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如實知見▪P43

  ..續本文上一頁生,例如提婆達多的禅那。

   另一種強而有力的業是觀智。它能夠在臨死時防止不善速行心生起,能令到禅修者投生于善道。所以若想投生善道,你應努力于達到禅那,乃至具備觀智。

   比這兩者更好的是道智(magga-bana)與果智(phala-bana),因爲它們確保已證得道果的聖人永遠不墮入惡道,且能依照自己的意願與業而投生善道。這是最好的方法,最好的人壽保險。

   其它善業則比較不可靠。

  

  問8:爲什麼唯有達到慈心觀、悲心觀、喜心觀第叁禅之後,禅修者才能達到舍心觀的第四禅?

  

  答8:由于舍心觀沒有初禅、第二禅、第叁禅,只有第四禅,所以它必須獲得慈心觀、悲心觀、喜心觀的初禅、第二禅、第叁禅的支持,然後才能達到其第四禅。其它業處的初禅、第二禅、第叁禅不能支持舍心觀第四禅。爲什麼呢?因爲對象不同的緣故。例如安般禅那以安般似相爲對象,地遍禅那以地遍似相爲對象,但是舍心觀采取衆生爲對象。而慈、悲、喜這叁梵住也同樣采取衆生爲對象,所以只有它們能夠支持舍心觀的第四禅。

  

  問9:爲什麼修行慈心觀、悲心觀、喜心觀只能達到第叁禅,不能達到第四禅?

  答9:每一種第四禅都是中性的,都與舍受(upekkha-vedana)相應。舍心觀的態度是中性的,因爲它省思每個人的業屬于他自己,依照自己所造的業而承受快樂或痛苦。所以修行舍心觀能夠達到第四禅。

   然而,慈心觀接近情感的作用,懷著願其它衆生得到安樂等願望。悲心觀的態度是願其它衆生免除痛苦。喜心觀接近歡喜(pahasa),對別人的成功抱著強烈的歡喜心。這叁者的態度都不是中性平等的舍(upekkha)。

   慈心禅、悲心禅及喜心禅的受是悅受(somanassa-vedana)或稱爲樂受(sukha-vedana),不可能是舍受。因此修行它們不能證得第四禅,只能達到第叁禅。

  

  問10:何謂有分(bhavavga)?

  

  答10:西方的學者將有分翻譯爲下意識心,事實上它不是下意識心。根據《阿毗達摩》,我們稱它有分「識」,因此它仍然是意識,並非下意識。許多禅修者落入有分時說他們一無所知,因爲有分識不認知現在的對象,而認知前世臨死時的對象。那對象可能是業、或業相、或趣相。通常唯有修行到緣起時,禅修者才能了解這種情況。

   根據《阿毗達摩》,簡單地說有兩種心:一種是心路過程心,另一種是離心路過程心。

   總共有六門心路過程。當你看見顔色、聽到聲音、嗅到氣味、嘗到滋味、觸到物體及思考或修行時,就會各別産生眼門、耳門、鼻門、舌門、身門及意門心路過程的作用。

   離心路過程心(vithimutta-citta)則有叁種,即:結生心(patisandhi-citta)、有分心(bhavavga-citta即有分識)與死亡心(cuti-citta)。

   一期生命當中最初的一個有分心稱爲結生心,最後一個有分心稱爲死亡心。有分心又翻譯爲「生命相續流」(life continuum)。爲什麼呢?因爲它是生命的主要成份。在結生心與死亡心之間,當無任何心路過程生起時,有分心都會生起,以便心流不會中斷,而保存了生命。

   如果想更清楚地了解,你應當從實際修行中去體驗它們。

  

  問11:要證悟涅槃必須修行觀禅。但是爲何有些人在修行止禅時,會誤解止禅中的境界是涅槃呢?

  

  答11:因爲他們缺乏常識,不徹底地了解什麼是觀禅,而認爲觀禅只是察覺每一種身心現象。他們不了解究竟名法(paramattha-nama)、究竟色法(paramattha-rupa)。通常他們缺乏《阿毗達摩》方面的知識,還未真正了解七清淨與十六觀智。這是問題的所在。

  

  問12:在尚未修行其它業處達到第四禅之前,禅修者能否直接修行佛隨念(Buddhanussati-bhavana)?

  

  答12:可以,但不易達到近行定。舉例而言,請在內心專注地憶念以下這段稱述佛陀功德的巴利文:“Itipi so bhagava araham sammasambuddho vijjacarana-sampanno sugato lokavidu anuttaro purisadammasarathi sattha devamanussanam buddho bhagavati.”──「世尊的確是阿羅漢、正等正覺者、明行足、善逝、了知世間者、堪受教之人的無上調禦者、天人師、佛陀、世尊。」你能專注你的心嗎?通常心會四處遊散。因爲我們不曾見過佛陀,只能憑借想象來思惟佛陀的功德。

   現在我們都有呼吸,也能清楚地感受到呼吸,然而是否每個人都能完全地專注于呼吸呢?這是當下存在的對象,不是想象的對象。就某些初學者而言,對當下存在的對象尚且無法完全地專注,更何況要專注于單憑想象的對象(佛陀的功德)。

   我們未曾見過佛陀,只是從書本或師長那裏得知佛陀具足無比清淨的戒、定、慧。那麼,請以佛陀的清淨戒、定、慧爲對象來專注憶念。你能否專注于佛陀的清淨戒、定、慧呢?事實上這是很難的。若沒有其它禅定的幫助,要憶念佛陀的功德實在不容易,因爲我們只能依靠想象而已。

   不過,你仍然可以依照自己的意願來嘗試,只是要達到近行定不容易而已。所以,通常我們教導禅修者以其它禅那業處(jhana-kammatthana)爲基礎來修行佛隨念。

  

  問13:爲什麼修行佛隨念只能達到近行定(upacara-samadhi),不能達到安止定(appana-samadhi)?

  

  答13:因爲佛陀的功德非常深奧,它們不是世俗谛,而是究竟法。透視究竟法的定無法強而有力,因此修行佛隨念不能達到禅那,只能達到近行定而已。

   你可以實際地修行佛隨念,嘗試看能否達到禅那。你自己能夠明白。

  

  問14:在佛陀的時代,佛陀教導不淨觀之後,有許多比丘自殺。現在如果我們修行不淨觀(asubha-bhavana),是否也會産生同樣的後果呢?

  

  答14:那些比丘之所以會自殺,乃是因爲過去所做惡業已經成熟的緣故。佛陀見到那些比丘將在十五天內死亡,死後將墮入地獄。所以佛陀教導他們不淨觀的修行方法,使他們不再畏懼死亡。他們修行不淨觀,觀察身體的不淨可厭,因此不再執著于自己的身體。雖然他們自殺,但是因爲已經修成不淨觀,能在不執著身體的情況下死亡,所以死後投生于天界。正因爲這個理由,佛陀特別教導他們不淨觀。

   現在如果禅修者修行不淨觀,並不會造成自殺的結果。佛陀教導:“Asubha bhavetabba ragassa pahanaya.”──「要止息貪欲,應當修行不淨觀。」不淨觀能暫時止息貪欲。例如婆耆舍大長老(Vavgisa Mahathera),由于入村托缽時看見許多可愛的對象,使得內心生起貪欲(raga)。他請教阿難尊者如何止息這些貪欲。阿難尊者教導他修行不淨觀,憶念身體的叁十二個部份爲不淨可厭,他如法修行之後止息了貪欲。根據《耆利摩難經Girimananda Sutta》,這種憶念身體叁十二部份爲不淨的修行法稱爲有生命體的不淨觀(savibbanaka-asubha有識不淨觀)。

   因此,佛陀教導修行不淨觀乃是爲了止息貪欲。它只是暫時的修行法門而已,不需要修行一個月、兩個月、叁個月、一年、兩年等那麼長的時間。所以,修行不淨觀不會導致自殺。

  

  問15:四界分別觀屬于止禅或屬于觀禅?

  

  答15:四界分別觀是止禅的修法,也是觀禅的修法。如果有系統地修行四界分別觀,禅修者將見到淨色(透明的物質)。在破除密集之前,淨色看起來像冰塊。至此階段是止禅。

   接著,當禅修者注意淨色中的空間(akasa)時,他們將見到淨色粉碎成色聚(微粒)。如果能分析那些色聚裏的四界,此階段也是止禅,但也是觀禅的開始,是禅觀的「幼兒園」階段。所以四界分別觀是止禅,也是觀禅。

  

  問16:已達到第四禅的禅修者修行四界分別觀,與未達到禅那的禅修者修行四界分別觀,兩者所得到的結果是否相同?

  

  答16:結果相同。但是對于有充分定力的禅修者,如:達到安般念第四禅的禅修者,當他們分析色聚、辨識究竟色法、究竟名法時,很容易就能得到清晰的了解。爲什麼呢?因爲專注的心能如實地透視究竟色法、究竟名法、以及它們的因緣。然而,這是針對部份禅修者而說的,不是針對所有禅修者。

   在《須師摩經Susima Sutta》中,我們可以看到許多純觀行阿羅漢,他們不修行禅那,直接有系統地從四界分別觀開始修行,然後修行觀禅達到阿羅漢果。根據《因緣經Nidana Sutta》(相應部‧相應-1-297-298 Samyutta Nikaya-Sam-1-297-298)的注釋,這些純觀行阿羅漢修行四界分別觀之後直接轉修觀禅,理由是想要快速地證悟涅槃。他們認爲修行止禅達到禅那會延遲證悟的時間,因此他們只修行四界分別觀作爲培育定力的法門。由于他們具有證悟阿羅漢果的充分波羅蜜,所以,雖然未達到禅那,他們對名色法的觀智仍然非常清晰。

  …

《如實知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帕奧禅師開示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