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oNormal> 如果一位禅修者拥有了禅那经验,他就很容易去分辨出寻和伺它们之间的区别。寻比伺更粗,因为它的动作更粗。如果到了第二禅,没有寻和没有伺,他会发现到他的心更加平静、更加寂静。因为寻和伺,寻就是持续地把心投入到所缘去,而伺就是除了投入所缘之后,它还保持、维持着它,这样的心的动作我们称为寻和伺。
如果我们用寻和伺来分别种种的业处,会更容易理解。例如:为什么修行不净不能证得第二禅,为什么?因为它涉及到很强的寻。而我们又再看有时候我们思维三十二身分,三十二身分最多只能够证得什么?证得初禅,为什么不能证得第二禅呢?因为它涉及很强的寻。一旦我们把寻去掉的话,那么心很难再继续投入。因为三十二身分,它必须时时刻刻把心定在身体上。所以在禅那当中,比较粗的、比较低等的禅那有寻、有伺,到了高等的禅那,它就不用寻和伺。
即使是到了慈心,在散播慈爱的时候,当我们把慈爱散播出去,我们现在用一般的语言来说,这个好象是我们的慈爱散播出去,其实这个是什么心所?就是寻心所。到了第二禅的时候,我们不用时时散播慈爱了,我们就把心维持在众生上、对象上,我们的定力都可以维持,那个是属于第二禅的心理。到了第三禅更是这样,他的心完全就是可以说是沉浸于一切众生的快乐当中。
所以寻在我们禅修当中、在修定当中,是低等的阶段,它其实是很重要的。如果我们在没有定力的时候,如果没有这个寻把心持续地投入到所缘,我们将不能够成就禅那。惟有我们时时投进,当心已经稳固了,之后我们可以让伺继续地维持。如果定力稍微弱一点,我们要继续再投入。等到我们已经培育出一定的定力之后,可以把寻和伺再去掉。而惟有把寻和伺这两个禅支去掉,我们的心才能够变得更加宁静更加殊胜。这是寻和伺这两种心所。下面我们再看另外一种心所,胜解。adhimokkha是巴利语,胜解是巴利语adhimokkha的直译。adhi就是殊胜的、卓越的,mokkha就是解放、放开。但是,在这里我们不能把胜解理解为,好象这个是很好的理解,这里的解mokkha不是理解的解而是放开的意思。如果从字面的意思来解释就是把心放开,让它进入、投入到所缘去。
胜解的特相是确定。使心摆脱、使心脱离摇摆的状态,做出就是这个的结论;它的作用是不犹豫;表现为决定或者决意。它好比石柱般不动摇的决定所缘。当我们认出一个对象的时候,肯定地知道就是这个,这就是胜解的作用。在我们平时所说到的决定、决意、下决心、发愿等等,都是这一种心所在起很大的作用。这种作用对我们无论是要获得世俗的成就或者获得修行的成就都很重要,我们都离不开胜解。
如果一般人想要获得世俗的成就,他必须得抱定一个目标,然后下决心,他为了达成目标要持续地去做。这个是对世俗成就来说的,他要下决心去达成一个目标,这个很重要。
对修行来说也是,我们修行也离不开胜解。例如,当我们想要培育专注力的时候,如果心老是飘来飘去,心老是很多妄想、妄想纷飞,这个时候我们就应该决心、决意让心平静下来。
例如:当妄想杂念很多的时候,我们应该下定决意:用数息,让我从一数到八心不飘走。当你一下了这个决意之后,就等于说你已经下了决定,你的心就毫不犹豫地去执行,心很坚固、不动摇地去注意,入出一、入出二、入出三、入出四一直到入出八。之后再重新算起,再重新决意。
对于在证得了禅那之后,也很需要决意。我们说到的禅那的五自在,五自在就需要决意。决意有点象命令一样,我们给我们的心下达一个命令,命令了就要去做。例如:在练习五自在的时候,你可以对自己下一个决意:“让我专注在禅相三个小时。”或者你可以跟自己下个决心说:“让我证得初禅三个小时。”一旦你的心下了这个决意之后,你就不用去再想它了,完全把你的这个决意也放下,(你的心就完全地)这个时候就放开心,把心打开,完全地投入到禅相里面去。然后,等到你突然生起了这样一个念头:现在应该是我要出定的时候。那个时候自然而然你会生起这样的念头,之后你再查禅支,然后你再睁开眼睛,它的时间必须得是犹如你决意的那样,这个才叫自在。就是你跟自己的心决意说:“我要入初禅三个小时。”那等你出定的时候正好是三个小时,这个叫自在。我们练习禅那的自在,决意也起很重要的作用。
在修行的时候,我们经常离不开决意。例如:我们想要证悟涅槃,证悟涅槃也离不开决意。我们的菩萨之所以能够成为佛陀,他离不开决意,在菩萨修行的十种巴拉密当中,就有一种称为决意巴拉密,adhi h
例如:我们的菩萨,他经过了六年的苦行之后,在Uruvelà的苦行林苦行了六年。在那里,他一天只吃一粒米、一粒粟子,或者他尝试屏住呼吸,修习止息法,甚至他断食绝食,用各种各样的苦行方法折磨自己,结果他发现所有这些苦行都是徒劳无益,只是自我摧残而已。然后他就接受了牧女Sujàtà(善生)所供养的乳粥。之后就走到了gaya,就是现在nera¤jarà(尼连禅)河边的一棵树下,当时这个树叫做assattha(无花果)树。后来这个树,因为我们的菩萨在这个树下成就了正自觉者,证得了正觉,所以我们称为菩提树,菩提就是觉悟的意思。
当时我们的菩萨坐在assattha树下的时候,他的心里面说的什么样的话呢,知道吗?那个时候他说:“且让我剩下皮、让我剩下腱、让我剩下骨头,且让我的血肉干枯,除非能够证悟一切知智,否则我绝不从此座起来!”他这样下了决心之后,然后他就开始专注呼吸。为什么他会专注呼吸呢?我们的菩萨也是透过专注入出息念而证得禅那,然后再转修观的。
因为他经过了六年的苦行,他的身心已经很憔悴、疲劳了。然后他就想起在很年轻的时候,有一次跟着他的父王去田里面参加一次农耕节。那个时候,我们的菩萨就坐在jambu(阎浮、瞻部)树下专注呼吸,结果证得了初禅。那个时候,就是在我们的菩萨已经经过了六年苦行之后,他就想:“我在小的时候那一次的禅那体验,它应该就是觉悟之道啊,我为什么要害怕这种快乐呢?”因为他们行苦行,认为一切的快乐都必须得要摒弃,一切的快乐都会产生染著。但这个时候,他回想起他很小时候的禅那体验,其实也是很快乐的,我为什么要害怕这种快乐呢?因为这种快乐并没有夹杂着欲染,没有夹杂着不善法。于是他就专注呼吸,依次证得了初禅、第二禅、第三禅、第四禅。
《阿毗达摩 第十六讲 六个杂心所中的寻、伺、胜解》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