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佛者,将得到佛之加持;只能视师为菩萨者,则得到菩萨之加持;若视师为凡夫者,则最终只会得到凡夫之“加持”,也就是说他根本得不到加持。历代祖师,都是依靠视师为佛而成就的。这是修持及得到成就的要诀,而与自己的上师客观上是否真的是佛并无太大的关系,也不是个人崇拜(注:有关敬师之开示,见法师著作《悉地本源》、《心生欢喜》及《甘露法洋》等著作)。
无量声闻胜子众 观音大势至等绕
一切主眷于意境 明了显现性中住
弥陀在面前虚空中央,在他的四周,是他的所有眷属。文中所述之“无量声闻胜子众 观音大势至等绕”,是指观音、大势至(注:即金刚手)、文殊、普贤、弥勒、虚空藏、地藏、除盖障八大士与其它菩萨等圣众。他们全都围绕着中央的主尊弥陀,就如群星拱月般。整个景况,就如云海般壮观。这个面前的圣众群,称为“资粮田”或“功德田”,亦即我们透过供养而积聚功德资粮的“工具”。所有圣众,全都身放光芒,显现为活生生的人物似的。
现在已说完召请资粮田的观想了。若观想能力不高者,则只观单独一尊弥陀在面前亦可,但要在心中想着他代表了一切佛与菩萨。
跟着下来,我们应对资粮田作七支修行。
七支修行,并非这个仪轨或有关弥陀的其它仪轨独有,而是佛教的共通修持。不论任何修行,都必须倚靠这七种修持类别,方能达到成佛之目的。它们的功能是忏净罪业及积聚功德,具有极大的利益,所以不论大小乘法门都会包含这七类的修行。单单修持禅定或密法等并非不好,但它们的成就必须依赖这七种基础,否则难有成就。
在藏传佛教不同本尊之各种仪轨中,都包含了七支修持在内,但它们的文字版本会略有不同,例如修顶礼支时,弥陀的法本会针对弥陀的功德而顶礼作赞,释迦牟尼的仪轨则会对释迦如来作礼……等等。
以下是此仪轨中的精简七支修持偈句。在今天,衲并无足够时间祥作讲述,只好略为提点一下轮廓。有关七支修持的详尽开示,听众可自行参考《菩提道次第广论》、《掌中解脱论》或《入菩萨行论》等钜著(注:读者亦可参考法师著作《甘露法洋》及《心生欢喜》)。
顶礼供养忏罪障 随喜敦请祈安住
回向自他一切福 愿证弥陀佛果位
在某些其它仪轨中,七支的每一支均有长段文字诵词。但在今天所教的简轨中,七支修持被浓缩为四句偈。“顶礼”二字是指礼拜支;“供养”二字是供养支;“忏罪障”三字指忏罪支;“随喜”二字是随喜支;“敦请”二字是请法支;“祈安住”三字是请长住世支;最后两句是回向支。现在衲把七支逐一略为讲述一下。
礼拜支
礼拜是一门能快速忏净罪障及积集功德的修持。正确地进行的话,它具有很大的力量。在藏传佛教中,认真的修行者往往以十万为基数,在一生中作一次或许多次的十万拜闭关。我派创始祖师宗喀巴大师,在西藏的澳卡地区,更曾在一次闭关中作三百五十万拜,以致石地上被大师的身体磨出了一个人型的凹痕,至今可见。
在修此仪轨时,我们宜于上座前首先顶礼三拜,而在修至仪轨内文的此礼拜部分时,就恭敬地低头合掌即可,不必中途离座而作大礼拜的动作。合掌也是礼拜的其中一种方式。外道的合掌方式,是双手掌心贴掌心、手指并不屈入内。世俗礼节上,也有以掌心贴掌心地合掌,作为道谢或问好的动作。但在大乘佛教内,我们应作拇指屈入式的合什,而非外道或世俗式的平掌合什。正确的古印度佛教传统是把两个拇指屈入合于双掌之间,就如双掌的空心夹着一颗如意宝珠于内。这是观音大士的手印,亦是大乘佛教的正确合掌方式。
在这里,衲顺带也说一下大礼拜及半礼拜的正确做法。在作礼拜修持时,我们千万不可贪快或以懒散的心态去拜,而应如军人作步操般一丝不苟,每个动作细节要做到完美。在开始立正时,就如军队接受阅兵般,站得端正笔直手脚伸直,双腿合并;然后以大乘式的合掌,触碰自己的头顶、前额、喉部(或口部)及胸前,再拜下,然后马上再次立正。在拜下至起身时,应迅速地一触地即起,而非像老牛般懒洋洋地爬起。作大礼拜者,拜下后全身向前舒展,双手向前方伸出;作半礼者,下拜时以前额、双掌心触地,连双膝加起来便就是五点触地了。在意念中,我们要观想自己化身千千万万,面前的并非一尊佛像,而是无数的佛陀、菩萨等三宝圣众,心中生出敬心。同时,我们口中诵念三皈依、礼拜咒或礼赞文等。。这样地去做的话,便是身、语、意同时作礼,一拜便能积不可思议之无量功德了。
以上为正确的礼拜方法。身体有残障病患者,做得不好不算过失;但身体无问题者,必须这样地去做。此外,也有另外的一些传统,是以合掌触顶、喉及心三处而非前述之四处,这亦是合乎传统的正确拜佛法。
正确地礼佛的话,能积无量功德,而且是对治我慢心的最有效方法。再者,正确地礼佛时,也是在修全部六种波罗密多:如法地礼佛让别人看到标准拜法,是一种身教,亦即法布施;按照经云之拜佛威仪如法地去拜,是持戒;具备“我要拜越多次越好!”之心态,是精进;像宗喀巴大师般,不畏地硬、腰酸及脚痛,为安忍;一心不乱地礼佛,是禅定;参想自己、礼佛之处及礼佛行为都本无自性,为般若。由此可见,单只如法地作一拜,已是在修六波罗密多。七支修持中的其余支,只要做得如法,也一样具足六度在内。
供养支
供养是积聚功德的方法,并能对治吝啬心及消除贫穷的业因。供品分为实物与非实物供两类。对在家居士来说,应致力于供养好的实物供品。相对来说较缺乏资财的出家人,则应多作非实物供养,例如把一切见到、听到、嗅到、想到的美妙东西在意念中供养于圣众。但这并非说,出家人若有能力者也不必作实物供,亦非说在家人只容许作实物供。有财力的出家众,若因吝啬而不作实物供,是不好的心态。
由于在佛坛上早已备好了花、水、灯或食物等供品,在修至仪轨的此部分时,只需在意念中想着以这些物品来供养弥陀即可,并不需额外再做别的事情。
忏罪支
我们必须首先了解什么是罪障,否则连要去除的是什么也不清楚,就不可能成功及有效地忏罪了。罪障包含了过往世及今生中所作之身、语、意不善业与业因及其果报,乃至身心病患与魔障等。罪障是修行有成的障碍物。若硬要说它有任何可取之处,也就只能说它的“可以被忏净”之特征。在佛陀的年代,在印度拘萨罗国(Kosala,亦译“桥萨罗”舍卫城(Sravasti,即祗园精舍一带))有一个人叫“指鬘”(梵文Angulimala,亦译“鸳仇摩罗”)的人。这个人曾杀了九百九十九个人,把死人的手指串起成为一条项环佩带身上,更欲把亲母杀害,以凑足人之千数。佛陀出于悲心,以善巧把这个人降伏了,并为他说法教他忏罪。最后他不但忏净了此等大罪,更成为了罗汉(注:此典故见于《佛说鸳掘摩经》及《贤愚经》等经典中)。
要有效地忏罪,必须具足追悔力、对治力、依止力及决愿力这四力(注:见法师著作《本尊海会•藏传佛教本尊导修集①》)来作忏。以此四力猛厉地忏罪,便没有什么罪障是忏不净的。当然,我们也切不可恃着罪障可忏而不畏业报。毕竟来说,忏罪需要很大的努力,倒不如小心持戒止恶,索性不让自己有机会积集任何不善业因。
随喜支
随喜是最容易积集功德的一种修持,而且更能有效地对治妒忌心态。衲的恩师常说:“随喜是最容易不过的修持了,即使躺着不动也能积很大的功德!”
在作随喜时,我们可以至心赞叹自己或他人、凡者与圣者、现在及过去的任何功德。在读及祖师及菩萨或伟人的传记时,我们也可在心中随喜赞叹,这样便轻易地积下许多功德了。
在此仪轨中,我们作随喜时,主要乃针对弥陀的大愿及大行等而作随喜。
请法支
请法支的修持,可以令我们得到常遇佛法与明师及常生有佛法之国土的因缘。
佛陀有法身、报身及应化身三身。在技术定义而言,我们祈请说法的对象是佛陀的应化身而已,因为法身及报身不必我们祈请说法,而应化身则是应因缘而说法或不说法,在本师释迦如来示现人间成道后,本来并未说法,后经帝释天王及大梵天王以海螺及*轮求请,才应缘说法。由此可见,请法是一种吉祥的缘起。
请长住世支
祈请诸佛长住,其实是自己长寿的一种缘起。与请法支一样,我们祈请长住的对象是佛陀的应化身,而不是法身或报身,因为法身及报身并不示灭,只有应化身会应因缘而示现出世及入灭的过程。
回向支
回向的目的,是为了防止前六支之功德因嗔恨心而被毁灭。功德一经回向,便不会再失去。
在本仪轨中,回向的内容乃针对弥陀法门而撰的。
顶礼供养皈依上师薄伽梵如来应供正遍知导师无量光
以上句文句包含了礼赞、依止、供养、祈请加持之含义在内,与汉传佛教之佛号并无分别。我们应诵此句二十一次或更多次,同时专注地至心祈求弥陀净化所有阻碍行者往生于极乐的烦恼与业障,在诵了二十一次或更多次后,我们应该在心中培养出自己已完全净化了罪障之信念。
修这部分时,关键是要有信心及依止心、愿生于弥陀净土、相信弥陀有能力净化我们及有一种极为恳切的求救心态。诸佛无时无刻不在想救度我们,但若要救度成功,亦端赖于我们自己的努力配合。以上几点若能具备,欲生净土并不很难。若只是冷冷冰冰地、呆呆地及无感受地诵此句或弥陀名号及咒语等,虽不能说毫无利益,但效果肯定不会太大。
在这一句后,是一小段愿文:
十方胜者佛子及眷众 怙主无量光等哀垂念
为令尽虚空际诸有情 置于无上利乐之吉祥
自当速疾速疾速证成 圆满正等正觉圣果位
彼故发愿往生极乐国 蒙阿弥陀如来亲授记
是故自于无始时世中 三门所积一切福德资
三乘中之一切圣凡于 三世中所聚积善妙行
如来圣语宣说不变异 善妙真实誓愿之谛实
法界本性清净无欺诳 不可思议诸力总摄力
愿我临命终后即诣往 极乐国中怙主无量光
于彼跟前甚为庄严之 珍宝莲华苞中而化生
得往生已总持禅定等 不可计量功德现观已
无量光等十方诸如来 令喜悦已愿蒙亲授记
诸语诀义如是通达已 诸时中以无碍之神变
于诸佛之无边刹土中 诣已祈愿圆满广大行
猛力普生大悲哀怜悯 不净境中诣已诸含识
各自福缘如是教说法 愿安置于胜者所赞道
如果有时间的话,大家不妨用宗喀巴大师所著之《往生极乐愿文》的愿文主体部份(注:即由“依止集合自他三世所系二资粮海为一品力”此句至全文尾)一次、三次或更多遍。没时间的话,就念仪轨中的这个浓缩愿文。此短愿文中所求愿的内容,乃由宗喀巴大师所著愿文内容浓缩而撰,它的内容是请弥陀与其眷属,加持我们成佛利生、要求往生极乐以修持佛果、要求弥陀亲自作行者的老师,并愿得一切能利益自己与众生的神通、定力、智能等等善功德,更发愿于修至自己有能力时,要回到六道中救助众生。
唵 阿弥达巴 舍 疏哈
Om Amritabha Hri Soha
或
唵 阿弥爹华 舍
Om Amrideva Hri
仪轨的这部份是持咒的环节。“唵阿弥达巴舍利疏哈”是弥陀的报身之咒语,“唵阿弥爹华舍利”是他的应化身之咒语,我们任择其一而诵即可。
在诵咒时,我们着意观想弥陀心中有月轮,轮上中央为竖立的“舍”字,他的二咒之其一种版本沿月轮边、字朝内方中央字、竖立而顺时针环绕排列,“唵”字位列于正前方。我们一边持咒,一边观本尊心轮中央种子字及咒蔓流出白色甘露及放大光明入自己身体,把一切罪因、罪业、罪业之果报、病患、魔扰、邪术加害及任何其他障碍皆净化消除,令我们的身心皆已成为适合往生净土的条件。如果对观想面前本尊像自己发射甘露及光感到不易观好,可观他在我们诵咒时转过身来而降在我们头顶上空,光及甘露由上而降入自己身中,这样地去观一样是正确的。
弥陀的这二条咒,与念诵他的名号是毫无分别的。如果大家喜欢的话,可在持咒后加诵佛号若干次。诵咒可诵二十一次、一百零八次、一千次、一万次乃至更多次均可,并无限制,越多越好。
诵咒后,整个资粮田的各尊一尊一尊地由外而向内融摄,最后只余下主尊,他又再缩小,最后成为一点小红光点,降入行者身中,此时要强烈想着自己之身、语、意已得到弥陀的身、语、意加持。
最后我们念诵仪轨中的四句回向偈文:
即以此善普回向 愿我速成弥陀境
六道众生不余留 咸皆令入彼果位
在持诵此偈后,便结束了一座日修仪轨之修诵了。
《弥陀极乐净土日修略轨》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