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如實知見▪P26

  ..續本文上一頁na)。

  除了睡眠的時間以外,阿那含與阿羅漢整天、整夜、多天、多月、多年不停地見到名色及其因緣的生滅,或只見到壞滅。所以,有時他們不想再見到這些壞滅現象(bhavga-dhamma),但是般涅槃的時間還未到,因爲他們的壽命尚未結束。于是,爲了停止看見這些壞滅現象,他們進入滅盡定。

  爲什麼他們不停地見到這些壞滅的現象呢?他們已經滅除與禅支對立的五蓋,因此有極深的定力。專注的心能如實地照見究竟法(paramattha-dhamma),所以他們一直見到壞滅的現象,即見到究竟名色法的本質。然而進入滅盡定時──譬如說七天的時間──他們見不到壞滅的現象,因爲所有能認知壞滅現象的心與心所都已停止。

  若想進入滅盡定,首先必須進入初禅。從初禅出定之後,必須辨識初禅名法爲無常、苦或無我。然後以同樣方法修行第二禅乃至識無邊處禅(vibbanancayatana-jhana)。接著進入無所有處禅(akibcabbayatana-jhana)。從無所有處禅出定之後,他們必須發四個願:

  一、 入定某一段特定時間之後,將從滅盡定出來,例如:七天;

  二、 當佛陀要見他們時,將從滅盡定出來;

  叁、 當僧團要見他們時,將從滅盡定出來;

  四、 他們的日常用品不會因任何狀況而損壞,例如:火災。

  

   之後,他們進入非想非非想處禅(nevasabba-nasabbayatana-jhana)。進入非想非非想處定只有一或二個心識剎那之後,他們就進入滅盡定,依所預定的時間住在定中,例如:七天。在定中他們見不到任何事物,因爲所有的心與心所都已停止。這是禅定的第五種利益。

   誠然,八定能幫助辨識名色及其因緣,但是八定本身也是名法。因此,若禅修者已辨識包括八定在內的名色及其因緣之無常、苦、無我,達到行舍智(savkharupekkha-bana),他可以將辨識的範圍限定于八定其中之一的禅那法,這是「雙修」(yuganaddha)止禅與觀禅,猶如用兩頭牛來拉一輛車。這是證悟道果與涅槃的另一種助緣。

  

  問5-2:用理論來覺知無常、苦、無我,與用禅定來辨識究竟法(paramattha-dhamma),這兩種方法中那一種比較容易及快速證悟涅槃?

  

  答5-2:什麼是無常?無常就是五蘊(aniccanti pabcakkhandha)。在許多注釋中提到這個定義。什麼是五蘊?五蘊是: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與識蘊。色蘊乃是二十八種色;受、想與行蘊乃是五十二種心所;識蘊乃是八十九種心(citta)。而二十八種色是色,五十二種心所與八十九種心是名,因此五蘊就是名色。五蘊及其因緣乃是觀禅的對象。若禅修者能清楚地見到五蘊,則他能修行觀禅,覺知無常、苦、無我,不成問題。但是若還未能見到五蘊,禅修者如何能修行觀禅,覺知無常、苦、無我呢?如果未見到五蘊就嘗試覺知,則他的觀禅只是背誦式的觀禅而已,不是真正的觀禅。唯有修行真正的觀禅才能證悟道智與果智。

   因此,佛陀在《大念處經Mahasatipatthana Sutta》中教導說:要證悟涅槃只有一條路(ekayana),沒有其它的路。那條路是什麼呢?佛陀說首先要修行禅定,因爲專注的心能夠透視究竟名色法與它們的因緣,以及它們兩者無常、苦、無我的本質。

   至于能否快速證悟涅槃,則取決于個人的波羅蜜。例如,舍利弗尊者精進修行兩星期而證悟阿羅漢道果;目犍連尊者只精進修行七天就證悟阿羅漢道果;而婆醯只是聽聞簡短的開示:「Ditthe ditthamattam…」──「看時只有看……」就證悟阿羅漢道果。證悟阿羅漢道果的速度決定于他們的波羅蜜:舍利弗尊者與目犍連尊者以一阿僧祇(asavkhyeyya)與十萬大劫(kappa)的時間積聚他們的波羅蜜,而婆醯只以十萬大劫的時間積聚他的波羅蜜。但是,舍利弗與目犍連尊者的阿羅漢道與上首弟子的覺智(aggasavaka-bodhi-bana)相應,而婆醯的阿羅漢道只與大弟子的覺智(mahasavaka-bodhi-bana)相應;上首弟子的覺智高過大弟子的覺智。因此,證悟阿羅漢道果的速度決定于他們的波羅蜜,而不在于他們的願望,因爲證悟涅槃的路只有一條。

  

  問5-3:生死輪回(samsara)無始無終,而衆生無量無邊,所以曾經作過我們母親的衆生也是無量無邊。我們如何借著思惟一切衆生都曾作我們的母親來修行慈心觀呢?我們能否借著思惟一切衆生都曾作我們的母親來達到慈心禅(metta-jhana)?

  

  答5-3:慈心觀並不牽涉過去與未來,它只涉及現在而以。因此,如果散播慈愛給已過世的人,我們將無法達到禅那。在無盡的生死輪回當中,可能沒有一個衆生不曾作過我們的父親或母親,但是慈心觀與無盡的生死輪回並不相關。

   在《慈愛經Metta Sutta》中,佛陀說:「Mata yatha niyamputtamayusa ekaputtamanurakkhe; evampi sabba-bhutesu, manasam bhavaye aparimanam」──猶如只有一個兒子的母親會以完全的慈愛來保護這個獨生子,即使犧牲她自己的生命也在所不惜。因此,比丘應以母親的態度來散播慈愛給一切衆生。這是佛陀的教導。只有散播慈愛給現在的對象才能産生慈心禅,過去或未來的對象不行。不需要考慮這位曾作我們的母親、那位曾作我們的父親,只要以「願此人健康快樂」的意念來散播慈愛,就能産生禅那。單靠思惟衆生曾作我們母親的態度並不足以産生禅那。

  

  問5-4:

  (以下這些問題一起回答)

  一、在佛陀的時代有菩薩嗎?如果有,他是否證悟任何道果,或者他只是一個凡夫?

  二、爲什麼聖者(ariya)無法成爲菩薩?

  叁、聲聞弟子(savaka)能改變心意作菩薩嗎?若不 能,原因何在?

  四、若遵循禅師的教導而修行,禅修者能夠證悟須陀洹道果(sotapatti-maggabana and sotapatti-phala-bana)。禅修者能否因爲行菩薩道的誓願而不證入道果呢?

  

  答5-4:在證悟道果之前,禅修者可以改變心意。證悟道果之後就無法再改變心意,因爲根據佛陀在許多經中的開示,「道」是一種「正性決定」(sammatta-niyama固定法)的法則。此固定的法則說:須陀洹道(sotapatti-magga)能産生須陀洹果(sotapatti-phala)。須陀洹能成爲斯陀含(sakadagami),但不能退爲凡夫。斯陀含能成爲阿那含(anagami),但不能退爲須陀洹或凡夫。阿那含能成爲阿羅漢,但不能退爲斯陀含、須陀洹或凡夫。阿羅漢死後進入般涅槃,不會再退爲較低的聖人、凡夫或其它境界,阿羅漢果是生死輪回的終點。這是正性決定(sammatta-niyama)的法則。關于阿羅漢,佛陀開示過許多次:「Ayamantima jati natthidani puna bhavati」──「這是最後一生,不會再有來生。」

   這是指在證悟任何一種道果之後,他不能改作菩薩。

   再者,在得到佛陀或阿羅漢的授記之後,他不能再改變自己的心願。《清淨道論》提到一位改變心願的大長老。該大長老精通四念處。他修行止觀達到行舍智,而且從來不曾做出沒有正念的行爲或言語。在他臨死的時候,大衆群集來見他,因爲他們認爲大長老將入般涅槃。事實上大長老還是一個凡夫。他想見彌勒佛,想在彌勒佛的教化期中證悟阿羅漢果。弟子報告他說:大衆群集,因爲他們認爲大長老將入般涅槃。于是大長老說:「哦,我曾經希望能見彌勒佛,但是既然大衆群集,等著看我般涅槃,那麼給我一個機會修行吧。」然後他再度修行觀禅。由于他已經改變心意,所以他很迅速地證悟阿羅漢果。

   佛陀在世時,除了彌勒菩薩之外,經典上沒有提到佛陀給予其它菩薩授記。當時,彌勒菩薩是一位名叫阿逸多(Ajita)的比丘。但是叁藏中並未提到彌勒佛之後何時有佛再出現于世間,所以我們無法說在佛陀的時代有多少位菩薩。

  

  問5-5:有否可能同時修行解脫道(vimuttimagga)與菩薩道?若有,是什麼方法?

  

  答5-5:解脫(vimutti)指的是脫離煩惱或生死輪回。因此,當菩薩證悟成佛,在般涅槃之後他得以脫離生死輪回。如果你努力修行,並且證得阿羅漢果,在般涅槃之後你也能以弟子的身份脫離生死輪回。

   然而,一個人不可能同時成爲佛陀以及弟子,他必須選擇其中的一者。無論如何,這兩者在證悟阿羅漢果之後都得以解脫生死輪回。證悟阿羅漢果的道路是通向解脫的最後道路(vimuttimagga解脫道)。

  

  問5-6:禅師所教導的修行方法只適用于解脫道,或者也適用于菩薩道?

  

  答5-6:適用于兩種道。在上次的問答中,我解說釋迦牟尼佛過去世行菩薩道時,曾經有九世出家爲比丘。如果我們觀察他在那九世中的修行,可以發現主要的是叁學:戒行(sila)、禅定(samadhi)與智慧(pabba)。菩薩能修行八定、五神通,以及修行觀禅達到行舍智。

   現在你也是正以戒行爲基礎在修行止觀。當你修行叁學達到行舍智時,可以選擇兩條路的其中一條:若你想…

《如實知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帕奧禅師開示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