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阿毗達摩 第十六講 六個雜心所中的尋、伺、勝解

  

六個雜心所中的尋、伺、勝解:我們已經學完了六種遍一切心的心所,即觸、受、想、思、一境性、命根、作意。只要我們嘗試去思維一下這些心所,其實也包括心在內,即一切的名法,無非都是面對所緣,也就是說,能夠認知、識知目標。在我們學習“阿毗達摩”的過程中,有時候不應該被一些看上去好象很複雜的名相所嚇倒,我們應該抓到它們的規律。心可以分爲八十九種,心所分爲五十二種。我們先講這些心所,其實,無論是心所再多、再複雜也好,我們把它理解成只是對目標所作出的心理反應。如果再簡化、再簡單來說,只是一種關系而已,什麼關系?即我們說到的心面對著目標這種關系。

  

例如:觸這種心所,只有我們把觸和目標聯系起來,觸就是心接觸目標;受就是心體驗目標那種感受;想就是心對目標、對所緣做標記,或者重新體驗的時候記得這個目標;而思就是對目標采取行動;一境性就是心對目標保持專一的狀態;命根就是心在認知目標的時候的生命力;而作意就是把心導向于目標。這個其實都是一種關系,所有的心所再複雜其實都是一種關系,即我們所說到的名法和所緣的關系。我們現在接著再來講六個雜心所。六個雜心所其實也是這樣。

  

先看看雜心所,雜心所有尋 (vitakka)、伺 (vicàra)、勝解 (adhimokkha)、精進(v

  riya)、喜(p

  ti)、欲(chanda)。我們用剛才所說的那一種關系來看一看,尋就是心投入到目標;伺就是心持續地思維、省察目標;勝解就是讓心放開、投入到目標裏面去;而精進就是心爲了認知目標所付出的努力;而喜就是心喜歡目標;欲就是心喜歡獲得目標。還是一種關系,是不是?如果我們運用這種關系,只要有心必定會有對象,而所謂的對象必定是爲心所認知的,爲心識、爲名法所認知的。我們處理好這種關系之後,就不要給一些很零碎、很瑣碎的名相所嚇倒。

  

學習“阿毗達摩”可以通過這種關系來掌握好竅門,然後我們再實際體驗一下。這五十二個心所,幾乎我們每個人都有的。而且是每個人每天、幾乎每時每刻,都會産生的這些心理作用。由于這些心理作用太微細,我們平時覺察不到而已。現在我們可以通過學習“阿毗達摩”,然後再應對自己的心,是不是有這些心理作用?其實這些心理作用無時無刻都以不同的形式、不同的組合在我們的心中生起,而達到認知目標的作用。

  

現在我們再講雜心所,雜心所的巴利語叫做paki

  aka cetasika。在這裏講到的雜,不是雜亂無章的雜,而是說,這些心的生起不一定是一生起一起生起,有的生起。在某一種情況下是這個生起,某個情況下那個生起。而且生起的時候,它們可能是這個和這個生起,這個和那個生起,但是,可能某一個不會生起或某幾個不會生起。至于哪些會生起,哪些不會生起呢,具體就依心的運作,心的不同,對目標采取的不同工作而生起。也就是說,它必定伴隨著心,哪一類的心生起的是哪一些的心所,哪一類的心又有哪一些心所不會生起。

  

舉一個例子,比如說:當我們的感受處于平平的時候,舍受的時候,這雜心所裏面的哪一個心所不會生起呀?喜心所,喜心所就不會生起。又比如說,當一個人懷疑的時候,勝解的心所不會生起。

  

我們下面就來學習這六個雜心所。第一個雜心所是尋(vitakka)。尋的特相是把心投入所緣。作用是全面的撞擊所緣。表現爲把心導向所緣,或者說把心安放在對象上。尋心所是使心開始投入所緣或者說把心安放于所緣。尋心所的巴利語就叫vitakka。這種心所在平時,表現爲除了投入所緣的話,在很多時候這種尋心所是起到很主要的作用。例如說,我們平時所說到的思慮、思維、包括邏輯等等,我們要用心去想的,那些其實很主要是這種心所在起作用。

  

在巴利裏面,有時候講到一些推理,很用心的去想某一樣東西,其實它都含有vitakka這個詞。在八聖道裏面的尋心所又叫做sa

  kappasa

  kappa也翻譯爲思維。在八聖道裏面,有八支聖道,其中第二支聖道叫做sammàsa

  kappasammàsa

  kappa就是正思維。這裏講到的思維就是這種尋心所,它就相當于我們所說的思考、思慮等等。

  

不過這種心所,在我們禅修的時候,它最主要表現爲妄想。這個時候,有時候你會問:“那這樣的妄想不是叫做掉舉嗎?爲什麼又叫做尋呢?”其實嚴格來說,我們可以說,如果一個人很有邏輯或者很系統地去思維一樣東西,心裏面好像很有條理地去想一些事情,去追尋、去思考這個去想那個,這個是尋心所。而掉舉心所,只是坐在那裏胡思亂想,漫無目的的心到處飄蕩,心處于一種散亂的狀態,這個叫掉舉。

  

掉舉往往表現爲心沒有條理性、妄想紛飛、漂浮不定。而尋(vitakka)是表示心很有條理地去想這個、想那個,思考這個、思考那個。例如說:我們講到的做數學題的時候,這種尋心所起到很大的作用。在哲學或者歸納、綜合、推理等等,其實尋心所在這裏起很大的作用。雖然我們說到的所謂的推理、歸納、研究、邏輯、思考等等,它並不只是一種心所,但是,尋心所在起著很主要的作用。

  

尋心所對于我們禅修來說也是很重要的。尋心所本身並沒有善和惡,並沒有善和不善、好和壞。如果我們把它用在好的地方,那個就是好的;用在不好的地方,它就是不好的。對于修行、對于我們禅修來說,如果我們在培育定力的時候,尋心所是很重要的。因爲有了尋心所,它可以使我們把心投入到所緣,投入到我們專注的目標。

  

例如:大家修習的是入出息念,把心投入到呼吸,就是這種尋的作用。正是因爲尋心所不斷地帶動心投入到呼吸,久而久之,就可以證得禅那。在證得禅那的時候,禅那——所謂的初禅,就有五個禅支,爲什麼稱爲禅支?也就是禅那的成分,叫做jhàna

  ga。或者換而言之,由于這五個心所,所有的五個禅支的整體就稱爲初禅。其中,第一個禅支稱爲什麼?稱爲尋。尋就是把心投入到對象裏面去。所以,我們不應該把尋理解爲尋找。有很多人,他們在禅修的時候,有些人報告說:“我已經可以專注多久。”然後業處導師就會叫他:“那你嘗試去查尋禅支,去查尋。”然後就問他說:“那尋是什麼?”他說:“尋就是心到處去找這個、找那個,這個叫尋?”不能望文生義!這裏的尋(vitakka)的意思,如果更准確地用現代的語言來表達,就是投入到所緣、投入到對象。

  

尋心所在我們平時生活當中所起到的作用也很重要。它可以讓心固定在一個目標上,但是,也可以拉我們的興趣。所以,如果一個人的理性過強,…

《阿毗達摩 第十六講 六個雜心所中的尋、伺、勝解》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