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发菩提心的意义与修法

  发菩提心的意义与修法

  根让仁波切

  有没有菩提心,是判定大乘或小乘的根本依据,同时也决定了今后修行成就的大小。小乘的罗汉只顾自己出离轮回,而大乘菩提心是无私地去帮助一切众生都能解脱的大慈悲之心。菩提心是整个佛法的精髓。

  没有发菩提心的人,就算他正在修行密宗大法,实际上也已落入小乘。为什么呢?从因果的观点来看,发心是成就的因,发的心越广大,成就的果就越广大。反之一个人如果只是为了谋求个人快乐为目的去学佛,就是一种自私的发心。为满足私欲去学佛,怎能结出无上的佛果?!因此,一些大成就者干脆精辟地说:“佛教就是慈悲”。发菩提心应建立于一切修法之前,就算一个人修的法是小乘,如果他有广大的菩提心,那么他实际上已是在修大乘佛法,所作皆是菩萨行。

  很多佛教徒喜欢大谈空性、中观这些他们认为很高深的理论,而往往忽视了慈悲心的修行。如果没有菩提心,根本无法通达空性,一旦具备了广大的菩提心,慈悲心会自然地将你带入空性的体悟。所以想了解空性,最好的方法是修菩提心。

  莲师说得好:“殊胜之道就是服务于他人,任何厌倦“无我地服务于他人的心”增长时,证悟的路途就加长了。”

  如何才能发出菩提心呢?传统的方法是先修慈、悲、喜、舍四无量心。

  慈:愿一切众生都能具足快乐和快乐之因;

  悲:愿一切众生都能永离痛苦和痛苦之因;

  喜:愿一切众生永远都不离无痛苦的妙乐;

  舍:愿一切众生都能远离贪爱嗔恨的分别,心住于平等。

  四无量心是菩提心的种子,因此可以通过以上的发愿来开启和扩展自己的菩提心。

  发心又可分为愿菩提心与行菩提心两种。比如有人落入水中又不知水性,马上有性命之危,你看到之后,出于对他的的慈悲,立即想去救他上岸,这个愿望是愿菩提心。当你决心已下,跳入洪水中奋不顾身地救起溺水者,这一举动就是行菩提心。只有先发出愿菩提心,才会生起行菩提心。

  关于愿菩提心的修持,有三个方法:

  一、修自他平等;

  二、修自他交换;

  三、修重他逾已。

  把自己看得比较优越,把别人看得比较低贱的傲慢心理,是发展慈悲利他的主要障碍。所以要明白众生在本性上是平等的--真正的慈悲心是平等的心境。认识到这一点才能将自己的快乐、美好施予众生,并且去承担他们的所有痛苦,进而才会产生尊重、爱护众生超过自己。如此,善良的品质就可以增加。以上这三个方法都有具体的修法,在此恐繁不录。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很善巧的方法。

  比如有一次,巴珠仁波切和他的心子纽舒龙多在山中闭关,一天,他们收到了一大块上好的酥油,原来是纽舒龙多年迈的母亲,日复一是积攒下来,然后托人从遥远的家乡带来的。巴珠仁波切对纽舒龙多说道:“你看看,你妈妈是多么疼爱你呀!你在修法时,是否经常想到她老人家。”

  纽舒龙多诚实的回答:“我是想到了妈妈,但不是常常想到。”巴珠仁波切喊道:“你真是没有人性啊!她把你带到这个世界上来,给了你一切。你却不曾为她多作祈祷!真是丢脸啊!我给你七天时间,你在七天中必须专门思维妈妈无比的慈爱和恩德。

  依照上师的嘱咐,纽舒龙多在七天里对她母亲的恩德与慈爱有了深刻而清晰的体会。他将这种感恩之情扩大,无始以来一切众生都曾做过自己的母亲。一种利益众生的菩提心在他心中绽放开来,他比任何时候都强烈地生起了去救渡众生的愿望。

  至于行菩提心,就是把对众生的关爱慈悲,真实地付诸于行动之中,包括:布施、持戒、安忍、精进、禅定、般若六个方法(六波罗密)。真正的菩提心不但应在心中生起,更应付诸行动之中。

  有个老喇嘛喜欢独自在山间的一潭清水前观修,那正好有一块平坦的大石头,他可以坐在上面,可是每次当他刚坐好,准备开始修行的时候,却发现有几只小飞虫落入水中挣扎,他慈悲地弯下腰去,将它们一一捞起,放到安全的地方,当他再一次调整好盘座的姿势准备开始修法时,再一次地发现又有其它的小虫飞到潭水里,在无助的挣扎。

  他就这样日复一日,从来没有安静的坐着,他把修法的时间都用在打捞落水小虫的事情上了。他的师兄弟知道以后,都来劝他:“你可以到别的地方去,远离这些琐事的干扰。”一位好心的师兄说到:“那样就可以很快进入甚深的禅定,开悟的时间就指日可待了!”另一位师弟接着说:”你可以试着闭上眼,不要被世间纷乱的幻像所吸引。”另一位师兄干脆说到:“你这样反复坐下、站起、坐下、站起,怎么能够修行成功呢?”

  ……

  老喇嘛听完了他们你一言我一语的善意关怀,对大家说到:“各位师兄说得很对,如果我能安静的观修,那么我的修行功夫一定很有进步,可是我每天诵经,反反复复发愿要帮助一切众生,并不断地念诵观音菩萨无私的大悲心咒,怎么能够忍心眼睁睁地看着这些可怜的小生命溺死在我眼前而装着没看到呢?就这么简单的一个问题,他的那一群师兄弟竟不知如何作答。

  所以,菩提心不要仅仅在嘴上说说而已,这样是没有太大的实际意义的。应从最小的事做起,尽力去帮助众生。现在很多人就是这样的,看到别人都要病死或饿死了,本来是可以帮助他们,给点药品或吃的东西,就可以很直接有效地解决了,可他们却不愿意去做,却躲在自己的佛堂前发愿、祈祷、颂经,还貌似慈悲地说把一切功德回向给众生,这其实是为自己的自私找借口而已。

  从发心的自相来说,可分为世俗谛菩提心和胜义谛菩提心。前者在资粮道与加行道上所修,一旦到了五道中的第三层位--见道的时候(初地菩萨),即可生出胜义谛菩提心。这种菩提心依靠修持证得自然流露,毫无造作,离一切戏论。此时,就有能力直接去利益众生。当然目前给你们讲胜义谛菩提心还为时尚早,只是让大家能明白修行的整个路径。但要达到更高层次需要一个过程,就象上楼梯,只能一级一级地上,不可好高鹜远。

  为加深对菩提心的了解,可以学习寂天菩萨的《入菩萨行》及各教派对此书注疏,以及噶当派大成就者朗日塘巴的《修心八颂》和萨迦派无著贤的《佛子行三十七颂》等,大圆满前行引导文中也有专门教授。寂天菩萨是这样赞美菩提心的:

  它是驾驭死亡的甘露,

  它是消除贫苦的无尽宝藏,

  它是扑灭疾病的灵丹妙药,

  它是漂流于生死苦海众生的庇荫大树,

  它是驱散妄念乌云的明月,

  它是根除幽暗无明的艳阳,

  它是觉悟者的慈悲心。

  

  我们应先了解发心的种类。我们要修大乘佛法,都有各自的动机,但不外乎以下三种:

   1、国王式发心,2、船夫式的发心,3、牧童式的发心。

  所谓国王式的发心,就好象国王先摧毁一切外敌,清除一切国内的隐患,自己先坐稳王位,再尽君主的义务,安抚一切百姓。比喻修行人想自己先成佛,然后再渡一切众生到佛位。

  而船夫式的发心,是指修行人想自己和一切众生能同时成佛,同时获得解脱的妙乐,就如同在江河上摆渡的船夫,他的目标与努力都是为了自己和所有乘船的人能一起到达河对岸。

  最殊胜的发心就是第三种牧童式的发心。牧童为了牛羊能吃到嫩草和饮水,并防止虎狼等野兽的伤害,于是将羊群赶在前面,他自己走在后面。就象地藏菩萨所发的愿:“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修行人只有发这样的心,为了先将一切众生都安置于佛位之后自己才成佛,才会有最高的成就。但千万不要私下里偷偷地想:“只要能快点成佛就发第三种心吧,反正也不可能所有人都真的成佛。”如果你有这种念头,实际上就没有牧童式的发心了。牧童式的发心应是从心底里真真切切地发出的,完全是出于慈悲轮回中的苦难众生而生起的,只有这样,才会有无与伦比的巨大心力。

  因此发牧童式的菩提心,应贯穿于修行的始末。开始时依靠念诵仪轨,思维法义并在皈依境(代表你誓言的见证人)前长期地反复修持。直至进入见道位后,能通达法尔真如,悟入空性就产生了无造作的的胜义谛菩提心。到了那个时候,也不需要仪轨来引发,自然而然的,时刻不断地就有远离戏论的无伪菩提心。

  发菩提心,在大圆满前行里被列为不共五加行其中之一,原理是在上师三宝前思维和念诵发菩提心的仪轨,把上师三宝圣众作为你誓愿发心的见证人,在他们面前至诚地发愿,誓愿生起无我利他的菩提心,以此不断引发、扩大自己对众生的大悲心。修发心时也应观想皈依境,与修皈依大礼拜的方法相同。观想六道一切众生遍布四周,思维他们从无始以来生生死死轮回中,没有哪一位不作过自己的父母亲。

  因为我们的痴太深了,不知道前世是怎么样,不知道一切众生都做过自己的父母亲。比如说你这辈子从出生一直到十岁之间做过什么事,你现在去想一下,完完全全都忘记了,就好象没做过一样。我们是一个月两个月,一岁两岁三岁……这样长大的,可是十岁前做过什么,都不知道的。这是因为我们太愚痴了。无始以来我们常常做着贪嗔痴的工作,这个痴就越来越深,前生前世就不知道了,下一辈子就更不用说了。

  因果是很清楚明白、很实实在在的,但我们的痴太深了,所以就觉得因果很神秘。从前,释迦牟尼佛有个弟子叫嘎打耶那,是位成就者。印度所有的出家人,一到中午,就托着钵,到有人住的地方乞食。不可以乞过三家,如果三家都不送吃的给你,那这一天是不能吃饭的。也不能开口讨,出家人一到门口,就振响锡杖,在家的人听到声音就来供养。然后,出家人就回到休息的地方,打坐修行。嘎打耶那已经修成阿罗汉了,当他和几个弟子一起乞食时,见到一个女人抱着一个小孩在那里吃猪肉,旁边来了一只狗,女人就用骨头来打狗。阿罗汉就笑得不得了。弟子们问他为什么笑?嘎打耶那说轮回确实是很可笑的,他以智慧和神通知道轮…

《发菩提心的意义与修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