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阿毗达摩 第十六讲 六个杂心所中的寻、伺、胜解▪P2

  ..续本文上一页那么他的逻辑性就很强。由于他的逻辑性很强,于是他就容易想这个、想那个,思考这个、思考那个。这个时候,寻就在禅修当中变成了一种障碍。

  

在《中部》的经典里面,有一部经叫做《两种寻经》。在这部经典里面,就提到了有不好的寻,也有好的寻。其中不好的寻称为邪思维,而好的寻称为正思维。邪思维可以分为三种寻:即欲寻、嗔寻和害寻。

  

欲寻就是心投入到欲乐的目标,投入到愉悦的所缘上,去追忆着、去记挂着、去投入到、沉溺于快乐的能够生起欲贪的所缘。例如:快乐的、能够愉悦的,可爱的颜色、可爱的声音、可爱的香、可爱的味、可爱的触觉,这称为欲寻。也就是说,心乐着于、好乐于欲乐的目标。

  

第二种寻是嗔寻,嗔寻就是心投入在不喜欢的目标。有的人说:“为什么?不喜欢的目标,心不是排斥目标吗?为什么还会投入到不喜欢的目标呢?”说起来倒轻松,但是,我想是不是你们经常有这样的体验,你经常不想那些不喜欢的人,但是偏偏会想起来,是不是?你不想一些不好的缘,但是偏偏它就会浮现,为什么呢?如果你的心没有投入,你会这样想吗?所以这个就是嗔寻,就是思维着一些不愉悦、不愉快的事情。好象你思维、想着一些不好的过去,你的心老是走不出那些不愉悦、不快乐的往事,走不出这个圈。就证明你的心老是投入于可以生起嗔恚、不愉悦的目标,这称为嗔寻。

  

第三个是害寻。害寻就是有中伤的,你的内心充满了伤害,(vihiüsà)就是伤害的,有伤害的那种不好的想法、不好的念头。

  

对于正思维,佛陀在解释八圣道的正思维的时候,讲到了有这三种正思维:第一是出离寻,第二是无嗔寻,第三是无害寻。出离寻就是出离,也讲到了很多种出离。

  

首先,我们可以说出家是一种出离,为什么呢?因为出离世俗的生活,把心投入到出家的生活,出家、无家的生活这个是属于出离寻。

  

还有第二,当我们能够证得初禅的时候,证了初禅已经离了欲,这也是属于一种出离寻,因为你的心已经离了对诸欲的贪求,这个是属于出离寻。

  

还有呢?如果当我们证悟涅槃的时候,涅槃是出离一切诸行法,出离一切的世间法。这种出离,由于出离世间法、出离诸行,涅槃也是一种出离(nekkhamma)。

  

还有另外一种出离就是善法,由于善法能够出离一切的不善法,当我们思维善法的时候,也是一种出离心。例如:大家把心投入到业处,当你的心很稳固地投入业处的时候,不善法不会生起,这个时候也是属于一种出离,虽然这种出离是暂时性的出离。所以,出离寻就是把心投入到出离欲乐的目标,这种心、这种心所称为出离寻。

  

还有无嗔寻,无嗔寻就是我们可以通过忍、忍耐(khanti),忍辱来去除嗔,我们也可以通过修慈来去除嗔,而使心处于一种没有嗔恚的状态,这可以称为无嗔寻。

  

还有无害寻,就是我们的心远离对一切众生的伤害,远离有伤害的恶念。我们可以通过修悲的方法来去除害(vihiüsà),就是伤害的心、对众生中伤的心,这称为无害寻。

  

我们要多点培育正思维,应该让我们的心努力于多点去注意那些出离的目标,而少去注意欲乐的目标,少去追求欲乐;同时也让我们的心少排斥、少抗拒、少讨厌、少厌烦;也让我们的心不伤害,不对自、他有任何的伤害,也不要希望别人受苦。

  

我们不应该去培育邪思维,就是不好的寻。例如,如果把心投入到欲乐的目标,这个是欲寻;经常记挂着讨厌的人、不好的事,这个是嗔寻;如果心想着要报复,心想着要伤害,去中伤其他的人或者其他的众生,这是属于害寻。

  

在我们修行的过程中,寻是对我们整个修行的过程都有很大的帮助的。我们需要把心投入到修行当中,如果用一种更加通俗的话来说,我们要投入到修行里面,不要身在修行,心还没有完全投入。惟有把我们的身心都投入到修行当中,这样的话,才能更好的提升我们的定力。在专注呼吸的时候,如果我们能够把心投入到呼吸里面去,那心就不容易散乱,就不容易跑来跑去。

  

我们在专注的过程中,如果禅相出现,而且禅相只是出现在我们业处的地方,我们再把心投入到禅相当中去,这其实也是属于入禅的技巧之一。入禅其实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技巧,就是把心完全地投入到禅相当中去。一旦我们把心完全地投入到或者说融进禅相里面去,那个时候我们的定力将会提升的很快,甚至可以在很短的时间证得禅那。所以在初禅当中,寻是很明显的,它是称为五禅支的其中一种。

  

我们再看第二种杂心所,伺(vicàra)。伺的特点是继续审查所缘;作用是维持相应名法投入所缘,也就是保持心持续地处在投入到对象的状态;表现为把相应名法勾住所缘。当寻把心安放在所缘之后,伺则继续维持以使心能够停留在该处一段时间。

  

寻和伺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呢?

  

在《清净道论》讲到《说地遍品》的时候,在解释五禅支,就有解释寻和伺之间的差别。犹如一只鸟,即将要凌空飞翔的时候,它先会拍打翅膀。当它拍打翅膀的时候,这个比喻是寻,然后它在天空上翱翔,那个是伺。又例如,当一只蜜蜂看到一朵花朵,要采蜜的时候,它在花上面、它俯冲到花蕊这个是寻,然后它停留在花蕊这个是伺。又比如,当我们敲钟的时候,如果我们把椎往钟里一敲,那种敲的动作比喻成寻,之后声音会继续缭绕,这个是伺。对于寻和伺之间的区别就是这样。

  

如果我们在禅修过程中、在修行过程中,我们是专注在呼吸上来培育入出息念的话,当呼吸已经变成了光,这个时候我们称为禅相。当禅相稳固之后,我们应该把心投入到光中,投入到光中这个叫做寻。之后让心继续地维持在光中,这个就是伺的作用。如果拥有禅那经验的禅修者就很容易理解这一点。寻就是把心投入,之后心持续还有一种余波、余力稳固在禅相上,这个称为伺。

  

在经典里面,佛陀就讲到了有三种禅那:第一种就是有寻有伺的定;第二种就是无寻有伺的定;第三种就是无寻无伺的定。这是一种很特殊的分法。有寻有伺的定是指初禅,无寻有伺的定在论教法里面就是属于第二禅,无寻无伺的定在论教法里面属于第三禅、第四禅和第五禅,还有所有的无色界定,那个时候称为无寻无伺定。

  

《阿毗达摩 第十六讲 六个杂心所中的寻、伺、胜解》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