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如实知见▪P16

  ..续本文上一页天人时可获得的利益,佛陀在《增支部‧四法集‧闻随行经Sotanugata Sutta, Catukka Nipata, Avguttara Nikaya》中开示:「So mutthassati kalam kurumano abbataram devanikayam upapajjati. Tassa tattha sukhino dhammapada plavanti. Dandho bhikkhave satuppado, atha so satto khippameva visesagami hoti」──「诸比丘,一个凡夫(puthujjana)死亡之后,他可能投生于某一层天。在那里,一切行法很清楚地出现于他的心中,他可能会延迟对佛法的思惟或对观禅的修行,但是他要证悟涅槃是非常快速的。」为什么那些行法会很清楚地出现在他的心中呢?因为前世临死速行心及生到天界之后的有分心都缘取行法的无常、苦或无我本质为对象。由于「作主人」的有分心知道行法无常、苦或无我的本质,所以他能够很轻易地培育观智。根据这部经,死时拥有与观智相应的强力正念是有益的,因为它能产生缘取观禅对象的有分心。在死亡发生之前,你应努力具备这种正念。

  举例而言,《帝释问经Sakkapabha Sutta》中提到的三位修行止观禅法的比丘。他们有很好的戒行与禅定,但是他们的心倾向于生作女性干闼婆(gandhabba天界的音乐神与舞神)。他们死后投生于天界,成为非常美丽、光芒四射的干闼婆。在他们前世为比丘之时,每天到一位女居士家托钵,并且为她开示佛法。这位女居士证悟初果须陀洹,她死后投生为帝释天王之子──瞿波迦天子(Gopaka)。那三位干闼婆为帝释之子表演歌舞时,瞿波迦看见她们非常美丽、光芒四射,他想:「她们如此美丽、光芒四射,过去世造了什么业而有这样的果报呢?」于是观察她们的前世,见到她们是到他前世身为女居士家中托钵的比丘。他知道他们的戒行、禅定与智慧都很卓越,因此想提醒她们前世的事情。他说:「当妳们听闻和修行佛法之时,眼睛与耳朵注意在什么地方?」这三位干闼婆当中的两位回忆起前世,因而感到很惭愧。她们当下再度修行止禅与观禅,而且快速地证悟三果阿那含,然后命终,投生到净居天,并在那里证悟阿罗汉果。第三位干闼婆并不感到惭愧,因而继续作干闼婆。

  所以,不需要找人寿保险公司,这种正念是最佳的保障。

  

  问3-9:修行四界分别观辨识十二种特相时,一定要按照顺序从硬、粗与重开始吗?禅修者能否选择从其它任何一种特相开始修行?

  

  答3-9:在最初修行的阶段,可以从容易辨识的特相开始;但是,能够清楚地辨识所有特相之后,我们就必须依照佛陀所教导的顺序,即:地界(pathavidhatu)、水界(apodhatu)、火界(tejodhatu)、风界(vayodhatu)来修行,因为这样的顺序能产生强而有力的定。当我们能见到色聚,并且能轻易地辨识每一粒色聚中的四界时,顺序就不是那么重要了,重要的是要能同时辨识它们。

   为什么呢?因为色聚的寿命很短;它们的寿命可能比几十亿分之一秒还要短。在那个阶段,没有时间让我们默念:「地界、水界、火界、风界」。我们必须同时辨识四界,而不是依照顺序辨识。

  

  问3-10:修行四界分别观使禅修者能够平衡身体中的四大(即四界)。一个人有时会因为四大失去平衡而生病;禅修者生病时,能否以强力的正念修行四界分别观来治疗疾病?

  

  答3-10:有很多种病痛。有些病痛由于过去世的业而产生,如:佛陀的背痛;有些病痛由于四大失去平衡而产生。由过去业所产生的病痛不能单靠平衡四大来治愈;由于四大不平衡所产生的病痛则可能会在禅修者平衡四大之后消失。

   还有一些病痛因为食物、时节(utu温度;火界)或心理(citta)而产生。如果病痛因为心而产生,我们可以治疗心,于是那病痛可能会消失。如果病痛因为时节而产生,如:癌症、疟疾等,则只能靠药物治疗,不能靠平衡四大来治疗。由于不适当食物而产生的病痛也是同样的道理。

  

  问3-11:在我们达到第四禅与去除无明(avijja)之前,由于过去的坏习惯,很多妄想会生起。例如:(禅修期间以外的)日常生活中,贪爱或愤怒常会生起。我们能否用不净观(asubha)或慈心观(metta-bhavana)来除掉它们?或者只需要专注于禅修的对象,不去注意这些妄想,让它们自己消失?

  

  答3-11:对不善业而言,无明(avijja)是潜在原因,而不如理作意才是直接原因(近因)。不如理作意是很重要的因素,若你能用如理作意来取代不如理作意,贪爱或愤怒将暂时消失;如果你的如理作意非常强而有力,它们也可能永远消失。在上一次回答问题的讲座中,我们已经讨论过如理作意与不如理作意。

   你可以用不净观或慈心观来除掉它们,这些修行法门也是如理作意。而观禅是灭除烦恼最好的武器,是最好的如理作意。

  

  问3-12:「有分」如何在欲界、色界、无色界与出世间界作用?可否请禅师举例说明?

  

  答3-12:有分在前三种界的作用是相同的。也就是,它们生起以便使一期生命当中的心识剎那没有间断,这是因为产生这期生命的业还没有竭尽的缘故。有分的对象可以是业、业相(kamma-nimitta)或趣相(gati-nimitta投生相)。例如:一个人有分的对象可能是差提优佛塔(Kyaikthiyo Pagoda),另一人的业相可能是大金塔(Shwedagon Pagoda)。在色界与无色界通常只有业与业相,没有趣相。当我们说「出世间界」(lokuttara-bhumi)时,这里的「界」只是一种隐喻,事实上,它并不是一个地方。「出世间界」是指:四道、四果与涅槃。

   四种道心与四种果心不是有分。在涅槃中没有名色(namarupa),因此也没有「有分」。

   色界果报禅那(rupavacara-vipaka-jhana)──例如安般念禅那──其有分的对象是安般似相。至于识无边处无色界(vibbanabcayatana-arupavacara)的有分,其对象乃是空无边处禅心(akasanabcayatana-jhana-citta)。这些是业相;在此二界中没有趣相。

  

  问3-13:世间禅(lokiya-jhana)与出世间禅(lokuttara-jhana)有何差别?

  

  答3-13:世间禅是色界禅与无色界禅这八种定;出世间禅是与道智及果智相应的禅那。当你辨识色界初禅的名法为无常或苦或无我时,如果证悟涅槃、透视涅槃,那么你的道智是初禅的道智,这是出世间禅。

   为什么呢?作为观禅对象的世间色界初禅中有五个禅支,而在出世间初禅中也有五个禅支,即:寻、伺、喜、乐与一境性。所以此道果是初禅的道果。其余诸禅的道果也是同样的情况。

  临死时的对象有三种可能:一、业:过去所做的善业或恶业,能造成来世投生者;二、业相:造作善恶业时的对象或影像或所用的工具;三、趣相:即将投生之处的征象。

   必须强调的是,此三种之一是临死速行心(一生中最后一个速行心)的对象,不是死亡心(一生中最后一个心)的对象。死亡心与同一期生命中的有分心及结生心缘取相同的对象,即前世临死速行心的对象。而今世临死速行心的对象将成为来世结生心、有分心、死亡心的对象。(Com M Abh Ⅲ.17 p.138, Ⅴ.35 p.221)

  作意manasikara-注意。作意是心遭遇对象时的第一前线,它将相应的名法导向对象,因此它是五门转向心与意门转向心的重要成份。这两种转向心能打断有分心流,形成心路过程中的第一个阶段。(Ess Abh p.70)

  善法kusala-dhamma-与善根(无贪、无瞋、无痴)相伴生起的心。这种心是健全的、道德上无过失的、能产生快乐结果的。

  不善法akusala-dhamma-与不善根(贪、瞋、痴)相伴生起的心。这种心是不健全的、道德上有过失的、能产生痛苦结果的。(Com M AbhⅠ.3 p.31)

  欲界-有饮食、男女等欲望的生存界。包括:四恶道、人道与接近人道的六层天界。(众生居住于三界,除欲界外还有下列二界)

   色界-有十六层天。没有饮食、男女等欲望,但还有微妙的色身,故称为色界。修成色界禅的人若至死亡时禅定仍然稳固,则能投生于色界天。

   无色界-有四层天。没有色身,只有精神存在,故称为无色界。修成无色界禅的人若至死亡时禅定仍然稳固,则能投生于无色界天。(Ess Abh p.21)

  行舍智savkharupekkha-bana-第十一种观智。观一切行法的无常、苦、无我,并以种种行相观空之后,禅修者舍断怖畏与欢喜,对诸行无动于衷而中立,不执着它们为我或我所有。(清净道论‧第二一品‧第六一段)

  天界deva-loka-这里指六层欲界天之一。

  结生心patisandhi-citta-投生时的心。它连结今生与前生,所以称为结生心。一生之中,结生心只在投生时出现一次。(Com M Abh Ⅲ.8 p.122)

  帝释sakka-欲界第二层天(忉利天)的天王。

  净居…

《如实知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帕奥禅师开示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