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三集 第二品

  三集 第二品

   六○ 1 (三、二、一)

   我闻应供已说,世尊说此:「诸比丘!2此等为三福业。三之为何?为布施福

   业,戒福业,修习福业。诸比丘!此等实为三福业。」世尊说此义,此处如是说:

   52 「未来乐根将学福 又施与静修慈心

   三之乐因修斯法 无瞋乐世智者生」

   我闻世尊说此义。

   六一(三、二、二)

   我闻应供已说,世尊说此:「诸比丘!此等为三眼。三之为何?为肉眼、天眼、

   慧眼。诸比丘!此等实为三眼。」世尊说此义,此处如是说:

   「肉眼天眼与慧眼 此等三眼为佛说

   肉眼之生天眼道 无上慧眼以智生

   得此慧眼比丘众 此世将脱一切苦」

   我闻世尊说此义。

   53 六二3 (三、二、三)

   我闻应供已说,世尊说此:「诸比丘!此等为三根。三之为何?为未知根、已知

   根、具知根。诸比丘!此等实为三根。」世尊说此义,此处如是说:

   「勤学有学者 彼行直道者

   灭尽烦恼智 由彼有知〔根〕

   斯知解脱者 有世之灭尽

   解脱成不动 我有无上智

   贤者具此根 喜静道〔涅槃〕

   服魔与其象 成得最后身」

   我闻世尊说此义。

   六三(三、二、四)

   我闻应供已说,世尊说此:「诸比丘!此等为三时。三之为何?为过去时、未来

   时、现在时。诸比丘!此等实为三时。」世尊说此义,此处如是说:

   54 「想名4之众生 而立名之上

   不识圣名者 为死所绊缠

   是故识名者 不思为说者

   识者心解脱 触无上静道

   贤者实畏名 悦静道〔涅槃〕

   住法慎从戒 识者5不入数」

   我闻世尊说此义。

   六四6 (三、二、五)

   我闻应供已说,世尊说此:「诸比丘!此等为三恶行。三之为何?为身恶行、语

   恶行、意恶行。诸比丘!此等实为三恶行。」世尊说此义,此处如是说:

   「身为恶行或语恶 为意恶行言他恶

   55 不为善业多不善 愚者身坏生奈落」

   我闻世尊说此义。

   六五7 (三、二、六)

   我闻应供已说,世尊说此:「诸比丘!此等为三妙行。三之为何?为身妙行、语

   妙行、意妙行。诸比丘!此等实为三妙行。」世尊说此义,此处如是说:

   「舍身恶行语恶行 舍意恶舍语他恶

   不为不善多为善 贤者身坏生天界」

   我闻世尊说此义。

   六六(三、二、七)

   我闻应供已说,世尊说此:「诸比丘!此等为三清静。三之为何?为身清静、语

   清静、意清静。诸比丘!此等实为三清净。」世尊说此义,此处如是说:

   56 「身语意净三无漏 离一切者持白净」

   我闻世尊说此义。

   六七(三、二、八)

   我闻应供已说,世尊说此:「诸比丘!8此等为三寂默。三之为何?为身寂默、

   语寂默、意寂默。诸比丘众!此等实为三寂默。」世尊说此义,此处如是说:

   「身语意静三无漏 谓无罪者持寂默」

   我闻世尊说此义。

   六八(三、二、九)

   我闻应供已说,世尊说此:「诸比丘!不断贪欲,不断瞋恚,不断愚痴者,诸比

   丘!此为魔所缚,〔陷于〕不解脱之魔网者,云为恶之傀儡。诸比丘!断贪欲,断瞋

   恚,断愚痴者,诸比丘!此不为魔所缚,不〔陷于〕魔网之解脱者,谓非恶之傀儡。」

   世尊说此义,此处如是说:

   57 「贪瞋无明之已去 修为如来梵天者

   断一切者超怒怖 不陷魔网为所缚」

   我闻世尊说此义。

   六九(三、二、一○)

   我闻应供已说,世尊说此:「诸比丘!不断贪欲,不断瞋恚,不断愚痴之比丘、

   比丘尼,诸比丘!此有波浪,有涡卷9,有种种之罗剎,言非渡海者。诸比丘!断

   贪欲、断瞋恚、断愚痴之比丘、比丘尼,诸比丘!此无波浪,无涡卷,无种种罗剎

   而渡海,渡于彼岸,立于陆地,言为婆罗门。」世尊说此义,此处如是说:

   「贪瞋无明已离者 种种罗剎有怖浪

   58 今已渡过难渡海 脱世断死止烦恼

   已离苦者无后有 彼已逝者不还生

   在世清静修行者 我云死亡增困惑」

   我闻世尊说此义。

   第二品

   偈颂曰:

   福(六○)眼(六一)及根(六二)时(六三),行二(六四、六五)为清净(六

   六),寂默(六七)贪欲二(六八、六九)最上第二品。

   注 1 本事经一三四(大正藏、一七卷六九六页)参照。

   2 有关三福业事详细于增一阿含卷第十二、三宝品(同二卷六○二页)。

   3 本事经一三○(同六九五页)参照。

   4 S.N.vol,I,P11(汉译南传藏、一三卷一五页),杂阿含卷第三八(大正藏、二卷二八二页)

   参照。

   「想『名』」(akkheyyasannino)能告,能语,慧之动为「名」(已被宣之事)言于论事。

   作为「义」则为色等之五蕴……于五取蕴则为想众生、人等者之义(注释二七六页)。见

   Kathavatthu vol.I.P.140-1;S.N.vol.III,P.71。

   5 识者(vedagu) 应能了解四谛之行于彼岸故为 vedagu(注释二七八页)。

   6 本事经六九(大正藏、一七卷六七四页)参照。本事经六九、七○相当于巴利文六四、六

   五两经之合揉者,增一阿含卷第一二、三宝品八(同二卷六○四页)两经成为一经。A.N.

   vol.I,P.49(汉译南传藏、一九卷六四~六五页)参照。

   7 本事经七○(同上)A.N.vol.I,P.49(同上)参照。

   8 A.N.vol.I,P.273(南传藏、一七卷四五○页)参照。

   9 波浪、烦恼、涡卷为五欲乐,海意味轮回海(注释二八三页)。

  

✿ 继续阅读 ▪ 三集 第三品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