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生,例如提婆达多的禅那。
另一种强而有力的业是观智。它能够在临死时防止不善速行心生起,能令到禅修者投生于善道。所以若想投生善道,你应努力于达到禅那,乃至具备观智。
比这两者更好的是道智(magga-bana)与果智(phala-bana),因为它们确保已证得道果的圣人永远不堕入恶道,且能依照自己的意愿与业而投生善道。这是最好的方法,最好的人寿保险。
其它善业则比较不可靠。
问8:为什么唯有达到慈心观、悲心观、喜心观第三禅之后,禅修者才能达到舍心观的第四禅?
答8:由于舍心观没有初禅、第二禅、第三禅,只有第四禅,所以它必须获得慈心观、悲心观、喜心观的初禅、第二禅、第三禅的支持,然后才能达到其第四禅。其它业处的初禅、第二禅、第三禅不能支持舍心观第四禅。为什么呢?因为对象不同的缘故。例如安般禅那以安般似相为对象,地遍禅那以地遍似相为对象,但是舍心观采取众生为对象。而慈、悲、喜这三梵住也同样采取众生为对象,所以只有它们能够支持舍心观的第四禅。
问9:为什么修行慈心观、悲心观、喜心观只能达到第三禅,不能达到第四禅?
答9:每一种第四禅都是中性的,都与舍受(upekkha-vedana)相应。舍心观的态度是中性的,因为它省思每个人的业属于他自己,依照自己所造的业而承受快乐或痛苦。所以修行舍心观能够达到第四禅。
然而,慈心观接近情感的作用,怀着愿其它众生得到安乐等愿望。悲心观的态度是愿其它众生免除痛苦。喜心观接近欢喜(pahasa),对别人的成功抱着强烈的欢喜心。这三者的态度都不是中性平等的舍(upekkha)。
慈心禅、悲心禅及喜心禅的受是悦受(somanassa-vedana)或称为乐受(sukha-vedana),不可能是舍受。因此修行它们不能证得第四禅,只能达到第三禅。
问10:何谓有分(bhavavga)?
答10:西方的学者将有分翻译为下意识心,事实上它不是下意识心。根据《阿毗达摩》,我们称它有分「识」,因此它仍然是意识,并非下意识。许多禅修者落入有分时说他们一无所知,因为有分识不认知现在的对象,而认知前世临死时的对象。那对象可能是业、或业相、或趣相。通常唯有修行到缘起时,禅修者才能了解这种情况。
根据《阿毗达摩》,简单地说有两种心:一种是心路过程心,另一种是离心路过程心。
总共有六门心路过程。当你看见颜色、听到声音、嗅到气味、尝到滋味、触到物体及思考或修行时,就会各别产生眼门、耳门、鼻门、舌门、身门及意门心路过程的作用。
离心路过程心(vithimutta-citta)则有三种,即:结生心(patisandhi-citta)、有分心(bhavavga-citta即有分识)与死亡心(cuti-citta)。
一期生命当中最初的一个有分心称为结生心,最后一个有分心称为死亡心。有分心又翻译为「生命相续流」(life continuum)。为什么呢?因为它是生命的主要成份。在结生心与死亡心之间,当无任何心路过程生起时,有分心都会生起,以便心流不会中断,而保存了生命。
如果想更清楚地了解,你应当从实际修行中去体验它们。
问11:要证悟涅槃必须修行观禅。但是为何有些人在修行止禅时,会误解止禅中的境界是涅槃呢?
答11:因为他们缺乏常识,不彻底地了解什么是观禅,而认为观禅只是察觉每一种身心现象。他们不了解究竟名法(paramattha-nama)、究竟色法(paramattha-rupa)。通常他们缺乏《阿毗达摩》方面的知识,还未真正了解七清净与十六观智。这是问题的所在。
问12:在尚未修行其它业处达到第四禅之前,禅修者能否直接修行佛随念(Buddhanussati-bhavana)?
答12:可以,但不易达到近行定。举例而言,请在内心专注地忆念以下这段称述佛陀功德的巴利文:“Itipi so bhagava araham sammasambuddho vijjacarana-sampanno sugato lokavidu anuttaro purisadammasarathi sattha devamanussanam buddho bhagavati.”──「世尊的确是阿罗汉、正等正觉者、明行足、善逝、了知世间者、堪受教之人的无上调御者、天人师、佛陀、世尊。」你能专注你的心吗?通常心会四处游散。因为我们不曾见过佛陀,只能凭借想象来思惟佛陀的功德。
现在我们都有呼吸,也能清楚地感受到呼吸,然而是否每个人都能完全地专注于呼吸呢?这是当下存在的对象,不是想象的对象。就某些初学者而言,对当下存在的对象尚且无法完全地专注,更何况要专注于单凭想象的对象(佛陀的功德)。
我们未曾见过佛陀,只是从书本或师长那里得知佛陀具足无比清净的戒、定、慧。那么,请以佛陀的清净戒、定、慧为对象来专注忆念。你能否专注于佛陀的清净戒、定、慧呢?事实上这是很难的。若没有其它禅定的帮助,要忆念佛陀的功德实在不容易,因为我们只能依靠想象而已。
不过,你仍然可以依照自己的意愿来尝试,只是要达到近行定不容易而已。所以,通常我们教导禅修者以其它禅那业处(jhana-kammatthana)为基础来修行佛随念。
问13:为什么修行佛随念只能达到近行定(upacara-samadhi),不能达到安止定(appana-samadhi)?
答13:因为佛陀的功德非常深奥,它们不是世俗谛,而是究竟法。透视究竟法的定无法强而有力,因此修行佛随念不能达到禅那,只能达到近行定而已。
你可以实际地修行佛随念,尝试看能否达到禅那。你自己能够明白。
问14:在佛陀的时代,佛陀教导不净观之后,有许多比丘自杀。现在如果我们修行不净观(asubha-bhavana),是否也会产生同样的后果呢?
答14:那些比丘之所以会自杀,乃是因为过去所做恶业已经成熟的缘故。佛陀见到那些比丘将在十五天内死亡,死后将堕入地狱。所以佛陀教导他们不净观的修行方法,使他们不再畏惧死亡。他们修行不净观,观察身体的不净可厌,因此不再执着于自己的身体。虽然他们自杀,但是因为已经修成不净观,能在不执着身体的情况下死亡,所以死后投生于天界。正因为这个理由,佛陀特别教导他们不净观。
现在如果禅修者修行不净观,并不会造成自杀的结果。佛陀教导:“Asubha bhavetabba ragassa pahanaya.”──「要止息贪欲,应当修行不净观。」不净观能暂时止息贪欲。例如婆耆舍大长老(Vavgisa Mahathera),由于入村托钵时看见许多可爱的对象,使得内心生起贪欲(raga)。他请教阿难尊者如何止息这些贪欲。阿难尊者教导他修行不净观,忆念身体的三十二个部份为不净可厌,他如法修行之后止息了贪欲。根据《耆利摩难经Girimananda Sutta》,这种忆念身体三十二部份为不净的修行法称为有生命体的不净观(savibbanaka-asubha有识不净观)。
因此,佛陀教导修行不净观乃是为了止息贪欲。它只是暂时的修行法门而已,不需要修行一个月、两个月、三个月、一年、两年等那么长的时间。所以,修行不净观不会导致自杀。
问15:四界分别观属于止禅或属于观禅?
答15:四界分别观是止禅的修法,也是观禅的修法。如果有系统地修行四界分别观,禅修者将见到净色(透明的物质)。在破除密集之前,净色看起来像冰块。至此阶段是止禅。
接着,当禅修者注意净色中的空间(akasa)时,他们将见到净色粉碎成色聚(微粒)。如果能分析那些色聚里的四界,此阶段也是止禅,但也是观禅的开始,是禅观的「幼儿园」阶段。所以四界分别观是止禅,也是观禅。
问16:已达到第四禅的禅修者修行四界分别观,与未达到禅那的禅修者修行四界分别观,两者所得到的结果是否相同?
答16:结果相同。但是对于有充分定力的禅修者,如:达到安般念第四禅的禅修者,当他们分析色聚、辨识究竟色法、究竟名法时,很容易就能得到清晰的了解。为什么呢?因为专注的心能如实地透视究竟色法、究竟名法、以及它们的因缘。然而,这是针对部份禅修者而说的,不是针对所有禅修者。
在《须师摩经Susima Sutta》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纯观行阿罗汉,他们不修行禅那,直接有系统地从四界分别观开始修行,然后修行观禅达到阿罗汉果。根据《因缘经Nidana Sutta》(相应部‧相应-1-297-298 Samyutta Nikaya-Sam-1-297-298)的注释,这些纯观行阿罗汉修行四界分别观之后直接转修观禅,理由是想要快速地证悟涅槃。他们认为修行止禅达到禅那会延迟证悟的时间,因此他们只修行四界分别观作为培育定力的法门。由于他们具有证悟阿罗汉果的充分波罗蜜,所以,虽然未达到禅那,他们对名色法的观智仍然非常清晰。
…
《如实知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