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也可能出现为其它颜色。
(二)取相:当前面这种定力增强有力之后,烟样的灰色通常转变成如棉花似的白色。不过,依照心中「想」的改变,禅相也可能变成其它颜色与形状。如果禅相的颜色与形状经常改变,定力将会逐渐下跌,这是因为禅修者的想经常改变的缘故。因此,禅修者不应注意禅相的颜色与形状,而应只是一心专注于它。这是第二种禅相。这种专注于取相的定力也是遍作定,这种修行也是遍作修。
(三)似相:当定力变得更强而有力时,取相会变成似相。通常似相是清澈、明亮与发光的,犹如晨星一般。在此也是一样的道理,如果想改变,禅相也会改变:若禅修者想要禅相变长,禅相就会变长;想要它变短,它就会变短;想要它变成红宝石色,它就会变成红宝石色。《清净道论》提到禅修者不应如此做。若如此做,即使很深的定力也会逐渐变弱。由于他生起不同的想,从而也就分散注意力到不同的对象。所以禅修者不应玩弄禅相,否则将无法达到禅那。
专注于似相最初阶段的定也是遍作定,其修行也是遍作修。然而,接近禅那的定则称为近行定,该修行称为近行修。当安止定生起时,所专注的禅相依然是似相,但是该定是安止定,该修行是安止修。
问3-2:近行定与安止定之间有何差别?
答3-2:当似相出现时,定力是相当强的。然而在近行定的阶段,禅支还未完全茁壮,因此有分(bhavavga)仍会生起,禅修者可能会落入有分。该禅修者会说一切都停止了,或说:「那时我一无所知。」或认为那就是涅槃如果这样修行下去,他将能够停留在有分之中很长的时间。
无论是好或坏的任何一种修行法,如果禅修者一再努力尝试,他终究能精通其法,所谓「熟能生巧」。在此情况下亦然,若一再尝试,他将能落在有分之中很长的时间。为什么他说自己一无所知呢?因为有分的对象乃是前世临死时的对象,此对象可以是业、业相(kamma-nimitta)或趣相(gati-nimitta投生相)。但是禅修者无法见到这点,因为他还不能辨识缘起法。唯有能够辨识缘起法之后,才能见到有分缘取这三种对象之一。
若禅修者认为有分是涅槃,则此信念将是障碍通向涅槃之路的「巨石」。若不能除去这块巨石,他将无法证悟真正的涅槃。为何会产生这样的信念呢?很多禅修者认为佛陀的弟子(savaka)不可能了解佛陀所教导的名色法。因此,他们不认为必须培育充分深度的定力,以辨识佛陀所教导的名色法及其因缘。如是,因为禅支很薄弱,他们的定力也很薄弱而不能持久,所以有分心仍然会发生。如果禅修者故意修行以便落入有分,他仍然能达到目的,但是那并非涅槃。要证悟涅槃,我们必须逐步地修行七清净。若不了知究竟名法、究竟色法以及它们的因缘,禅修者无法证悟涅槃。
就好像还没有能力自己站立的小孩子,当他要学习走路之时,将会一再地跌倒。同样的道理,在近行定的阶段,禅支还没有坚强茁壮,因此禅修者可能会落入有分。
为了避免落入有分,以及进一步培育禅定,你需要信(saddha)、精进(viriya)、念(sati)、定(samadhi)与慧(pabba)这五根的帮助,以便推动自己的心,并将心固定于安般似相。你需要深信专注于似相能使你证得禅那,需要精进以便使心一再地认知安般似相,需要念以便不忘失安般似相,需要定以一心专注于似相,以及需要慧以便了知安般似相。
在安止定的阶段,禅支已经完全茁壮,好像身强力壮的成人,能够整天挺直站立一般。禅修者也是一样,能够以安般似相为对象,停留在安止定中很长的时间,不会落入有分。在此阶段,不间断的完全专注能持续一、二、三小时或更久。此时听不见任何声音,心只会专注于似相,不会趋向其它对象。
问3-3:在什么情况或状态下,我们说一个禅修经验是近行定或安止定?
答3-3:如果禅修者专注安般似相的定力很强,但是有时仍会落入有分,我们可以说此时的定力是近行定。唯有当禅修者能够不间断地专注于安般似相,持续一段相当长的时间,我们才能说它是安止定。
禅修者如何能知道自己的心是否落入有分呢?他可以注意到自己有时会对安般似相失去觉知,那时就是落入有分。有时候,他的心会有很短暂的剎那想到安般似相以外的对象。但是这些情况不会发生在安止定。在安止定中唯有相续不断的完全专注。
问3-4:在四禅当中的每一禅是否都有近行定与安止定?它们有什么特征?
答3-4:以安般念禅那为例,此禅那缘取安般似相为对象,有四种近行定、四种安止定。在每一禅中都有近行定与安止定,二者都只以安般似相为对象。因此它们的对象相同,没有差别,但是二者定力的强度不同。
在初禅、第二禅与第三禅的近行定阶段有五个禅支,而在第四禅的近行定中没有喜(piti)与乐(sukha),只有寻(vitakka)、伺(vicara)、舍(upekkha)与一境性(ekaggata)。虽然它们同样以安般似相为对象,但是较高层次的近行定的禅支比较低层次的更有力。
初禅近行定的禅支镇伏身体的痛苦(kayika-dukkha-vedana);第二禅近行定的禅支镇伏心理的痛苦(domanassa-vedana);第三禅近行定的禅支镇伏身体的快乐(kayika-sukha-vedana);第四禅近行定的禅支镇伏心理的快乐(somanassa-vedana)。由此我们可以分辨这些近行定之间的差别,尤其是第四禅的近行定。在第四禅近行定的阶段,呼吸非常微细,几乎停止。到第四禅安止定的阶段呼吸才完全停止。
我们也可以借着观察禅支来区分各禅的安止定。初禅有五个禅支:寻、伺、喜、乐与一境性;第二禅有三个禅支:喜、乐与一境性;第三禅有两个禅支:乐与一境性;第四禅有两个禅支:舍与一境性。借着观察禅支,我们可以分别:「这是初禅」、「这是第二禅」等等。而且定力是一禅比一禅加深,第四禅的定力最高深。它是多么高深呢?你应当亲自去体验。许多禅修者报告说第四禅是最微妙、最宁静的。
问3-5:什么情况下禅修者会从安止定掉或退到近行定?什么情况下在近行定的禅修者能进入安止定?
答3-5:如果禅修者不重视他的禅修,而重视似相以外的其它对象,那么将有许多障碍(nivarana盖)会发生。许多依贪欲及瞋恨的妄想会产生,这些是不如理作意(ayoniso-manasikara不明智的注意)。这些不同的对象会削弱定力,因为善法与不善法一向是对立的,当善法强而有力时,不善法会远离;反之,因为不如理作意而造成不善法强而有力时,善法会远离。善法与不善法不能同时存在一个心识剎那或心路过程中。
在这里,我要解释如理作意(yoniso-manasikara明智的注意)与不如理作意。当禅修者修行安般念时,若专注于自然呼吸的气息,则他的作意是如理作意。当取相或似相生起时,若禅修者专注于它们,则他的作意也是如理作意。在观禅中,若禅修者见到:「这是色」、「这是名」、「这是因」、「这是果」、「这是无常」、「这是苦」、「这是无我」,则他的作意是如理作意。
然而,如果他见到:「这是男人、女人、儿子、女儿、父亲、母亲、天神、梵天、动物等。」那么他的作意是不如理作意。一般而言,我们可以说:因为如理作意而使善法生起;因为不如理作意而使不善法生起。禅修之时,如果不如理作意生起,则五盖或烦恼也必然会生起。它们是不善法,这些不善法会削弱定力或造成定力掉落与退失。
如果一再地以如理作意观察修行的对象,那么善法将会增长,例如禅那善法。所以,若你一再地专注禅相,例如:安般似相,这是如理作意。如果培育如理作意达到完全的强度,那么你将从近行定进入安止定。
问3-6:在一个人临死之时,因为过去所做的善业或不善业而有业相生起。这种现象与禅修时遗忘已久的往事影像重新出现是否类似?
答3-6:可能有些类似,不过只限于少数的例子,有点类似那些死亡很快速发生的人。
问3-7:修行时,遗忘已久的三十年前往事影像在心中出现,这是否由于缺乏正念的缘故?什么造成心离开修行的对象?
答3-7:有可能由于缺乏正念,但也可能因为作意的缘故。然而多数禅修者不了解作意,唯有修行到名业处时他们才能了解作意。《阿毗达摩》中说,若无作意则没有任何对象能在心中现起。必须先有作意,心路过程才能产生。然而,心路过程的发生非常快速,所以他们不了解因为作意而使这些影像出现。
问3-8:临死之时,如果一个人有很强的正念,他能否避免过去善恶业的业相(kamma-nimitta)生起?
答3-8:强而有力的正念可以避免不善的业相生起。但是何谓强而有力的正念呢?若禅修者进入禅那,并且一直到死亡之时还能保持完全稳定的禅那,你可以说该禅那的念是强而有力的。那种正念能够避免不善业相或欲界的善业相生起。它只缘取禅相为对象,如:安般似相或白遍似相。
另一种强而有力的正念是与观智相应的念。如果禅修者所达到的观智是行舍智,那么此念是强而有力的。这种正念也能避免不善相或会取代观禅相的其它善相现起。观禅的对象是行法的无常、苦或无我本质。他的临死速行心(maranasanna-javana)可能缘取那个本质为对象。临死前的那个观智能产生天界结生心(deva-patisandhi),他自然会投生到天界去。
关于这种人于来世身为…
《如实知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