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阿毗達摩 第叁十五講 隨起的意門心路過程和純意門心路過程▪P3

  ..續本文上一頁觀智,我們稱爲隨覺智。這是一種lokiya¤à

  a世間智,它不是出世間智。現在大家知不知道什麼叫四聖谛呢?知不知道?知道。或者我們說到的苦,一旦講到苦,好像我們真的有體驗一樣。但如果我們對于苦只是透過想象、透過推理,那只是叫做接受了觀念,或者純粹只是推理這一類的範疇。而當一個人如果能夠用觀智去照見的時候,那個時候他可以稱爲用隨覺智去覺知。而對于涅槃,如果一個人沒有涅槃的體驗,但他也可以通過隨覺智了知諸行的壞滅之後他將會有涅槃的體證,這也是屬于隨覺智,這種隨覺智是屬于世間智的範疇,它是屬于意門的所緣。

  還有最後一種是證悟,巴利叫做pa

  ivedha,pa

  ivedha直接翻譯成通達,這裏是指通過出世間智而證悟涅槃,或者通過出世間智他了知四聖谛,這稱爲證悟。而通過世間智這個稱爲隨覺,出世間智的範疇稱爲證悟,也就是我們所說到的如實知、如實見yathàbh

  ta¤à

  a、yathàbh

  tapajàna或者yathàbh

  tadassana這是屬于證悟,這些都可以是意門心路過程的所緣,或者都可以影響到意門心路過程所取的對象。在十九、二十世紀,緬甸偉大的論師雷迪西亞多,他就曾經對這些意門心路過程進行了概括。雷迪西亞多舉了意門心路過程的幾個來源,他說可以從以前直接體驗到的或者根據以前直接體驗到的再加以推測,或者由于相信、由于觀念、由于推理等等,之後所接受的一些觀念、一些見解,還有可以透過業力、神通力、四大不調、鬼神的影響、觀照和證悟等等。雷迪西亞多解釋,如果一個人只是清晰地體驗到某一種目標、哪怕只是一次,即使過了很多年、哪怕過了一百年之後,由于這一種目標在因緣具足的時候也有可能令有分波動,已經受到過去體驗滋養的心是非常容易受到它們影響的。當它遇到五所緣的任何一種的時候,這種所緣就能觸發一連串的心流而識知上千個過去所體驗的目標。

  例如:我們走在街上突然聽到一首歌曲,一首很多年前的歌曲,我們一聽到這首歌曲然後立刻引發出我們的一連串的回憶,在過去怎麼怎麼樣。或者我們經過某一個地方,你在這個地方曾經發生過什麼事情,你又去聯想、回憶,這些就是這種情況。

  不斷受到這些過去體驗所刺激的心流,它們時時刻刻在尋找著機會從有分裏面出起,以清晰地識知目標。因此有分心裏的作意心所不斷地令到有分波動,以及不斷地把心轉向由于因緣已經具足而呈現的目標。即使有分心已經有它自己的目標,但它還是傾向于取其他的目標。由于有分心不斷地蠢蠢欲動(經常波動),當某一個目標基于其他因緣而足夠明顯時,它就能夠使心流從有分心當中拉出來,而表現爲意門心路過程的目標。

  在這裏我們就知道所謂的記憶、回憶是怎麼樣來的。如果我們再從阿毗達摩或者從觀智的角度來分析所謂的記憶,那麼記憶其實只不過是意門的所緣而已,是不是?但是由于我們一直擁有執著所緣的這種特性,或者基于所緣我們的心習慣性地不如理作意,認爲它是常的、樂的、我的、淨的,于是我們認爲那些記憶是真實的。由于這種記憶對我們來說好像有一種連貫性,于是我們會認爲可能這些是“我”、我過去怎麼樣、我過去怎麼樣,但是透過觀智我們會發現到,例如:現在大家回想20年前發生的一件事情,20年前某一個人對你說過一句話,那句話太刻骨銘心了,所以使你現在一旦想起你都曆曆在目,很清楚,你感覺到好像猶如身臨其境,仍然是回到過去那個情景一樣。

  然而我們來分析一下,過去說這一句話的那一堆名色法滅去了沒有?早已經滅去了。過去所說的那一句話已經滅去了沒有?已經滅去了。過去所謂聽的那一堆名色法,那個人滅去了沒有?早已經滅去了。如果它們真的可得的話,把當時的聲音拿過來,可以嗎?

  過去滅去的早已經滅去,滅去的東西不留任何痕迹。當時我們的耳門心路過程和意門心路過程在體驗這些的時候,當時的心其實也已經滅去了,當時所說的那些聲音被當時的耳門心路過程和意門心路過程識知之後立刻就滅去了。但是由于之後的意門心路過程它不斷地再繼續取所體驗過的目標,然後不斷重複地取,這個就形成了我們叫做印象。而由于我們的心又有一種能力,它能夠再繼續取過去的目標,在之後再去取過去的所緣的時候,那麼過去的所緣其實早已經滅去了,只不過現在所謂你感覺到很真實的記憶只是現在意門的目標而已,是不是?現在的意門心能不能持恒的保持下去呢?不可能的,它還是刹那刹那生滅的。

  由于過去的那一些東西它可以形成一種概念或者一種印象,重複地給我們現在刹那、刹那生滅的心所認知,而我們的心又習慣性地會執著于所緣是我、或者我的、或者他、或者他的、有人。于是對于自己的這一堆名色我們又習慣地執著這個是我,我能看、我能聽、我能想,于是就形成了好像我們的生命是一個連續的過程。但是從究竟的意義上來說,它只是一個所緣而已。所緣也許是不真實的,因爲我們的意門心路過程能夠取過去的所緣。

  對于五門心路過程來說,五門心路過程只能取現在所緣,就是現在存在的它能夠取到,過去的不能取到。但是意門心路過程可以取四種所緣:第一是什麼?現在所緣可以取;第二可以取過去所緣;第叁可以取未來所緣。我們講到的回憶就是意門心路過程去取過去的所緣。我們說到的計劃、期待、想象、憧憬,這個是取未來所緣。還有取離時的所緣,例如:純粹的概念,概念是沒有時間觀念的。或者我們取所謂的時間,其實這個也是一種概念。概念是屬于離時,就是沒有時間的所緣。

  所以我們的意門有這樣的能力、有這樣的作用,它能夠取某一種記憶,之後成爲現在生滅的意門心路過程的目標,所以我們感覺好像過去是我的、現在還是我的,只是它不再重複而已,其實並不是這樣。

  同時我們學過這些心路過程之後,我們現在就不要去怪說,有時我們在修行的時候我想不去想它,但是它自己跑來的。其實由于我們的心生滅得太快了,如果我們的心不去轉向于它,它不可能生起。在這裏我們再講一下,意門心路過程在什麼情況下才會生起呢?意門心路過程這些心它是不是有爲法?是不是?它是有爲法還是離開因緣而造作的?有爲法。對。它是有爲法就必定有它形成的原因,也就是說意門心路過程心要生起必須得具足種種的因緣,而不可能純粹只是生起、不用依靠條件的。到底意門心路過程的因緣是什麼呢?我們去看一下。

  因爲有了心所依處才會有意門心的生起,我們說到“想”,“想”這種心必須要有物質的基礎。在五蘊的世間裏面必須有物質的基礎,心所依處是它的依處,還要有所緣,同時它還必須具足意觸。意觸可以分爲3種:

  一種是有分意觸,有分意觸是指如果沒有有分,意門心路過程不可能生起。

  同時還要有前生意觸,前生意觸包括兩種:第一個速行的前生意觸是意門轉向心,而第二個速行的前生意觸是第一個速行心。也就是因爲有了一個心接一個心的滅去才會有後後的心生起。

  同時還有俱生意觸,因爲心不可能單獨生起,它必須伴隨著一定的名法。例如:我們回憶起過去的一首歌,這個時候很可能會是一種貪的速行生起,貪的速行如果擁有邪見又有歡喜的話,它就有20個心所,那麼就變成一個心再加上19個心所,這19個心所就是它的俱生意觸。

  同時還必須有作意。意門轉向心的作意是很重要的,如果沒有作意,所緣也不可能呈現。因此在意門心路過程裏面所緣並不是很重要,更重要的是由于心的力量、由于作意的力量,我們可以把心轉向于所緣。

  例如:如果我們兩個相識,我們兩個曾經是好朋友,這個時候我叫你想一想過去怎麼怎麼樣。這個時候你的心就立刻去作意,就是把你的心導向過去曾經所體驗過的,過去體驗過的那一些所緣成爲你現在意門的所緣。這個就是我叫你想起什麼東西。如果你的心沒有導向、作意過去曾經所體驗的所緣,那麼會有現在我想、我回憶的意門心路過程的所緣生起嗎?會不會?沒有。

  因此在意門心路過程裏面作意是很重要的,就是你去想它、去取它爲現在意門心路過程的所緣。雖然所緣可能是過去的,但是現在意門心路過程可以取過去的對象爲現在意門心路過程的對象。這就是作爲意門心路過程速行它的四種緣,也就是我們平時說到的想、回憶、推理等等,它都必須有這些緣的生起。其中任何一種緣缺乏了,都不會有意門心路過程心的生起。我們今天講心路過程就先講到這裏。明天我們繼續講所緣和心之間有什麼關系。我們再講叁種所緣和爲什麼我們在體驗到不同所緣的時候有不同的心路過程發生。今天就先講到這裏。

  

《阿毗達摩 第叁十五講 隨起的意門心路過程和純意門心路過程》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