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阿毗达摩 第十六讲 六个杂心所中的寻、伺、胜解▪P4

  ..续本文上一页ormal> 然后在初夜时分,他就生起了宿住随念智,他回忆起他的很多生,由那里死了投生到这里,这里死了又投生到那里。

  

在中夜时分,我们的菩萨生起了有情死生智,他看到一切的有情都是依业,由于善的业(身的善行、语的善行、意的善行),投生到善趣天界;由于身的不善行、语的不善行、意的不善行,投生到恶趣、苦道、堕处、地狱。他明白了业果法则,明白了缘起。

  

在后夜时分,他证得了漏尽智。他如实地了知:“此是苦,此是导致苦之因,此是苦之灭,此是导致苦灭之道。”他了知:“这个是烦恼,这个是烦恼的原因,这个是烦恼的完全止息,这个是导致烦恼止息的道路。”

  

于是他就知道: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不会再有这样轮回的状态。从那一刻开始,我们的菩萨就称为sammàsambuddha(完全的自觉者)。如果当时我们的菩萨没有这样的决意,可能他还没办法这么样。正是因为他有决意,他就要坐在此座当中,要证悟。所以,这种决意在很大方面助成了我们的菩萨,有很坚毅的精进去完成,他就是做最后的冲刺,结果在那一天晚上,我们的菩萨的巴拉密完全的成熟,于是成为了无上的正自觉者。

  

在我们修行的时候,也是这么样。例如说,如果一位禅修者在修到行舍智的时候,如果他观察到自己并没有在过去生被佛陀授记。也就是说,如果他有意愿想要在今生证入涅槃的话,这个时候,他就应该要下决意。这种决意,他必须是已经证得了行舍智,在行舍智这个平台、这个基础上,他下决意:“我要证入涅槃。”之后他再入禅那,从禅那出定之后,再持续地观照任何一种行法,例如:禅那的名法无常相、苦相、或者无我相,或者观照色法的无常、苦、无我相,通过这种观法,来让自己的巴拉密尽快成熟而能够在今生证悟涅槃。

  

当然,这个对大家来说现在也许太高了。对于现在很多那些刚刚参加禅修营的禅修者来说,决意也是很重要的。现在我们学了就可以用,你可以决意:让我的腿能够再忍多十分钟。这个也需要决意,决意了之后,你就不要再随便动了,你的心很稳固,犹如石柱般不动摇地决定下来,然后就忍过十分钟,这个很容易忍下去。不要稍微感觉到有点疼痛,你的心就晃来晃去。所以说胜解就是起到的是决定的作用,胜解就犹如命令一般。命令一般就是说,你要给你自己下达一个命令,下达一个命令之后,你就不要动摇。

  

但是决意也会不准的。什么时候会不准呢?知道吗?不准不是它本身不准,而是你自己去弄不准的。例如说,当你下了决心,当你下了决意之后,你没有付出足够的精进去实践它。一次又一次的被你的欲望所打败,或者说你的忍耐力不够。那几次后,你的决意就会不准。一旦你的决意不准,那个是很可怜的,以后,你几乎不能对你自己的心下达命令了。大家都知道狼来了,是不是?就是这么样。

  

例如说,一旦你下了决定,你说我要专注禅相两个小时,你下了这个决意之后,你的心就完全要沉入在禅相当中。不要说,突然感觉到身体痒就动了一下,感觉到外面有声音你又动了一下。那这样的话,你什么时候才能够坐到两个小时,完整的能够坐到。而且你如果经常这么样动来动去,你的心从禅那当中老是跳出来。不用几次,你的心就没有这种能力,它的决意就不准。

  

所以对于决意来说,一定要你这么样下达了,就要这样去做。然后,慢慢的你会觉得你的心很好用,它很听话。一旦你下达了命令,它就能够做到。它可以使心能够脱离摇摆的状态,沉入到完全的决定所缘。

  

我们现在再讲下面一个心所,精进。精进源自字根v

  ri,或者v

  rav

  ra的意思是英雄,v

  ra再加ya,它的意思就是英雄的素质。精进的特点是支持、努力、勤勉、奋斗;作用是支持相应名法。犹如一间老房子受到新柱子的支持而伫立;表现为不放弃目标,对目标锲而不舍;近因是怵惧感或者诸如生、老、死等能够激起精进之事。精进是对一个目标所付出的努力。我们要完成任何一种目标,都需要付出一定的努力,惟有付出努力才能达成目标。无论是获得世俗的成就,还是获得菩提的成就,都需要精进。

  

获得世俗的成就,世间人也要很努力地赚钱,是不是?努力地赚钱这个也是属于精进。你为了求名求利,也是要付出精进。总之,为了得到一样东西或获得一种目标,你为此而付出的努力,这个就叫做精进。因此精进,就相当于我们说到的努力或者付出。当然如果在佛陀的教法里面,我们需要的精进,就是要为了我们的禅修目标前进而付出的努力。

  

有一句话叫做:“只要有正确的方法,精进被视为是获得一切成就的根本。”要完成一项事业,要达到一个目标,我们先立一个目标。立定了一个目标之后,我们就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所付出的一切努力,这个叫精进。而要付出精进,我们得要知道还必须得有正确的方法。对于我们修行来说、禅修来说,精进也需要有正精进。正精进就是我们有正当的、正确的努力。

  

当然,如果我们为了获得一些不好的成就,例如:有些人为了获得名利,获得人家的恭敬,假装修行,这个不能够称为正精进。或者我们虽然也想要解脱,也想要断烦恼,但是我们的方法错误,这个叫做什么精进?这个就叫邪精进。就犹如外道的修行方法一样,他们用各种各样的苦行来折磨自己的身体,他们需要付出很强的精进,是不是?但是这种精进能够导向解脱吗?能够导向断烦恼吗?并不能。所以,这种精进我们称为邪精进,或者称为错误的精进。

  

错误的精进和正确的精进之间的差别在什么地方,知道吗?如果大家的目标都是一样,大家是付出同样的努力,他们关键点在于什么,知道吗?关键在于方法正不正确,是不是?

  

例如:现在有一些人,他也想要证得禅那,他也想要获得定力。或者他也想要在我们佛陀的教法当中,能够断除烦恼,然而他修的方法却是错误的。例如:用眼睛看呼吸,有些禅修者就是,或者他们认为要开天眼,在这边开天眼,就专注额头、专注印堂这个地方,专注来专注去,之后变成怎么样?变成又紧又硬又绷。一坐下来,头就紧。虽然他的动机也是好的,他也付出了努力,但是他的方法错误,所以他只能够离目标越来越远。

  

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大家都听过南辕北辙的故事,是不是?南辕北辙的故事就很好地说明这一个问题。南辕北辙的故事讲到,在春秋战国的时候,有个魏国人想要到楚国去。楚国应该往南方走的,是不是?楚国就是现在在湖北那一带。他带了很多钱,他也雇了好车,一辆好车,他也有技术很精湛的车夫,于是驾上骏马就上路了。但是,他想去楚国却往相反的方向,往北方走。走到一半,他就遇到一个朋友,问他说:“你要去哪里?”他说:“我要去楚国。”他说:“你去楚国怎么往北走呢?应该往南走才对。”他说:“不要紧,我的马跑的快。”“你的马跑的快,但是你的方向错了。” “哦,不用怕,我带的盘缠很多。”“你的马跑的快,你的盘缠很多,但是问题你的方向也错了。”他说:“也不要紧,我的车夫驾的车,他的技术很精湛。”这个人能不能够到达楚国呢?你说:“能,他绕了地球一圈。”

  

所以,我们修行除了要有正确的目标,还要有正确的方法。正确的方法之后,我们付出足够的努力,这样才叫做正精进,才叫做sammàvàyàma。要不然的话,我们很可能会离目标越来越远,为什么呢?因为这个叫做背道而驰,就是这么样。例如:当我们很想要修行,但是我们都是修些世间法,或者我们把一些世间的成就当成出世间的目标,这样的话我们仍然不能达成目标。所以付出精进一定要有正确的方向,而且还要有正确的方法,要不然的话,所做的只是徒劳而无益。甚至我们只是在枉费时间、枉费精力而已。精进,我们还会讲到很多,讲到如何才是正确的精进?精进的态度是怎么样?应该如何使用精进?跟如何来激发精进呢?这些我们在明天晚上一起再继续学习。

  

《阿毗达摩 第十六讲 六个杂心所中的寻、伺、胜解》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