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那麼他的邏輯性就很強。由于他的邏輯性很強,于是他就容易想這個、想那個,思考這個、思考那個。這個時候,尋就在禅修當中變成了一種障礙。
在《中部》的經典裏面,有一部經叫做《兩種尋經》。在這部經典裏面,就提到了有不好的尋,也有好的尋。其中不好的尋稱爲邪思維,而好的尋稱爲正思維。邪思維可以分爲叁種尋:即欲尋、嗔尋和害尋。
欲尋就是心投入到欲樂的目標,投入到愉悅的所緣上,去追憶著、去記挂著、去投入到、沈溺于快樂的能夠生起欲貪的所緣。例如:快樂的、能夠愉悅的,可愛的顔色、可愛的聲音、可愛的香、可愛的味、可愛的觸覺,這稱爲欲尋。也就是說,心樂著于、好樂于欲樂的目標。
第二種尋是嗔尋,嗔尋就是心投入在不喜歡的目標。有的人說:“爲什麼?不喜歡的目標,心不是排斥目標嗎?爲什麼還會投入到不喜歡的目標呢?”說起來倒輕松,但是,我想是不是你們經常有這樣的體驗,你經常不想那些不喜歡的人,但是偏偏會想起來,是不是?你不想一些不好的緣,但是偏偏它就會浮現,爲什麼呢?如果你的心沒有投入,你會這樣想嗎?所以這個就是嗔尋,就是思維著一些不愉悅、不愉快的事情。好象你思維、想著一些不好的過去,你的心老是走不出那些不愉悅、不快樂的往事,走不出這個圈。就證明你的心老是投入于可以生起嗔恚、不愉悅的目標,這稱爲嗔尋。
第叁個是害尋。害尋就是有中傷的,你的內心充滿了傷害,(vihiüsà)就是傷害的,有傷害的那種不好的想法、不好的念頭。
對于正思維,佛陀在解釋八聖道的正思維的時候,講到了有這叁種正思維:第一是出離尋,第二是無嗔尋,第叁是無害尋。出離尋就是出離,也講到了很多種出離。
首先,我們可以說出家是一種出離,爲什麼呢?因爲出離世俗的生活,把心投入到出家的生活,出家、無家的生活這個是屬于出離尋。
還有第二,當我們能夠證得初禅的時候,證了初禅已經離了欲,這也是屬于一種出離尋,因爲你的心已經離了對諸欲的貪求,這個是屬于出離尋。
還有呢?如果當我們證悟涅槃的時候,涅槃是出離一切諸行法,出離一切的世間法。這種出離,由于出離世間法、出離諸行,涅槃也是一種出離(nekkhamma)。
還有另外一種出離就是善法,由于善法能夠出離一切的不善法,當我們思維善法的時候,也是一種出離心。例如:大家把心投入到業處,當你的心很穩固地投入業處的時候,不善法不會生起,這個時候也是屬于一種出離,雖然這種出離是暫時性的出離。所以,出離尋就是把心投入到出離欲樂的目標,這種心、這種心所稱爲出離尋。
還有無嗔尋,無嗔尋就是我們可以通過忍、忍耐(khanti),忍辱來去除嗔,我們也可以通過修慈來去除嗔,而使心處于一種沒有嗔恚的狀態,這可以稱爲無嗔尋。
還有無害尋,就是我們的心遠離對一切衆生的傷害,遠離有傷害的惡念。我們可以通過修悲的方法來去除害(vihiüsà),就是傷害的心、對衆生中傷的心,這稱爲無害尋。
我們要多點培育正思維,應該讓我們的心努力于多點去注意那些出離的目標,而少去注意欲樂的目標,少去追求欲樂;同時也讓我們的心少排斥、少抗拒、少討厭、少厭煩;也讓我們的心不傷害,不對自、他有任何的傷害,也不要希望別人受苦。
我們不應該去培育邪思維,就是不好的尋。例如,如果把心投入到欲樂的目標,這個是欲尋;經常記挂著討厭的人、不好的事,這個是嗔尋;如果心想著要報複,心想著要傷害,去中傷其他的人或者其他的衆生,這是屬于害尋。
在我們修行的過程中,尋是對我們整個修行的過程都有很大的幫助的。我們需要把心投入到修行當中,如果用一種更加通俗的話來說,我們要投入到修行裏面,不要身在修行,心還沒有完全投入。惟有把我們的身心都投入到修行當中,這樣的話,才能更好的提升我們的定力。在專注呼吸的時候,如果我們能夠把心投入到呼吸裏面去,那心就不容易散亂,就不容易跑來跑去。
我們在專注的過程中,如果禅相出現,而且禅相只是出現在我們業處的地方,我們再把心投入到禅相當中去,這其實也是屬于入禅的技巧之一。入禅其實其中有一個很重要的技巧,就是把心完全地投入到禅相當中去。一旦我們把心完全地投入到或者說融進禅相裏面去,那個時候我們的定力將會提升的很快,甚至可以在很短的時間證得禅那。所以在初禅當中,尋是很明顯的,它是稱爲五禅支的其中一種。
我們再看第二種雜心所,伺(vicàra)。伺的特點是繼續審查所緣;作用是維持相應名法投入所緣,也就是保持心持續地處在投入到對象的狀態;表現爲把相應名法勾住所緣。當尋把心安放在所緣之後,伺則繼續維持以使心能夠停留在該處一段時間。
尋和伺之間是什麼樣的關系呢?
在《清淨道論》講到《說地遍品》的時候,在解釋五禅支,就有解釋尋和伺之間的差別。猶如一只鳥,即將要淩空飛翔的時候,它先會拍打翅膀。當它拍打翅膀的時候,這個比喻是尋,然後它在天空上翺翔,那個是伺。又例如,當一只蜜蜂看到一朵花朵,要采蜜的時候,它在花上面、它俯沖到花蕊這個是尋,然後它停留在花蕊這個是伺。又比如,當我們敲鍾的時候,如果我們把椎往鍾裏一敲,那種敲的動作比喻成尋,之後聲音會繼續缭繞,這個是伺。對于尋和伺之間的區別就是這樣。
如果我們在禅修過程中、在修行過程中,我們是專注在呼吸上來培育入出息念的話,當呼吸已經變成了光,這個時候我們稱爲禅相。當禅相穩固之後,我們應該把心投入到光中,投入到光中這個叫做尋。之後讓心繼續地維持在光中,這個就是伺的作用。如果擁有禅那經驗的禅修者就很容易理解這一點。尋就是把心投入,之後心持續還有一種余波、余力穩固在禅相上,這個稱爲伺。
在經典裏面,佛陀就講到了有叁種禅那:第一種就是有尋有伺的定;第二種就是無尋有伺的定;第叁種就是無尋無伺的定。這是一種很特殊的分法。有尋有伺的定是指初禅,無尋有伺的定在論教法裏面就是屬于第二禅,無尋無伺的定在論教法裏面屬于第叁禅、第四禅和第五禅,還有所有的無色界定,那個時候稱爲無尋無伺定。
《阿毗達摩 第十六講 六個雜心所中的尋、伺、勝解》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