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修行清淨梵行。你應當思惟:「如此我就能去除饑餓的舊苦,並且不引發過飽的新苦,我將使身體存活,避免過失,以及得到安住。」』
婆羅門,當比丘能夠節製飲食之後,接著,如來會進一步訓練他,說道:『谛聽,比丘,你應當努力保持醒覺。白天的時候,你應當來回地行走或坐禅,淨化自己的心,不讓五蓋生起。初夜的時候,你應當來回地行走或坐禅,淨化自己的心,不讓五蓋生起。中夜的時候,你應當右側躺臥,一腳重疊在另一腳上,猶如獅子的臥姿。在內心中決定應當醒來的時間之後,保持正念與明覺地入睡。醒來之後,在後夜的時候,你應當來回地行走或坐禅,淨化自己的心,不讓五蓋生起。』
婆羅門,當比丘能夠努力保持醒覺之後,接著,如來會進一步訓練他,說道:『谛聽,比丘,你應當具備正念與明覺。走路往返的時候必須保持完全的明覺;向前看與向旁看的時候必須保持完全的明覺;屈伸肢體的時候必須保持完全的明覺;穿著袈裟及執取衣缽的時候必須保持完全的明覺;吃飯、喝水、咀嚼食物與品嘗味道的時候必須保持完全的明覺;大小便利的時候必須保持完全的明覺;行走、站立、坐著、入睡、醒來、言談及沈默的時候都必須保持完全的明覺。』」
在這裏,我要解釋四種明覺:
一、 有益明覺(satthaka sampajana)——清楚地了知什麼是有利益的,什麼是沒有利益的。
二、 適宜明覺(sappaya sampajana)——清楚地了知什麼是適當的,什麼是不適當的。
叁、 行處明覺(gocara sampajana)——在一切姿勢當中清楚地了知禅修業處。
四、 無癡明覺(asammoha sampajana)——以觀智清楚地了知究竟名色法。
前兩種明覺不是禅修;第叁種明覺是在一切姿勢當中專心修習禅修業處,即止禅或觀禅;第四種明覺本身就是觀禅。因此,當你修行安般念時,就是在修行第叁種明覺。你必須在一切的姿勢,即:行、住、坐、臥當中專注于出入息。如果能夠盡你最大的努力,在一切姿勢當中專注于出入息,你的定力就會進步。同樣地,如果能在一切姿勢當中修行觀禅,你的觀智明覺也會持續增強。這就是佛陀之所以在這段經文中教導止禅與觀禅的理由。
在經中,佛陀繼續說道:
「婆羅門,當比丘具備正念與明覺之後,接著,如來會進一步訓練他,說道:『谛聽,比丘,你應當經常前往寂靜的坐禅處,即:森林、樹下、山峰、山谷、山洞、墳場、樹叢、空地、草堆。』
于是他經常前往寂靜的坐禅處:森林、樹下、山峰、山谷、山洞、墳場、樹叢、空地、草堆。托缽回來,用過餐食之後,他就盤腿而坐,保持身體正直,建立起穩固的正念。舍棄對世間的貪欲之後,他以無貪的心來安住,使心從貪欲中淨化出來。舍棄惡念與瞋恨之後,他以無瞋的心來安住,生起希望一切衆生得到安樂的慈悲心,使心從惡念與瞋恨中淨化出來。舍棄昏沈與睡眠之後,他清醒地安住,覺知光明,保持正念與明覺,使心從昏沈與睡眠中淨化出來。舍棄掉舉與後悔之後,他以向內甯靜的心穩定地安住,使心從掉舉與後悔中淨化出來。舍棄懷疑之後,他超越懷疑,對善法不迷惑地安住,使心從懷疑中淨化出來。
如此舍棄五蓋,舍棄削弱智慧的內心煩惱,從感官享樂與不善法中超脫出來之後,他進入並安住于初禅。初禅有尋與伺相伴而生,並且具有由于遠離而生起的喜與樂。接著,由于止息了尋與伺,他進入並安住于第二禅。第二禅具有自信和去除尋伺的心一境性,以及由于定力而生起的喜與樂。接著,由于喜也消失了,他安住于不喜不憂的平等性,保持正念與明覺,還存有身體的快樂感受,他進入並安住于第叁禅。關于第叁禅,聖者們說:『這是具有平等性與正念者的安樂住處。』接著,由于舍棄了樂與苦,以及先前喜與憂的消失,他進入並安住于第四禅。第四禅具有不苦不樂的舍,以及由于平等舍而達到的正念清淨。」
上述經文中所提到的四種禅可以是指世間禅或出世間禅。世間禅是四種色界禅與四種無色界定這八定;出世間禅是與道智及果智相應的禅那。如果在你觀照色界初禅的名法爲無常、或苦、或無我時證悟涅槃、透視涅槃,那麼你的道智就是初禅的道智,這時的禅那是出世間禅。
爲什麼呢?因爲作爲觀禅對象的世間色界初禅中有五個禅支,而在出世間初禅中也有五個禅支,即:尋、伺、喜、樂與一境性。因爲有五禅支存在,所以此道果是初禅的道果。其余諸禅的道果也是同樣的情況。以上是這段經文的涵義。
在經中,佛陀繼續開示說:
「婆羅門,這就是如來對修行增上學比丘的教導。這些比丘的心尚未達到究竟的目標,他們安住其心,以便證悟解脫束縛的至上寂靜。然而,對于諸漏已盡、梵行已立、應作已辦、已釋重擔、達到究竟目標、斷除有結、並且透過最後的覺智而達到完全解脫的阿羅漢比丘而言,這些法也有助于他們獲得當下的安樂住處,以及生起正念與明覺。」
佛陀如此說完之後,婆羅門算數師目連請問世尊說:「大師喬達摩的弟子們受到如此的建議與指導之後,是否全部都證悟了最終的目標──涅槃呢?或者是有些弟子並未能證悟涅槃?」
「婆羅門,當他們受到我如此的建議與指導之後,有些弟子證悟了最終的目標──涅槃,有些弟子則未能證悟涅槃。」
「大師喬達摩,既然涅槃存在,通向涅槃的路存在,而且作爲指導者的大師喬達摩也存在,那麼,是什麼原因,什麼理由,使得大師喬達摩的弟子們受到如此的建議與指導之後,有些弟子證悟了最終的目標──涅槃,有些卻不能證悟?」
「婆羅門,談到這一點,我想反問你一個問題,請依照你的意思來問答我。婆羅門,你熟悉通往王舍城的路嗎?」
「是的,大師喬達摩,我熟悉通往王舍城的路。」
「婆羅門,假設有一個想要去王舍城的人前來問你說:『先生,我想要到王舍城去,請你指示我通向王舍城的路。』于是你告訴他說:『好的,賢者,這條路通向王舍城。順著這條路走一會兒,你就會看到某一個村莊。再走一段路程,就會看到某一個城鎮。再繼續走一段路,你就會看到具有秀麗的花園、果林、草地與池塘的王舍城。』受到你如此的建議與指導之後,他卻走上了一條錯路,于是一直向西方走去。然後,第二個想要去王舍城的人前來問你說:『先生,我想要到王舍城去,請你指示我通向王舍城的路。』于是你告訴他說:『好的,賢者,這條路通向王舍城。順著這條路走一會兒‥‥‥你就會看到具有秀麗的花園、果林、草地與池塘的王舍城。』受到你如此的建議與指導之後,他順利地到達了王舍城。如此,婆羅門,既然王舍城存在,通向王舍城的路存在,而且作爲指導者的你也存在,那麼,是什麼原因,什麼理由,使得這兩個人受到你如此的建議與指導之後,一個人走上錯路而向西方走去,另一個人則順利地到達了王舍城?」
「我有什麼辦法呢?大師喬達摩,我只是一個指路者而已。」
「同樣的道理,婆羅門,涅槃存在,通向涅槃的路存在,而且作爲指導者的如來也存在。然而,當弟子們受到我如此的建議與指導之後,有些弟子證悟了最終的目標──涅槃,有些弟子卻不能證悟涅槃,我有什麼辦法呢?婆羅門,如來只是一個指路者而已。」
佛陀如此說完之後,婆羅門算數師目連告訴世尊說:「有些人沒有信心,不是因爲信心而出家,而是爲了生活而出家,他們欺詐、虛僞、叛逆、傲慢、空虛不實、愛慕虛榮、粗言惡語、愛說廢話、不守護根門、飲食不節製、不致力于保持醒覺、絲毫沒有獨處靜修的意願、不尊重戒律、生活奢侈、懈怠放逸、帶領他人趣向墮落、疏忽而不能閑居靜處、懶散怠惰、精神不振、沒有正念與明覺、不攝念專注、心神散亂、缺乏智慧、胡言亂語,大師喬達摩不與這些人共住。
相反地,有些人因爲信心而出家,他們不欺詐、不虛僞、不叛逆、不傲慢、真實不虛、不愛慕虛榮、不粗言惡語、不說廢話、守護根門、飲食節製、致力于保持醒覺、常念獨處靜修、尊重戒律、生活樸素、不懈怠放逸、謹慎避免墮落、引導他人閑居靜處、勤勉惕勵、堅定不移、建立穩固的正念與明覺、攝念專注、一心不亂、具有智慧、不胡言亂語,大師喬達摩與這些人共住。
正如黑香根鸢尾是最好的根製香料,紅檀香木是最好的木製香料,茉莉香是最好的花製香料,同樣地,大師喬達摩的教法是當今最殊勝的教法。
善哉!大師喬達摩,善哉!大師喬達摩,大師喬達摩以種種方式顯示佛法,猶如使向下覆蓋之物翻轉向上,使隱藏不顯之物展現顯露,爲迷路之人指示正途,爲黑暗中人擎舉明燈。我歸依大師喬達摩、歸依法、歸依比丘僧團,願大師喬達摩憶念我爲終身歸依的在家信徒。」
從佛陀在本經中的開示,我們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佛陀只是一個指出不死涅槃之路的指導者而已,我們必須靠自己努力修行來達到目標。正如《法句經》第276偈中所提到的:
「你必須自己努力,如來只是指路者而已。依循正道而修行的人就能脫離魔王的束縛。」
佛陀絕不是一個萬能的救世主,否則他老早就會基于大慈大悲,逆著業果法則,而以他的神通力來使世間一切衆生證悟聖道,解脫生死輪回。然而,即使佛陀是世間至高無上的導師,他仍然無法如此做,正如佛陀在《法句經》第165偈中所說的:
「只有自己才能造惡,自己才能汙染自己;
只有自己才能不造惡,自己才能清淨自己。
清淨與汙染全憑自己,沒有人能夠清淨他人。」
從這幾天的禅修當中,我們可以很清楚地知道,要淨化自己的心是很不容易的。雖然初學者知道自己必須付出努力、保持正念、培育定力、以恭敬心來修行佛陀所教導的法門,但是他的心卻不聽使喚。他的…
《如實知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