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止观修营讲座(一)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a SamBuddhassa(三称)

  礼敬彼世尊、阿拉汉、正自觉者(三称)

  止观修营讲座(一)

  斯里兰卡圣法大长老( Ven. Ariyadhamma Mahathera)一九九九年讲于马来西亚槟城佛学院

  奢摩他(Samatha,止)毗婆舍那(Vipassana,观)

  刚才长老念了一个偈子,这个偈子是世尊在 Jetavana紫竹园所讲的,是世尊念给一个叫 Putila的比库听的, Putila比库在过去佛的时候,曾经有七回做出家人,那么在做出家人的七世其中,他培养了很深的智慧,同时把佛法教导给许多的弟子们。所以就在佛陀那个时候,也就是他的最后一世的时候,他也是一个很有学问、很精通佛法的一位比库,同时也善巧的把佛法教育给许多弟子们。

  这位 Putila比库每天有两回去顶礼世尊,那么每次他来顶礼佛陀、侍候佛陀的时候,佛陀就祝福他“Sukihotu Putila”就是 Putila!愿你快乐。可是就有一天,他来礼拜佛陀、侍候佛陀的时候,佛陀这么祝福他 “Sukihotu Pepuja Putila”就是空头的 Putila!愿你快乐。

  那一天,这位 Putila比库就非常的不愉快了,因为世尊叫他空头的 Putila,因此他就想为何佛陀这么称我空头的 Putila呢?他就想自己的戒律,自己的戒律都清净,那么他就再想,发现到自己是没有定力,也没有成就道、也没有成就果的那种证悟,所以他想世尊就是因为这个原因而称他为空头的 Putila。所以那时他就下决心,他想他需要获得定力、培养定力以及成就道和果。

  于是第二天的早晨,这位 Putila比库就决定要到丛林的寺院里去修禅,那么他走到很远很远的丛林寺院里去修禅。就在这个寺院里,住着三十个比库,而这三十个比库全都是阿拉汉。他首先就来到一位年纪最大为首领的比库,要求他指导禅定,指导他如何修习禅定。而这位首座比库,他知道这位 Putila比库有很多的我慢心,所以他就告诉他说:「我没有时间教你修禅,你去找第二位年长的比库吧!」

  于是 Putila比库就来找第二位年长的比库向他求教,希望他指导他如何修禅,而这第二位年长的比库也知道这位 Ven. Putila有着很多的我慢心,于是他也告诉他不能,没时间教他,叫他去找第三位年长的比库,所以接着第三位年长的比库也知道并基于同样的原因,告诉他没有时间指导他,教他继续的找下一位比库。就这么样的一个推一个,推到最后二十九位比库都不愿意教导他,结果他被逼来到最后一位也是最小的一位出家人面前。

  这最小的一位阿拉汉出家人,是七岁的沙马内拉( sāma.era,古译:沙弥),他虽然是七岁的沙马内拉,但是他确实是一位阿拉汉,于是这位 Putila比库就来到这位七岁的阿拉汉面前,这时这位七岁的沙马内拉阿拉汉正在一颗树下坐着,那么他来到他跟前向他求教。于是这位 Putila比库就向这位七岁的沙马内拉阿拉汉求教,这位沙马内拉回答他说:「您是长辈、您是很有学问的长辈,很年长的、很有资格的比库,而我是位很年青的和尚,那我应该向您求教才是。」可是这位 Putila比库很谦虚的要求他,他说:「我去找了二十九位的比库,他们都不肯,没有给我修禅的指示,无论如何请你给我修禅的指示,不管你说什么我都会去做。」这位 Putila比库就是这么低声下气的向这位七岁的沙马内拉求教。于是听到这 Putila比库的谦虚要求之后,这位沙马内拉阿拉汉就给他修禅的指示,他说:「好!现在你先下去那个池里,坐下去、浸在水里,然后你再回来我这边。」这位 Putila比库就依循着这位沙马内拉阿拉汉的指示,跑到池里,把身体浸下去,然后再回到这位沙马内拉身边。看到了他这么做之后,这位沙马内拉才开始给这位 Putila比库修禅的指示。于是这位沙马内拉就告诉这位 Putila比库,他给他一个例子,他说:「现在假使说有一个蚂蚁的小土丘,而这个土丘里有六个洞,如果有一只蜥蜴跑进这土丘里头,那么你就应该把五个孔关着,留着一个孔开着,以便能够捕捉这蜥蜴。」这位 Putila比库很有学问、很有智慧,他了解这位沙马内拉阿拉汉给与他的指示,他于是很恭敬的说:「沙马内拉尊者,我了解您的指示,现在我要到树下去修禅了。」这位 Putila比库了解到这指示之后,他到了树下去,那么在修禅之前,他先顶礼佛陀,然后就进入他的禅定修持。他把他的五根:眼、耳、鼻、舌、身关闭,就是说不去注意,然后把心专注在意门,就是开取他的意门,然后以正念专注在他的呼吸上。

  这位 Putila比库由于在过去佛的时候,都已曾经做过很好的修持,而且这一世他也有很好的遵守戒律,他的戒律清净,所以当他修禅的时候,并没什么困难。很快的他就依照这入出息念培育起定力,他得到了安般念或入出息念的似相,然后通过这入出息念的似相达到定力,然后进而成就禅定。这时他有了禅那,而佛陀就在这个时候通过神通,看到了这位 Putila比库的因缘已经俱足,知道他证果的因缘已经俱备了、已经要成熟了,于是佛陀念了这个偈。他了解到佛陀所开示的法,于是他把他的心倾向于、导向于观禅的修持,从而得到观禅的内观智慧。在很短的时间里,他俱备了许多的内观智慧、所有的观智,而成就了所有的道和果,也就是四个道和四个果。这时他已经是阿拉汉,成就了道和果,而同时也俱备一些神通,那么他出家的生命、梵行都已经俱备了,完成了一个出家人所要达到的目的。于是他发挥神通力的作用,然后向世尊顶礼。

  佛陀对 Putila比库所念的偈的意思是如此的,通过禅定,一个人得以培育智慧;没有禅定,他的智慧将会堕落而减退。一个了解到这一点的修行人,他将会培育禅定以便证得智慧,而在这里所谓的培育智慧,就是可以培育到成佛的智慧或者是辟支佛的智慧,或者是阿拉汉的智慧。

  佛陀教育我们要培育智慧,通过培育智慧,我们能够证得佛果、成就佛果,或者是辟支佛果,或者是阿拉汉果。要培育智慧,最好是在人间,只有在人间才能够有最好的条件来培育智慧,在其他界里,要以最好的方式来培育智慧的条件,并不存在。而即使在人间,要培育智慧、能够懂得培育智慧的人,还是属于少数。

  世尊所教导的禅定修行,基本上可归纳成两大类,一种是 samatha就是止禅,或者一般也称为定禅;另一类是属于 vipassana是观禅,或者一般也称为智慧禅。当我们要修禅时,也就是要跟据三学的步骤,就是要俱备戒以及培养定以及培养智慧,而通过智慧,我们成就和证悟法。佛陀在还没有证果以前,他坐在菩提树下,修习入出息念,或者也称为安般念,而通过这入出息念,他培养定力,专注在鼻间或者是鼻孔那边的呼吸,而通过专注在那呼吸中,他培育安止定而得到定力。而同样的,我们也可以通过这入出息念的修持,培育定力。

  接着我们将会讲入禅定的修持,佛陀找到了禅定的修持法门,能够朝往觉悟的修持法门,所以我们不应该再浪费时间去追逐其他方面的修持,我们应该跟随佛陀的教诫、所教育的法、所教育的修持去培养我们的戒、定、慧。那么我们要通过佛陀的指示,跟据佛陀的指示去修习禅定。

  佛陀在《大念处经》里,有谈到二十一种修习禅定的业处,禅修的业处,那么在这二十一种禅修的业处里,其中一种是 anapanasati就是入出息念,现在我们将会讲这入出息念。

  一个要修行入出息念的修行者,首先他应该找一个空旷的、宁静的地方或者是到树下里去修习禅定、修习入出息念。只有在一个空旷,或者是宁静,或者在树下,能够没有外来干扰的地方,他才能够好好的修持入出息念。

  要修习入出息念,首先我们的身体应该挺直,如果我们的身体不挺直的话,那在修习禅定的过程中,会产生许多不必要的苦痛。因为我们要得到定力,那么我们要修习入出息念,连续的修持,大概两个小时或者是一个小时半,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所以如果我们在这段相当长的坐禅时间里,身体不挺直的话,会产生许多不必要的苦痛。

  要在修禅中免除不需要的苦痛以及能够观照、能够专注得好,那么我们身体就需要挺直。首先通过保持挺直的身体,我们可以克服背痛,第二我们通过身体的挺直,能够让我们的血液很顺畅的流到我们的脑,流到我们的细胞里头,所以使我们能够保持清醒。第三通过当我们的入出息念的呼吸越来越微细时,如果我们的身体挺直、自在,我们能够更醒觉到这种很微细的呼吸。

  我们要让我们身体挺直,眼帘要下垂,或者闭上眼睛,同时双脚要盘起来,然后不要东张西望,不要去看别处,要把所有的注意力专注在鼻息上。在做入出息念的时候,我们要让我们的身体平静,不要有身体的动作。我们应该以很自然的方式去观入息和出息,而不要用压力或者是控制它,不要用压力去观入息和出息,要以自然的方式去观照出入息。

  在修习入出息念时,应当怀着正念去专注在呼吸上,有时也会听到一些声音或者是想到一些别的东西,那你不应该去听也不应该去想,应该把你的注意力全神贯注去注意在入息和出息上。

  对于初学者来说,要专注在呼吸上,是不容易的、是困难的,于是佛陀以及佛陀的弟子们,就建议数息的方法。在《清净道论 Visuddhimagga》以及《无碍解道 Patisambhidhamagga》里,都有讲解到数息的方法,有不同的方式来数息。那么帕奥禅师所教导的数息,是一个比较…

《止观修营讲座(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