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八句并非修持皈依的本体,而是皈依的因,亦即正修皈依之基础。衲打一个比方,如果我们犯了罪,自知必会被判死刑,便会声泪俱下地向法官求情。同样地,我们因见六道之苦,尤其是三恶道苦,生出惧畏,又因信弥陀、上师等三宝能救助我,以此些作为因,才会生出真切的依止心。如果缺乏了皈依的因,我们正修皈依时,只会流于口头念诵之形式,根本不可能真正生出依止的心。
皈命依止诸上师 皈命依止圆满佛
皈命依止圣正法 皈命依止诸僧伽
仪轨中所至此部分,乃为正修皈依环节。
皈依之对象为佛宝、法宝及僧宝。佛是开示正法道路者;正法是主要的皈依对象;僧曾是在正法道路上与我们同行的友人或先驱。
佛宝不单单包括释迦牟尼,还有如弥陀、药师及弥勒等无量诸佛。若以人间世界来说,我们所接触到之佛法则源自二千五百多年前,释迦牟尼在印度等地所弘传的教法,所以他是此世界现今佛教之本师,亦即最初佛宝。在他以前的迦叶佛,是多劫以前在人间弘法的。在迦叶佛与释迦牟尼佛示现的两个时段之间,地球上并无佛法流布。
佛陀在证悟后,第一次说法是在印度鹿野苑教授四圣谛,此即为最初的法宝。在此之前,虽然别的世界有佛法弘传,但我们的世界则已多劫没有佛法流传了。
依随佛陀修四圣谛教法的五位比丘,是最初僧宝。
修皈依有两种传统,一为观想面前有皈依境而修依止心,二为至心修依止心而不作观想,此二者都是如法的。在本仪轨中,采用面前有皈依境的方式。
我们要在心中观想,面前虚空现出所有历代传承祖师、自己的上师、一切佛陀、菩萨、辟支弗、声闻、空行父母、护法等,各各在其面前有经函代表他们的教证二法。在此三宝皈依境前,我们至心生起依止之心,并念诵以上之四句版皈依偈三或更多遍。修皈依十分重要,但不少人却轻视这项根基,这是十分不好的。
恭敬顶礼趋皈依 胜妙上师圣三宝
祈愿速疾赐加持 我与无边众生心
诵至此时,我们再次至心地顶礼并依止三宝。
“恭敬顶礼”的意思是,我们不只口头上诵念或只是形式化地作礼,而是至诚地口诵偈文、意中生敬、身体同时低头合掌作礼。同时,我们祈求三宝马上加持众生与自己。
如是虔诚祈请已 请皈依境放光明
普照自身及众生 罪堕障碍净无余
观为真宝皈依之 诸学处及善恶业
苦乐生理善思已 学作如理之取舍
我们观想自己至心的祈请得到了回应,此时面前皈依境大放光明。此光明好比早上日出之景况,顷刻便令黑暗消失,自己与众生之身、语、意的罪业、障碍、病患及烦恼等都息灭了,身体变得如水晶般通明清净,更增长了寿命、智能、健康、功德、善心及悲心等等,令依止心自然、坚固及真实地生起,并具足能力学习因果法、诸学处及戒法等等。
我为成就圆满佛 当令六道脱轮回
安置圆满佛果位 实行甚深菩提观
此四句是发菩提心文,这是大乘不共于小乘的发心。这内容是说:“为了令六道众生脱出轮回,我必须成佛,故此我必须修持这个大乘法门!”自己有病的时候,尚未可自医,谈何医治别人呢?故此,我们必须在一开始便发起正确的修持动机,要为了众生而求成佛,以此心态来修持此法门。救度众生是目的,自己成佛是关键,修持是方法。
发菩提心,有三种不同的种类。本师释迦如来在最初发心时,是发愿要自己先成佛,以期带领众生也都成佛,这叫做“王者心”。观音大士在最初发心时,发愿要走在众生的后面,众生未度,誓不成佛,这叫做“牧者心”。牧人是走在后面,把所照顾的畜只赶在自己前方的。文殊大士发心与众生同达佛境,这叫做“船长心”。船夫是与渡河者同时到达对面河岸的。这三种菩提心,都是正确的发心。
普愿大地咸清净 无诸砂砾等杂物
平正均齐如掌心 柔软滑顺琉璃性
然后我们加持大地。这是指观想自己所处之房屋或闭关房等修持地点,一刹之间变化成为了净土宫殿,而不再是凡土。在作任何修持时,如果观想自己身处佛陀净土中,便会有更佳的修持效果,同时也积集了一个于未来生于净土的因缘。
胜业能赐众生福 暂念远离死主怖
恒愍有情亲如子 敬礼导师无量寿
由这四句开始,至“……以神境力哀临此”一共六偈,是仪轨中的召请文。这段召请文,摘自宗喀巴祖师所亲著的《往生极乐愿文》。宗喀巴大师的这篇短著十分殊胜,大家不妨多诵念全文(注:见附录)。这里所摘出的,只是全文中的召请偈而已。
以上四句,是召请文中的礼赞偈。它的内容是说:“您是为众生赐福者。您对众生慈爱犹如对自己亲子。只要一想及您,便不需害怕死神与死亡及中阴之怖畏。我对您——上师无量寿佛——致敬!”
无量寿佛是弥陀的报身相。在日修法门中,我们主要乃修弥陀的应化身相。在此礼赞偈中,虽礼赞他的报身,但这是无分别的。
数为牟尼所称赞 佛刹土中最殊胜
有数往生极乐愿 悲增上故随力说
这四句是此原文作者宗喀巴祖师说:“大师释迦牟尼曾多次称赞极乐净土为最殊胜的净土,故此我为着众生之利益,现当尽力写一篇往生极乐净土的愿文!”
无明深障取舍处 嗔恚械夺天趣命
欲爱索缚轮回狱 业河漂向有海中
众多病老苦浪荡 送入死主鲸鳄口
可厌苦担压无救 我以哀痛迫呼号
这段是说,众生被无明所蒙蔽,不懂行善止恶,不知何者对自己有利,被贪、嗔、痴三烦恼之绳索束缚于生死轮回的牢狱之中,又像是被业力及业果的海浪冲来荡去,永无休止,一次又一次被好比像海怪的死神吞噬。即使我们这些众生偶尔或许也会作少许善行,但这些善行的力量马上又被嗔恨心所消灭了。我们这些可怜的众生,在苦海中没有可以依靠的对象。
在文中,把死神比作鲸、鳄等海怪,但死神又是什么呢?死神其实亦即自己之业及我执。
成立心愿请作证 唯一救苦无量光
观自在与大势至 及与一切眷属俱
无量劫中为我等 所发胜心誓勿忘
如金翅鸟行天衢 以神境力哀临此
这段承继前面所讲、描述众生可怜无依之段落,进而求弥陀等来临救护我们。这是召请文中正式召请弥陀来临的偈句。
事实上,诸佛本来就遍布在每一微尘之中,且不论众生是否信佛或召请,他们都恒常地在加持垂佑众生。然而,我们凡夫往往没有坚固的信心,常常会怀疑:“佛陀到底在不在这里?”故此,我们凡夫在修持仪轨时,便需有召请佛众之过程,以加强“佛陀已来到我面前”这种信念。换言之,佛陀不论我们召请与否,本来就在我们面前,只是我们因业力蒙蔽而看不到而已。召请环节是为了令我们的信念加固而设的,并非说如果没有召请,佛陀就不会来的意思。
此段文的意思是:我祈求弥陀及其八大弟子——观音、大势至、文殊、弥勒、地藏、虚空藏、除盖障及普贤,勿忘其所曾发之利益众生的誓言,而现在就以神通力,由天上降至我面前,犹如一群大鹏金翅鸟迅速地空群而降一般。
前方宝座莲月上 根师怙主无量光
红莲宝石微尘山 百万日拥威容光
一面二臂平等印 托撑长寿甘露钵
顶髻相好明庄严 披着红华三法衣
身光普满十方刹 二足金刚跏趺座
这里是描述所应请而来到自己前方的弥陀形相,我们随诵随观想。在面前不高、不低、不远、不近之虚空中,便是弥陀的形相。所谓“不高、不低、不远、不近之虚空中”,是传统的说法,我们观弥陀在与我们眼睛平行的面前虚空一臂之距处即可。弥陀的大小可观为大至前臂长度,或小至拇指大小,这二者之间的任何大小都可以,只要是自己觉得最容易专注观想的合适大小便可。
弥陀坐在月轮上,月轮是在一朵莲花中的,而莲花的下面则有一宝座承托。这个宝座,乃由珍宝雕砌而成,下面有八只孔雀肩负。
弥陀的身体是透明的红色,就似灯光照射红宝石时反映在墙上的红光一般。在仪轨中,把这形容为“红莲宝石微尘山,百万日拥威容光”,这是种修饰的形容,亦即是说弥陀的颜色似是一百万个太阳的光芒,照射在红宝石山所反射出来之美丽光芒一般。文中并不直接只说弥陀红色,而改用这种形容词句,是集礼赞、文学修饰形容及具体描述意义的写法。
弥陀的形相,我们应观为应化身佛相,穿着僧人之三衣(袈裟),脚作双盘跏趺打坐之姿,双手作定印而持一甘露钵,钵中盛着能赐予无尽寿命的甘露水。弥陀的身相,具足三十二相及八十种好等佛陀的特征,例如无见顶及眉间右旋白毫等等。他的身体,不应观为像尊凡俗的人像般,而是活生生的形相,更由身体不断放出无限光芒至各佛土及六道各处,这些光不断在利益众生,救苦救难。
文中称弥陀为“根师怙主无量光”。“无量光”是“阿弥陀”的意译。“怙主”是指他是我们所能倚靠的对象。“根师”是指弥陀与我们自己的根本上师同一体性。不论修任何本尊,我们都应视本尊与自己的上师无二无别,本尊乃上师之体性,上师乃本尊之化身,这样修才会最有力量和加持。在座中或许有些人把衲这个无德无证的老僧视为上师。衲却在这里教大家视上师与弥陀为同一体,并非为了自捧地位或把自己比作佛陀。大家心里视衲为佛,衲也绝不会因此而得益,得益的是弟子自己。如果我们视师为佛,即使上师只是一位凡夫,我们仍会得到佛的真正加持。反过来说,如果我们并不视师为佛而只视他为凡夫,就算真正的佛陀在你面前,你也得不到佛陀的完整加持。这不是佛陀缺乏慈悲心,而是修行者自己的过失。在本师释迦牟尼在世时,有一个提婆达多比丘。这个人天天跟随真正的佛陀,却只视他为凡夫,结果他也没得到什么成就。简而言之,修持的容易成就与否,取决于视师为佛之程度。视师为…
《弥陀极乐净土日修略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