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如實知見▪P16

  ..續本文上一頁天人時可獲得的利益,佛陀在《增支部‧四法集‧聞隨行經Sotanugata Sutta, Catukka Nipata, Avguttara Nikaya》中開示:「So mutthassati kalam kurumano abbataram devanikayam upapajjati. Tassa tattha sukhino dhammapada plavanti. Dandho bhikkhave satuppado, atha so satto khippameva visesagami hoti」──「諸比丘,一個凡夫(puthujjana)死亡之後,他可能投生于某一層天。在那裏,一切行法很清楚地出現于他的心中,他可能會延遲對佛法的思惟或對觀禅的修行,但是他要證悟涅槃是非常快速的。」爲什麼那些行法會很清楚地出現在他的心中呢?因爲前世臨死速行心及生到天界之後的有分心都緣取行法的無常、苦或無我本質爲對象。由于「作主人」的有分心知道行法無常、苦或無我的本質,所以他能夠很輕易地培育觀智。根據這部經,死時擁有與觀智相應的強力正念是有益的,因爲它能産生緣取觀禅對象的有分心。在死亡發生之前,你應努力具備這種正念。

  舉例而言,《帝釋問經Sakkapabha Sutta》中提到的叁位修行止觀禅法的比丘。他們有很好的戒行與禅定,但是他們的心傾向于生作女性幹闼婆(gandhabba天界的音樂神與舞神)。他們死後投生于天界,成爲非常美麗、光芒四射的幹闼婆。在他們前世爲比丘之時,每天到一位女居士家托缽,並且爲她開示佛法。這位女居士證悟初果須陀洹,她死後投生爲帝釋天王之子──瞿波迦天子(Gopaka)。那叁位幹闼婆爲帝釋之子表演歌舞時,瞿波迦看見她們非常美麗、光芒四射,他想:「她們如此美麗、光芒四射,過去世造了什麼業而有這樣的果報呢?」于是觀察她們的前世,見到她們是到他前世身爲女居士家中托缽的比丘。他知道他們的戒行、禅定與智慧都很卓越,因此想提醒她們前世的事情。他說:「當妳們聽聞和修行佛法之時,眼睛與耳朵注意在什麼地方?」這叁位幹闼婆當中的兩位回憶起前世,因而感到很慚愧。她們當下再度修行止禅與觀禅,而且快速地證悟叁果阿那含,然後命終,投生到淨居天,並在那裏證悟阿羅漢果。第叁位幹闼婆並不感到慚愧,因而繼續作幹闼婆。

  所以,不需要找人壽保險公司,這種正念是最佳的保障。

  

  問3-9:修行四界分別觀辨識十二種特相時,一定要按照順序從硬、粗與重開始嗎?禅修者能否選擇從其它任何一種特相開始修行?

  

  答3-9:在最初修行的階段,可以從容易辨識的特相開始;但是,能夠清楚地辨識所有特相之後,我們就必須依照佛陀所教導的順序,即:地界(pathavidhatu)、水界(apodhatu)、火界(tejodhatu)、風界(vayodhatu)來修行,因爲這樣的順序能産生強而有力的定。當我們能見到色聚,並且能輕易地辨識每一粒色聚中的四界時,順序就不是那麼重要了,重要的是要能同時辨識它們。

   爲什麼呢?因爲色聚的壽命很短;它們的壽命可能比幾十億分之一秒還要短。在那個階段,沒有時間讓我們默念:「地界、水界、火界、風界」。我們必須同時辨識四界,而不是依照順序辨識。

  

  問3-10:修行四界分別觀使禅修者能夠平衡身體中的四大(即四界)。一個人有時會因爲四大失去平衡而生病;禅修者生病時,能否以強力的正念修行四界分別觀來治療疾病?

  

  答3-10:有很多種病痛。有些病痛由于過去世的業而産生,如:佛陀的背痛;有些病痛由于四大失去平衡而産生。由過去業所産生的病痛不能單靠平衡四大來治愈;由于四大不平衡所産生的病痛則可能會在禅修者平衡四大之後消失。

   還有一些病痛因爲食物、時節(utu溫度;火界)或心理(citta)而産生。如果病痛因爲心而産生,我們可以治療心,于是那病痛可能會消失。如果病痛因爲時節而産生,如:癌症、瘧疾等,則只能靠藥物治療,不能靠平衡四大來治療。由于不適當食物而産生的病痛也是同樣的道理。

  

  問3-11:在我們達到第四禅與去除無明(avijja)之前,由于過去的壞習慣,很多妄想會生起。例如:(禅修期間以外的)日常生活中,貪愛或憤怒常會生起。我們能否用不淨觀(asubha)或慈心觀(metta-bhavana)來除掉它們?或者只需要專注于禅修的對象,不去注意這些妄想,讓它們自己消失?

  

  答3-11:對不善業而言,無明(avijja)是潛在原因,而不如理作意才是直接原因(近因)。不如理作意是很重要的因素,若你能用如理作意來取代不如理作意,貪愛或憤怒將暫時消失;如果你的如理作意非常強而有力,它們也可能永遠消失。在上一次回答問題的講座中,我們已經討論過如理作意與不如理作意。

   你可以用不淨觀或慈心觀來除掉它們,這些修行法門也是如理作意。而觀禅是滅除煩惱最好的武器,是最好的如理作意。

  

  問3-12:「有分」如何在欲界、色界、無色界與出世間界作用?可否請禅師舉例說明?

  

  答3-12:有分在前叁種界的作用是相同的。也就是,它們生起以便使一期生命當中的心識剎那沒有間斷,這是因爲産生這期生命的業還沒有竭盡的緣故。有分的對象可以是業、業相(kamma-nimitta)或趣相(gati-nimitta投生相)。例如:一個人有分的對象可能是差提優佛塔(Kyaikthiyo Pagoda),另一人的業相可能是大金塔(Shwedagon Pagoda)。在色界與無色界通常只有業與業相,沒有趣相。當我們說「出世間界」(lokuttara-bhumi)時,這裏的「界」只是一種隱喻,事實上,它並不是一個地方。「出世間界」是指:四道、四果與涅槃。

   四種道心與四種果心不是有分。在涅槃中沒有名色(namarupa),因此也沒有「有分」。

   色界果報禅那(rupavacara-vipaka-jhana)──例如安般念禅那──其有分的對象是安般似相。至于識無邊處無色界(vibbanabcayatana-arupavacara)的有分,其對象乃是空無邊處禅心(akasanabcayatana-jhana-citta)。這些是業相;在此二界中沒有趣相。

  

  問3-13:世間禅(lokiya-jhana)與出世間禅(lokuttara-jhana)有何差別?

  

  答3-13:世間禅是色界禅與無色界禅這八種定;出世間禅是與道智及果智相應的禅那。當你辨識色界初禅的名法爲無常或苦或無我時,如果證悟涅槃、透視涅槃,那麼你的道智是初禅的道智,這是出世間禅。

   爲什麼呢?作爲觀禅對象的世間色界初禅中有五個禅支,而在出世間初禅中也有五個禅支,即:尋、伺、喜、樂與一境性。所以此道果是初禅的道果。其余諸禅的道果也是同樣的情況。

  臨死時的對象有叁種可能:一、業:過去所做的善業或惡業,能造成來世投生者;二、業相:造作善惡業時的對象或影像或所用的工具;叁、趣相:即將投生之處的征象。

   必須強調的是,此叁種之一是臨死速行心(一生中最後一個速行心)的對象,不是死亡心(一生中最後一個心)的對象。死亡心與同一期生命中的有分心及結生心緣取相同的對象,即前世臨死速行心的對象。而今世臨死速行心的對象將成爲來世結生心、有分心、死亡心的對象。(Com M Abh Ⅲ.17 p.138, Ⅴ.35 p.221)

  作意manasikara-注意。作意是心遭遇對象時的第一前線,它將相應的名法導向對象,因此它是五門轉向心與意門轉向心的重要成份。這兩種轉向心能打斷有分心流,形成心路過程中的第一個階段。(Ess Abh p.70)

  善法kusala-dhamma-與善根(無貪、無瞋、無癡)相伴生起的心。這種心是健全的、道德上無過失的、能産生快樂結果的。

  不善法akusala-dhamma-與不善根(貪、瞋、癡)相伴生起的心。這種心是不健全的、道德上有過失的、能産生痛苦結果的。(Com M AbhⅠ.3 p.31)

  欲界-有飲食、男女等欲望的生存界。包括:四惡道、人道與接近人道的六層天界。(衆生居住于叁界,除欲界外還有下列二界)

   色界-有十六層天。沒有飲食、男女等欲望,但還有微妙的色身,故稱爲色界。修成色界禅的人若至死亡時禅定仍然穩固,則能投生于色界天。

   無色界-有四層天。沒有色身,只有精神存在,故稱爲無色界。修成無色界禅的人若至死亡時禅定仍然穩固,則能投生于無色界天。(Ess Abh p.21)

  行舍智savkharupekkha-bana-第十一種觀智。觀一切行法的無常、苦、無我,並以種種行相觀空之後,禅修者舍斷怖畏與歡喜,對諸行無動于衷而中立,不執著它們爲我或我所有。(清淨道論‧第二一品‧第六一段)

  天界deva-loka-這裏指六層欲界天之一。

  結生心patisandhi-citta-投生時的心。它連結今生與前生,所以稱爲結生心。一生之中,結生心只在投生時出現一次。(Com M Abh Ⅲ.8 p.122)

  帝釋sakka-欲界第二層天(忉利天)的天王。

  淨居…

《如實知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帕奧禅師開示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