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oNormal> 如果一位禅修者擁有了禅那經驗,他就很容易去分辨出尋和伺它們之間的區別。尋比伺更粗,因爲它的動作更粗。如果到了第二禅,沒有尋和沒有伺,他會發現到他的心更加平靜、更加寂靜。因爲尋和伺,尋就是持續地把心投入到所緣去,而伺就是除了投入所緣之後,它還保持、維持著它,這樣的心的動作我們稱爲尋和伺。
如果我們用尋和伺來分別種種的業處,會更容易理解。例如:爲什麼修行不淨不能證得第二禅,爲什麼?因爲它涉及到很強的尋。而我們又再看有時候我們思維叁十二身分,叁十二身分最多只能夠證得什麼?證得初禅,爲什麼不能證得第二禅呢?因爲它涉及很強的尋。一旦我們把尋去掉的話,那麼心很難再繼續投入。因爲叁十二身分,它必須時時刻刻把心定在身體上。所以在禅那當中,比較粗的、比較低等的禅那有尋、有伺,到了高等的禅那,它就不用尋和伺。
即使是到了慈心,在散播慈愛的時候,當我們把慈愛散播出去,我們現在用一般的語言來說,這個好象是我們的慈愛散播出去,其實這個是什麼心所?就是尋心所。到了第二禅的時候,我們不用時時散播慈愛了,我們就把心維持在衆生上、對象上,我們的定力都可以維持,那個是屬于第二禅的心理。到了第叁禅更是這樣,他的心完全就是可以說是沈浸于一切衆生的快樂當中。
所以尋在我們禅修當中、在修定當中,是低等的階段,它其實是很重要的。如果我們在沒有定力的時候,如果沒有這個尋把心持續地投入到所緣,我們將不能夠成就禅那。惟有我們時時投進,當心已經穩固了,之後我們可以讓伺繼續地維持。如果定力稍微弱一點,我們要繼續再投入。等到我們已經培育出一定的定力之後,可以把尋和伺再去掉。而惟有把尋和伺這兩個禅支去掉,我們的心才能夠變得更加甯靜更加殊勝。這是尋和伺這兩種心所。下面我們再看另外一種心所,勝解。adhimokkha是巴利語,勝解是巴利語adhimokkha的直譯。adhi就是殊勝的、卓越的,mokkha就是解放、放開。但是,在這裏我們不能把勝解理解爲,好象這個是很好的理解,這裏的解mokkha不是理解的解而是放開的意思。如果從字面的意思來解釋就是把心放開,讓它進入、投入到所緣去。
勝解的特相是確定。使心擺脫、使心脫離搖擺的狀態,做出就是這個的結論;它的作用是不猶豫;表現爲決定或者決意。它好比石柱般不動搖的決定所緣。當我們認出一個對象的時候,肯定地知道就是這個,這就是勝解的作用。在我們平時所說到的決定、決意、下決心、發願等等,都是這一種心所在起很大的作用。這種作用對我們無論是要獲得世俗的成就或者獲得修行的成就都很重要,我們都離不開勝解。
如果一般人想要獲得世俗的成就,他必須得抱定一個目標,然後下決心,他爲了達成目標要持續地去做。這個是對世俗成就來說的,他要下決心去達成一個目標,這個很重要。
對修行來說也是,我們修行也離不開勝解。例如,當我們想要培育專注力的時候,如果心老是飄來飄去,心老是很多妄想、妄想紛飛,這個時候我們就應該決心、決意讓心平靜下來。
例如:當妄想雜念很多的時候,我們應該下定決意:用數息,讓我從一數到八心不飄走。當你一下了這個決意之後,就等于說你已經下了決定,你的心就毫不猶豫地去執行,心很堅固、不動搖地去注意,入出一、入出二、入出叁、入出四一直到入出八。之後再重新算起,再重新決意。
對于在證得了禅那之後,也很需要決意。我們說到的禅那的五自在,五自在就需要決意。決意有點象命令一樣,我們給我們的心下達一個命令,命令了就要去做。例如:在練習五自在的時候,你可以對自己下一個決意:“讓我專注在禅相叁個小時。”或者你可以跟自己下個決心說:“讓我證得初禅叁個小時。”一旦你的心下了這個決意之後,你就不用去再想它了,完全把你的這個決意也放下,(你的心就完全地)這個時候就放開心,把心打開,完全地投入到禅相裏面去。然後,等到你突然生起了這樣一個念頭:現在應該是我要出定的時候。那個時候自然而然你會生起這樣的念頭,之後你再查禅支,然後你再睜開眼睛,它的時間必須得是猶如你決意的那樣,這個才叫自在。就是你跟自己的心決意說:“我要入初禅叁個小時。”那等你出定的時候正好是叁個小時,這個叫自在。我們練習禅那的自在,決意也起很重要的作用。
在修行的時候,我們經常離不開決意。例如:我們想要證悟涅槃,證悟涅槃也離不開決意。我們的菩薩之所以能夠成爲佛陀,他離不開決意,在菩薩修行的十種巴拉密當中,就有一種稱爲決意巴拉密,adhi h
例如:我們的菩薩,他經過了六年的苦行之後,在Uruvelà的苦行林苦行了六年。在那裏,他一天只吃一粒米、一粒粟子,或者他嘗試屏住呼吸,修習止息法,甚至他斷食絕食,用各種各樣的苦行方法折磨自己,結果他發現所有這些苦行都是徒勞無益,只是自我摧殘而已。然後他就接受了牧女Sujàtà(善生)所供養的乳粥。之後就走到了gaya,就是現在nera¤jarà(尼連禅)河邊的一棵樹下,當時這個樹叫做assattha(無花果)樹。後來這個樹,因爲我們的菩薩在這個樹下成就了正自覺者,證得了正覺,所以我們稱爲菩提樹,菩提就是覺悟的意思。
當時我們的菩薩坐在assattha樹下的時候,他的心裏面說的什麼樣的話呢,知道嗎?那個時候他說:“且讓我剩下皮、讓我剩下腱、讓我剩下骨頭,且讓我的血肉幹枯,除非能夠證悟一切知智,否則我絕不從此座起來!”他這樣下了決心之後,然後他就開始專注呼吸。爲什麼他會專注呼吸呢?我們的菩薩也是透過專注入出息念而證得禅那,然後再轉修觀的。
因爲他經過了六年的苦行,他的身心已經很憔悴、疲勞了。然後他就想起在很年輕的時候,有一次跟著他的父王去田裏面參加一次農耕節。那個時候,我們的菩薩就坐在jambu(閻浮、瞻部)樹下專注呼吸,結果證得了初禅。那個時候,就是在我們的菩薩已經經過了六年苦行之後,他就想:“我在小的時候那一次的禅那體驗,它應該就是覺悟之道啊,我爲什麼要害怕這種快樂呢?”因爲他們行苦行,認爲一切的快樂都必須得要摒棄,一切的快樂都會産生染著。但這個時候,他回想起他很小時候的禅那體驗,其實也是很快樂的,我爲什麼要害怕這種快樂呢?因爲這種快樂並沒有夾雜著欲染,沒有夾雜著不善法。于是他就專注呼吸,依次證得了初禅、第二禅、第叁禅、第四禅。
《阿毗達摩 第十六講 六個雜心所中的尋、伺、勝解》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