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观智,我们称为随觉智。这是一种lokiya¤à
a世间智,它不是出世间智。现在大家知不知道什么叫四圣谛呢?知不知道?知道。或者我们说到的苦,一旦讲到苦,好像我们真的有体验一样。但如果我们对于苦只是透过想象、透过推理,那只是叫做接受了观念,或者纯粹只是推理这一类的范畴。而当一个人如果能够用观智去照见的时候,那个时候他可以称为用随觉智去觉知。而对于涅槃,如果一个人没有涅槃的体验,但他也可以通过随觉智了知诸行的坏灭之后他将会有涅槃的体证,这也是属于随觉智,这种随觉智是属于世间智的范畴,它是属于意门的所缘。
还有最后一种是证悟,巴利叫做pa
ivedha,pa
ivedha直接翻译成通达,这里是指通过出世间智而证悟涅槃,或者通过出世间智他了知四圣谛,这称为证悟。而通过世间智这个称为随觉,出世间智的范畴称为证悟,也就是我们所说到的如实知、如实见yathàbh
ta¤à
a、yathàbh
tapajàna或者yathàbh
tadassana这是属于证悟,这些都可以是意门心路过程的所缘,或者都可以影响到意门心路过程所取的对象。在十九、二十世纪,缅甸伟大的论师雷迪西亚多,他就曾经对这些意门心路过程进行了概括。雷迪西亚多举了意门心路过程的几个来源,他说可以从以前直接体验到的或者根据以前直接体验到的再加以推测,或者由于相信、由于观念、由于推理等等,之后所接受的一些观念、一些见解,还有可以透过业力、神通力、四大不调、鬼神的影响、观照和证悟等等。雷迪西亚多解释,如果一个人只是清晰地体验到某一种目标、哪怕只是一次,即使过了很多年、哪怕过了一百年之后,由于这一种目标在因缘具足的时候也有可能令有分波动,已经受到过去体验滋养的心是非常容易受到它们影响的。当它遇到五所缘的任何一种的时候,这种所缘就能触发一连串的心流而识知上千个过去所体验的目标。
例如:我们走在街上突然听到一首歌曲,一首很多年前的歌曲,我们一听到这首歌曲然后立刻引发出我们的一连串的回忆,在过去怎么怎么样。或者我们经过某一个地方,你在这个地方曾经发生过什么事情,你又去联想、回忆,这些就是这种情况。
不断受到这些过去体验所刺激的心流,它们时时刻刻在寻找着机会从有分里面出起,以清晰地识知目标。因此有分心里的作意心所不断地令到有分波动,以及不断地把心转向由于因缘已经具足而呈现的目标。即使有分心已经有它自己的目标,但它还是倾向于取其他的目标。由于有分心不断地蠢蠢欲动(经常波动),当某一个目标基于其他因缘而足够明显时,它就能够使心流从有分心当中拉出来,而表现为意门心路过程的目标。
在这里我们就知道所谓的记忆、回忆是怎么样来的。如果我们再从阿毗达摩或者从观智的角度来分析所谓的记忆,那么记忆其实只不过是意门的所缘而已,是不是?但是由于我们一直拥有执著所缘的这种特性,或者基于所缘我们的心习惯性地不如理作意,认为它是常的、乐的、我的、净的,于是我们认为那些记忆是真实的。由于这种记忆对我们来说好像有一种连贯性,于是我们会认为可能这些是“我”、我过去怎么样、我过去怎么样,但是透过观智我们会发现到,例如:现在大家回想20年前发生的一件事情,20年前某一个人对你说过一句话,那句话太刻骨铭心了,所以使你现在一旦想起你都历历在目,很清楚,你感觉到好像犹如身临其境,仍然是回到过去那个情景一样。
然而我们来分析一下,过去说这一句话的那一堆名色法灭去了没有?早已经灭去了。过去所说的那一句话已经灭去了没有?已经灭去了。过去所谓听的那一堆名色法,那个人灭去了没有?早已经灭去了。如果它们真的可得的话,把当时的声音拿过来,可以吗?
过去灭去的早已经灭去,灭去的东西不留任何痕迹。当时我们的耳门心路过程和意门心路过程在体验这些的时候,当时的心其实也已经灭去了,当时所说的那些声音被当时的耳门心路过程和意门心路过程识知之后立刻就灭去了。但是由于之后的意门心路过程它不断地再继续取所体验过的目标,然后不断重复地取,这个就形成了我们叫做印象。而由于我们的心又有一种能力,它能够再继续取过去的目标,在之后再去取过去的所缘的时候,那么过去的所缘其实早已经灭去了,只不过现在所谓你感觉到很真实的记忆只是现在意门的目标而已,是不是?现在的意门心能不能持恒的保持下去呢?不可能的,它还是刹那刹那生灭的。
由于过去的那一些东西它可以形成一种概念或者一种印象,重复地给我们现在刹那、刹那生灭的心所认知,而我们的心又习惯性地会执著于所缘是我、或者我的、或者他、或者他的、有人。于是对于自己的这一堆名色我们又习惯地执著这个是我,我能看、我能听、我能想,于是就形成了好像我们的生命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但是从究竟的意义上来说,它只是一个所缘而已。所缘也许是不真实的,因为我们的意门心路过程能够取过去的所缘。
对于五门心路过程来说,五门心路过程只能取现在所缘,就是现在存在的它能够取到,过去的不能取到。但是意门心路过程可以取四种所缘:第一是什么?现在所缘可以取;第二可以取过去所缘;第三可以取未来所缘。我们讲到的回忆就是意门心路过程去取过去的所缘。我们说到的计划、期待、想象、憧憬,这个是取未来所缘。还有取离时的所缘,例如:纯粹的概念,概念是没有时间观念的。或者我们取所谓的时间,其实这个也是一种概念。概念是属于离时,就是没有时间的所缘。
所以我们的意门有这样的能力、有这样的作用,它能够取某一种记忆,之后成为现在生灭的意门心路过程的目标,所以我们感觉好像过去是我的、现在还是我的,只是它不再重复而已,其实并不是这样。
同时我们学过这些心路过程之后,我们现在就不要去怪说,有时我们在修行的时候我想不去想它,但是它自己跑来的。其实由于我们的心生灭得太快了,如果我们的心不去转向于它,它不可能生起。在这里我们再讲一下,意门心路过程在什么情况下才会生起呢?意门心路过程这些心它是不是有为法?是不是?它是有为法还是离开因缘而造作的?有为法。对。它是有为法就必定有它形成的原因,也就是说意门心路过程心要生起必须得具足种种的因缘,而不可能纯粹只是生起、不用依靠条件的。到底意门心路过程的因缘是什么呢?我们去看一下。
因为有了心所依处才会有意门心的生起,我们说到“想”,“想”这种心必须要有物质的基础。在五蕴的世间里面必须有物质的基础,心所依处是它的依处,还要有所缘,同时它还必须具足意触。意触可以分为3种:
一种是有分意触,有分意触是指如果没有有分,意门心路过程不可能生起。
同时还要有前生意触,前生意触包括两种:第一个速行的前生意触是意门转向心,而第二个速行的前生意触是第一个速行心。也就是因为有了一个心接一个心的灭去才会有后后的心生起。
同时还有俱生意触,因为心不可能单独生起,它必须伴随着一定的名法。例如:我们回忆起过去的一首歌,这个时候很可能会是一种贪的速行生起,贪的速行如果拥有邪见又有欢喜的话,它就有20个心所,那么就变成一个心再加上19个心所,这19个心所就是它的俱生意触。
同时还必须有作意。意门转向心的作意是很重要的,如果没有作意,所缘也不可能呈现。因此在意门心路过程里面所缘并不是很重要,更重要的是由于心的力量、由于作意的力量,我们可以把心转向于所缘。
例如:如果我们两个相识,我们两个曾经是好朋友,这个时候我叫你想一想过去怎么怎么样。这个时候你的心就立刻去作意,就是把你的心导向过去曾经所体验过的,过去体验过的那一些所缘成为你现在意门的所缘。这个就是我叫你想起什么东西。如果你的心没有导向、作意过去曾经所体验的所缘,那么会有现在我想、我回忆的意门心路过程的所缘生起吗?会不会?没有。
因此在意门心路过程里面作意是很重要的,就是你去想它、去取它为现在意门心路过程的所缘。虽然所缘可能是过去的,但是现在意门心路过程可以取过去的对象为现在意门心路过程的对象。这就是作为意门心路过程速行它的四种缘,也就是我们平时说到的想、回忆、推理等等,它都必须有这些缘的生起。其中任何一种缘缺乏了,都不会有意门心路过程心的生起。我们今天讲心路过程就先讲到这里。明天我们继续讲所缘和心之间有什么关系。我们再讲三种所缘和为什么我们在体验到不同所缘的时候有不同的心路过程发生。今天就先讲到这里。
《阿毗达摩 第三十五讲 随起的意门心路过程和纯意门心路过程》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