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个杂心所中的寻、伺、胜解:我们已经学完了六种遍一切心的心所,即触、受、想、思、一境性、命根、作意。只要我们尝试去思维一下这些心所,其实也包括心在内,即一切的名法,无非都是面对所缘,也就是说,能够认知、识知目标。在我们学习“阿毗达摩”的过程中,有时候不应该被一些看上去好象很复杂的名相所吓倒,我们应该抓到它们的规律。心可以分为八十九种,心所分为五十二种。我们先讲这些心所,其实,无论是心所再多、再复杂也好,我们把它理解成只是对目标所作出的心理反应。如果再简化、再简单来说,只是一种关系而已,什么关系?即我们说到的心面对着目标这种关系。
例如:触这种心所,只有我们把触和目标联系起来,触就是心接触目标;受就是心体验目标那种感受;想就是心对目标、对所缘做标记,或者重新体验的时候记得这个目标;而思就是对目标采取行动;一境性就是心对目标保持专一的状态;命根就是心在认知目标的时候的生命力;而作意就是把心导向于目标。这个其实都是一种关系,所有的心所再复杂其实都是一种关系,即我们所说到的名法和所缘的关系。我们现在接着再来讲六个杂心所。六个杂心所其实也是这样。
先看看杂心所,杂心所有寻 (vitakka)、伺 (vicàra)、胜解 (adhimokkha)、精进(v riya) ti)
学习“阿毗达摩”可以通过这种关系来掌握好窍门,然后我们再实际体验一下。这五十二个心所,几乎我们每个人都有的。而且是每个人每天、几乎每时每刻,都会产生的这些心理作用。由于这些心理作用太微细,我们平时觉察不到而已。现在我们可以通过学习“阿毗达摩”,然后再应对自己的心,是不是有这些心理作用?其实这些心理作用无时无刻都以不同的形式、不同的组合在我们的心中生起,而达到认知目标的作用。
现在我们再讲杂心所,杂心所的巴利语叫做paki aka cetasika
举一个例子,比如说:当我们的感受处于平平的时候,舍受的时候,这杂心所里面的哪一个心所不会生起呀?喜心所,喜心所就不会生起。又比如说,当一个人怀疑的时候,胜解的心所不会生起。
我们下面就来学习这六个杂心所。第一个杂心所是寻(vitakka)。寻的特相是把心投入所缘。作用是全面的撞击所缘。表现为把心导向所缘,或者说把心安放在对象上。寻心所是使心开始投入所缘或者说把心安放于所缘。寻心所的巴利语就叫vitakka。这种心所在平时,表现为除了投入所缘的话,在很多时候这种寻心所是起到很主要的作用。例如说,我们平时所说到的思虑、思维、包括逻辑等等,我们要用心去想的,那些其实很主要是这种心所在起作用。
在巴利里面,有时候讲到一些推理,很用心的去想某一样东西,其实它都含有vitakka这个词。在八圣道里面的寻心所又叫做sa kappa kappa kappa kappa
不过这种心所,在我们禅修的时候,它最主要表现为妄想。这个时候,有时候你会问:“那这样的妄想不是叫做掉举吗?为什么又叫做寻呢?”其实严格来说,我们可以说,如果一个人很有逻辑或者很系统地去思维一样东西,心里面好像很有条理地去想一些事情,去追寻、去思考这个去想那个,这个是寻心所。而掉举心所,只是坐在那里胡思乱想,漫无目的的心到处飘荡,心处于一种散乱的状态,这个叫掉举。
掉举往往表现为心没有条理性、妄想纷飞、漂浮不定。而寻(vitakka)是表示心很有条理地去想这个、想那个,思考这个、思考那个。例如说:我们讲到的做数学题的时候,这种寻心所起到很大的作用。在哲学或者归纳、综合、推理等等,其实寻心所在这里起很大的作用。虽然我们说到的所谓的推理、归纳、研究、逻辑、思考等等,它并不只是一种心所,但是,寻心所在起着很主要的作用。
寻心所对于我们禅修来说也是很重要的。寻心所本身并没有善和恶,并没有善和不善、好和坏。如果我们把它用在好的地方,那个就是好的;用在不好的地方,它就是不好的。对于修行、对于我们禅修来说,如果我们在培育定力的时候,寻心所是很重要的。因为有了寻心所,它可以使我们把心投入到所缘,投入到我们专注的目标。
例如:大家修习的是入出息念,把心投入到呼吸,就是这种寻的作用。正是因为寻心所不断地带动心投入到呼吸,久而久之,就可以证得禅那。在证得禅那的时候,禅那——所谓的初禅,就有五个禅支,为什么称为禅支?也就是禅那的成分,叫做jhàna ga
寻心所在我们平时生活当中所起到的作用也很重要。它可以让心固定在一个目标上,但是,也可以拉我们的兴趣。所以,如果一个人的理性过强,… 《阿毗达摩 第十六讲 六个杂心所中的寻、伺、胜解》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