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是個難得的機緣,此利益不是弟子尊敬及給予老師四事供養的行爲所能相比的。其次,如果弟子透過斯陀含道智(sakadagami-maggabana)及斯陀含果智(sakadagami-phalabana)而了解四聖谛,他將再投生人世間一次而已。如果他透過阿那含道智(anagami-maggabana)及阿那含果智(anagami-phalabana)而了解四聖谛,此觀智將幫助他超越十一層欲界,他確定只會投生于梵天界,不會再回到欲界。梵天界的快樂遠超過欲界的快樂:在梵天界沒有男人、女人、兒子、女兒、家庭,那裏沒有鬥爭、吵鬧,不需要任何飲食,他們的壽命非常長,沒有人能破壞他們的快樂,他們遠離種種危險。但是,如果還未能證得阿羅漢果,他們仍然必須面對毀壞、死亡與再生。
再者,若弟子透過阿羅漢道智(arahatta-magga-bana)及阿羅漢果智(arahatta-phalabana)而了解四聖谛,此觀智將引導他解脫生死輪回。般涅槃後,他將住于涅槃(Nibbana),不再有任何痛苦,不再有生、老、病、死……。這些結果遠比他尊敬及給予老師四事供養更珍貴。即使弟子以高如須彌山的物品供養老師,他的供養仍然不足以報答老師的恩惠,因爲解脫生死輪回或解脫生老病死是更加可貴的。
甚麼是四聖谛呢?
一、 苦谛(dukkha-sacca):苦谛指五蘊。如果弟子透過老師的指導而了知苦谛,這觀智遠比以尊敬、四事供養報答老師更珍貴。
二、 集谛(samudaya-sacca):這是苦的緣起。如果弟子透過老師的指導而了知緣起,這觀智遠比以尊敬、四事供養報答老師更珍貴。
叁、 滅谛(nirodha-sacca):這是涅槃。如果弟子透過老師的指導而證悟涅槃,這證悟遠比以尊敬、四事供養報答老師更珍貴。
四、 道谛(magga-sacca):這是八聖道分,換句話說,就是觀智(vipassana-bana)與道智(maggabana)。如果弟子透過老師的指導而具足觀智與道智,這些智慧遠比以尊敬、四事供養報答老師更珍貴。因爲這些智慧能使他解脫生死輪回,而尊敬與四事供養不能直接使人解脫生死輪回。不過,四事供養可以間接地作爲修行止觀,證悟涅槃的助緣。
在此,我要更進一步地解釋。五蘊是苦谛。五蘊當中包括色蘊(rupa-khandha);色(rupa)以色聚的狀態存在。當我們分析它們時,可以透視到二十八種色法。請思考這個問題:在佛陀的教法之外,沒有其它老師能教導這些色法及它們的分類。唯有佛陀及其弟子才能辨識這些色法,並教導這些色法的分類。又五蘊當中也包括四種名蘊(nama-khandha);除了有分心(bhavavga)之外,這些名法依心路過程而生起。佛陀精確地教導在一個心識剎那中,有多少個心所(cetasika)伴隨著心(citta)同時生起,以及辨識與分類它們的方法。在佛陀的教法之外,沒有其它老師能清楚地顯示與教導這些名法,因爲沒有其它老師徹底地了解它們。, 然而,如果佛陀的弟子依照佛陀的教導,而有系統地精進修行,他們將能清楚地辨識這些名法。這是佛教徒的絕佳良機,你不應錯過這個機會。
其次,緣起是集谛;佛陀也教導弟子如何辨識緣起。當佛弟子依照佛陀的教導而辨識緣起時,他將徹底了解因果之間的關系,將得到過去因産生現在果,以及現在因産生未來果的觀智,了知在過去、現在、未來這叁世中沒有造物者創造任何結果,也沒有任何事物是無因而生起的。這智慧只能從佛陀的教法中得到,你也不應錯過這個良機。
再者,當弟子識別緣起時,他將見到過去世與未來世。如果他辨識許多過去世,那麼他的觀智將使他明白何種不善業使人投生惡道,以及何種善業使人投生善道。唯有佛陀的教法談到有關叁十一界的道理及業果法則(業的法則)。在佛陀的教法之外,沒有其它人了解叁十一界及造成投生于每一界的業果法則。因此你也不應錯過這個良機。
接著,如果弟子能辨識未來世的因果,他將見到名色的息滅,將徹底地明白自己的名色何時將滅,這是滅谛。唯有在佛陀的教法中才能得到這種智慧,你也不應錯過這個良機。
還有,佛陀也教導達到寂滅境界的方法,那即是止觀法門。止觀即是八聖道分:分析名色的智慧與辨識因緣的智慧是正見(samma-ditthi);透視名色息滅的智慧也是正見;透視八聖道分的智慧亦是正見。將心投入四聖谛的心理現象(尋心所)是正思惟(samma-savkappa)。以上二項屬于觀禅。要修行觀禅,我們必須依靠止禅的幫助。止禅就是正精進(samma-vayama)、正念(samma-sati)與正定(samma-samadhi)。修行止觀時,我們必須以清淨的戒行(sila)爲基礎,那即是正語(samma-vaca)、正業(sammakammanta)、正命(samma-ajiva)。因此,以戒爲基礎而修行止觀即是實踐八聖道分。八聖道分只能在佛陀的教法中找到,因此你也不應錯過這個良機。爲什麼呢?因爲四聖谛的觀智能使人解脫生死輪回。
對個人的布施(patipuggalika-dakkhina)
在這次講座一開始時所提到的《布施分別經Dakkhinavibhavga Sutta》中,佛陀解釋十四種「對個人的布施」(patipuggalika-dakkhina)。佛陀說:「阿難,有十四種對個人的布施:
‧ 布施給佛陀,這是第一種對個人的布施;
‧ 布施給辟支佛,這是第二種對個人的布施;
‧ 布施給阿羅漢,這是第叁種對個人的布施;
‧ 布施給已進入證悟阿羅漢果之道的人,這是第四種對個人的布施;
‧ 布施給阿那含(anagami 不還;叁果),這是第五種對個人的布施;
‧ 布施給已進入證悟阿那含果之道的人,這是第六種對個人的布施;
‧ 布施給斯陀含(sakadagami一來;二果),這是第七種對個人的布施;
‧ 布施給已進入證悟斯陀含果之道的人,這是第八種對個人的布施;
‧ 布施給須陀洹(sotapanna入流;初果),這是第九種對個人的布施;
‧ 布施給已進入證悟須陀洹果之道的人,這是第十種對個人的布施;
‧ 布施給一位在佛陀的教法之外,但由于禅定的成就而解脫欲樂貪染之人,這是第十一種對個人的布施;
‧ 布施給一位有道德的凡夫,這是第十二種對個人的布施;
‧ 布施給一個無道德的凡夫,這是第十叁種對個人的布施;
‧ 布施給一只動物,這是第十四種對個人的布施。」
佛陀接著解釋這十四種布施的利益:「以清淨心布施給一只動物,預計可得到一百倍的回報。」這是說:它可在一百世中産生果報。這裏的「清淨心」指:不期望受施者任何回報或幫助而做的布施。由于對業果法則有充分的信心,因此他的善舉只是爲了廣集善業而已。假如一個人喂狗時的意念是:「這是我的狗」,如此之心不是清淨心。然而,如果一個人喂鳥,如:鴿子,則他的布施是清淨的,因爲他並不期望鳥的任何回報。這同樣適用于稍後將講述到的例子。例如,假使一個人布施日用品給比丘,希望那樣能促使自己的生意或其它商業活動成功,這不是以清淨心而做的布施,這樣的布施不能帶來殊勝的利益。
佛陀又解說:「以清淨心布施給一個無道德的凡夫,預計可得到一千倍的回報;布施給一位有道德的凡夫,預計可得到十萬倍的回報;布施給一位不在佛陀的教法中,但由于禅定的成就而解脫欲樂貪染之人,預計可得到十萬乘十萬倍的回報;布施給一位已進入證悟須陀洹果之道的人,其回報是無法計算、無法衡量的;更不必說布施給須陀洹;或已進入證悟斯陀含果之道的人;或斯陀含;或已進入證悟阿那含果之道之人;或阿那含;或已進入證悟阿羅漢果之道的人;或阿羅漢;或辟支佛;或佛陀──圓滿覺悟者。」
這裏的布施指:布施足夠一餐食用的飲食。如果布施者布施許多次,如:多日或多月地如此布施。其利益是無法以言語形容的。這些是對不同類個人的布施(patipuggalika-dakkhina)。
對僧團的布施(Savghika-Dana)
然後,佛陀對阿難尊者解說:「阿難,有七種對僧團的布施:
‧ 布施給以佛陀爲首的比丘、比丘尼僧團,這是第一種對僧團的布施;
‧ 布施給佛陀般涅槃後的比丘、比丘尼僧團,這是第二種對僧團的布施;
‧ 布施給比丘僧團,這是第叁種對僧團的布施;
‧ 布施給比丘尼僧團,這是第四種對僧團的布施;
‧ 布施時說:『請選派代表僧團的若幹人數比丘、比丘尼。』這是第五種對僧團的布施;
‧ 布施時說:『請選派代表僧團的若幹人數比丘。』這是第六種對僧團的布施;
‧ 布施時說:『請選派代表僧團的若幹人數比丘尼。』這是第七種對僧團的布施。」
以上是七種對僧團的布施。接著,佛陀拿對個人的布施與對僧團的布施來作比較:
「阿難,在未來的日子裏,將有一…
《如實知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