如果能了解无常的本质,那么终此一生,我们都会努力脱离无常。我们不应忘记佛陀的规劝:「诸比丘,诸行皆归于灭,因此应当精进地奋斗。」

  佛陀又说:“Na ciram Tathagatassa parinibbanam bhavissati. Ito tinnam masanam accayena Tathagato parinibbayissati.”──「如来般涅槃的日子已近了。再过三个月,如来即将进入般涅槃。」这说明佛陀将完全地离开世间。这些话听来实在令人伤心。

  然后佛陀又说:“Paripakko vayo mayham, parittam mama jivitam.”──「我的年寿已尽,所剩寿命短暂。」佛陀也向阿难尊者叙述他年老的状况:「阿难,我已朽弱、衰老、高龄、年迈。我今年已八十岁,生命已用尽。阿难,正如一辆老旧的马车,必须费很大的艰难,才能维持它组合不散;如来的身体亦然,唯有靠忍耐支撑才能勉强维持。阿难,只有当如来不理会外在的对象,息灭某些感受,进入及住于无相的定境时,他的身体才会舒适。」

  佛陀接着说:“Pahaya vo gamissami, katam me saranamattano.”──「别离了,我将离开你们,只依靠我自已。」这说明佛陀将入般涅槃,离大家而去。他已将自己的依靠提升到阿罗汉的境界。这就是为什么佛陀说:「因此,阿难,以自己为岛屿,以自己为依靠,不寻求外在的依靠。以佛法为你的岛屿,以佛法为你的依靠,不寻求其它的依靠。阿难,比丘应如何以自己为岛屿,以自己为依靠,不寻求外在的依靠。以佛法为他的岛屿,以佛法为他的依靠,不寻求其它的依靠呢?」

  答案如下:“Appamatta satimanto susila hotha bhikkhavo, susamahitasavkappa sacittamanurakkhatha.”──「诸比丘,勇猛精进,保持正念及清净的戒行,以坚定的决心,守护自己的心。」因此,我们应保持正念与精进。但是,对什么保持正念呢?我们应对四念处或名色保持正念。换句话说,对诸行保持正念。“susila hotha bhikkhavo”意思是「诸比丘,你们应净化自己的戒行,应学习成为具足清净戒德的比丘。」这也就是说,我们必须修行戒的训练,即:正语、正业、正命。

  佛陀说:“susamahitasavkappa”。“susamahita”说明我们应修行禅定的训练,即:正精进、正念、正定。“savkappa”意指智慧的训练,即:正思惟及正见。

  接着,“appamatta”的意思是以观智透视诸行无常、苦、无我的本质。“satimanto”则说明当我们修行戒学、定学及慧学时必须有足够的正念。

  最后,佛陀说:“Yo imasmim dhamma-vinaye appamatto vihessati, pahaya jati-samsaram dukkhassantam karissati.”──「勇猛精进追求法与律的人将能超越生死轮回,灭除一切痛苦。」因此,如果希望解脱生死轮回,我们必须遵循佛陀的教法而修行,那即是修行八圣道分。让我们在死亡来临之前精进地奋斗吧。

   愿一切众生安乐。

  依上座部佛教,佛陀诞生、成道、涅槃的日子都同样在毘舍佉月(vesakhamasa)的月圆日。有人将此日翻译为卫塞节(vesakha day)。毘舍佉月相当于阳历的四月或五月。(P-E Dict p.650)

  优婆塞、优婆夷-信仰佛法的在家男居士、女居士。

  皈依三宝-皈依:依靠。三宝:佛、法、僧。皈依三宝:以佛、法、僧作为依靠;这是正式成为佛教徒的表示。

  若在家居士违犯五戒中的任何一戒,他或她必须重新求受五戒,然后谨慎地遵守。若再违犯,则必须再重新求受。

  这是佛陀成道之前,坐在菩提树下修行时所发的愿。

  无上的布施

  (禅修圆满时开示)

   有两种布施:

   一、带来圆满果报的布施;

   二、不带来任何果报的布施。

  

   你喜欢那一种呢?请回答。

  在此讲座中,我想说明佛陀对其弟子(savaka)在实行布施时的期望。你的期望与佛陀的期望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让我们看《布施分别经Dakkhinavibhavga Sutta》中的例子:

  一时,佛陀住在释迦国(Sakyan country)迦毗罗卫城(Kapilavatthu)的尼拘陀园(Nigrodha”s Park)。摩诃波阇波提瞿昙弥(Mahapajapatigotami大爱道)带着一套她亲手细心编织而成的新袈裟,到佛陀那儿去。礼敬佛陀之后,她坐在一边,对佛陀说:「世尊,这套袈裟是我特地为佛陀纺纱、编织而成的,请佛陀慈悲接受它。」

  佛陀告诉她:「瞿昙弥,将它供养僧团吧。当你供养僧团时,即是供养了我及僧团。」

  瞿昙弥三次要求佛陀接纳她的供养,而佛陀也以同样的话回答了三次。于是,阿难尊者对佛陀说:「世尊,请接受瞿昙弥供养的新袈裟吧。瞿昙弥曾经给予佛陀很大的帮助:虽然她是您母亲的妹妹,但是她是您的褓姆、是您的养母、是给您奶喝的人。当您的母亲去世后,是她哺育您的。

  佛陀也给予摩诃波阇波提瞿昙弥很大的帮助:因为佛陀的缘故,摩诃波阇波提瞿昙弥皈依佛、法、僧。因为佛陀的缘故,摩诃波阇波提瞿昙弥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用酒等导致放逸的麻醉物品。因为佛陀的缘故,摩诃波阇波提瞿昙弥对佛、法、僧具足信心,并具备圣者(ariya)所喜爱的戒行。因为佛陀的缘故,摩诃波阇波提瞿昙弥远离对苦圣谛(dukkha-sacca)、集圣谛(samudaya-sacca)、灭圣谛(nirodha-sacca)与道圣谛(magga-sacca)的疑惑。由此观之,佛陀亦给予摩诃波阇波提瞿昙弥很大的帮助。」

  佛陀回答说:「正是如此,阿难,正是如此(Evametam Ananda; evametam Ananda)。当弟子因老师的缘故而皈依佛、法、僧,此老师的恩惠是不容易报答的。此恩惠不是弟子对他虔诚礼拜、起立承迎、给予恭敬的问候、殷勤的服侍及四事供养所能报答的。

  当弟子因老师的缘故而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用酒等导致放逸的麻醉物品,此老师的恩惠是不容易报答的。此恩惠不是弟子对他虔诚礼拜、起立承迎、给予恭敬的问候、殷勤的服侍及四事供养所能报答的。

  当弟子因老师的缘故而对佛、法、僧具足信心,并具备圣者所喜爱的戒行,此老师的恩惠是不容易报答的。此恩惠不是弟子对他虔诚礼拜、起立承迎、给予恭敬的问候、殷勤的服侍及四事供养所能报答的。

  当弟子因老师的缘故而远离对苦圣谛、集圣谛、灭圣谛与道圣谛的疑惑,此老师的恩惠是不容易报答的。此恩惠不是弟子对他虔诚礼拜、起立承迎、给予恭敬的问候、殷勤的服侍及四事供养所能报答的。」

  

   在此,我要进一步地说明。如果弟子因老师的指导而了解四圣谛,他所得到的四圣谛观智比他尊敬、四事供养老师的行为更有益处。如果他透过须陀洹道智(sotapatti-maggabana)及须陀洹果智(sotapatti-phala-bana)而了解四圣谛,那么此观智将帮助他脱离四恶道(apaya),此结果是绝佳的。那些疏忽于行善的众生通常徘徊在四恶道中,四恶道如同他们的家。(Pamattassa ca nama cattaro apaya sakagehasadisa.)他们只是偶尔才到善道拜访。所以,能够脱离四恶道…

《如实知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帕奥禅师开示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