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入悲智之门

  入悲智之门

  何谓佛法?简述之,佛法的目的在於培养内在的智慧,其教义则根据内在的本性而有各种了悟智慧的方便法门。佛法的真正主旨是:本心不需要外在环境就能体会自然的纯真、欢喜、安祥与清明。

  佛陀所开示的法依藏文是“却”字,意指“纠正错误”。“却”的目的在於帮助我们改正自己的某些缺点。虽然每个人都有达到内在清明的潜能,但一般的人仍是掺合著这种无限的潜能以及无始以来的业力与无明。譬如说,每个人都本具慈悲心,而且如果有好环境造就的话,也就容易行善,但若有相对於那种善行的恶劣环境现前时,同样地也很容易受其影响而行恶。因此问题就在我们不知该如何持之以恒的培养慈悲心――即是无论外在环境如何变化,我们该如何保持那份慈悲心。

  一、心之本性

  我们可以用小小的试验,就很容易看出心性是否真的要依靠外在环境。有个很恰当的例子,那就是躺在热沙上行日光浴以及在太阳下备受烘烤。客观来说,在那种地方行日光浴似乎很不愉悦,但是这个作日光浴的人反而觉得受阳光烘烤是件相当快乐的事。在此情况下,这种痛苦就不算是痛苦,因为他的心充满欢喜。但是如果他是因工作而被迫曝晒在室外的太阳下,那么这同样的日晒可能就变成难以忍受的痛苦。

  同样地,若我们每个人反省自己的生活,便能明白自己的快乐往往和我们外在的环境无关。有时候即使我们做得很累,但内心却十分愉快,然而其他时候,即使万事顺遂,我们仍不满足,会觉得不安和烦躁,并有某物压在自己身上的一丝折磨感,但是如果我们好好去想这件事,其实自己的焦虑不安并没有很明显的理由。於是我们可以很清楚看出,并非因外在环境如何能迎合我们的需求或期盼,就能决定给我们多少快乐。

  很多人在听到有关佛教的事后,不免会怀疑佛法对现代生活是否能发生作用。或许在遥远的国度如西藏,佛教对这些仅有极少资源的人可能很有用,但对生活在现代、进步时代中的人而言,我们已拥有太多的东西,还需要什么呢?然而,问题就在虽然我们生活於这样的时代,仍然无法跟上时间的脚步。如果我们能更仔细反省,便会明白事实上自己只不过是出於一种想获得更幸福、快乐与安祥的心而汲汲这种无尽的追求。我们非常渴求得到这些东西,但若我们深入探讨,或许能够明白这个真象:我们因欲求快乐而使自己忙得团团转,事实上只是带来更多的不满足、挫败和痛苦。我们所做的某些事可能会带来短暂的解放或舒适,但其实这种满足是短暂的,因为无常亦是一种烦恼的问题。我们必须面对痛苦,不仅是面对现有的痛苦,还有未来的痛苦。当我们更仔细地看清楚这件事时,便会开始明白自己的生活方式可能需要某些整顿。倘若我们能调服自己的心,就可以依赖这颗心,如此在我们生活的品质上便会有很大转变。

  事实上,我们必须去体悟。这种体悟不是从外可求的,俗世间的任何有形东西皆无法产生一颗祥和、慈悲的心。若我们仍继续依靠外在事物以充实或丰富自己的内心,那么我们永远也无法到达那种境界。以前没有人依靠外象而成功的,未来亦然。如果我们花一点点时间想一下,便很容易明白这点,外在事物或许能给我们短暂的解放,但是我们的生命很宝贵,而且具有无限的潜力。我们不能一直依靠这种无常的解决方式,我们必须在自己的本心上,自己内在潜能上下工夫,如此便能不靠外在环境而培养出祥和,丰富之心境。

  举例说明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这点。想想若有一个人躺在床上,正忍受著严重胃溃疡之苦,而这种病痛得使这个人从这头辗转翻身到另一头,不断地调整枕头和变换位置,以求某种程度的舒适感。但是任何的舒适皆是短暂的,因为问题不是出於外界的床铺或枕头上,而是内在的问题。除非这个人接受了对治胃溃疡的正确治疗方法,否则变换位置或调整床铺皆无法解决问题。一旦施行正确的治疗法,这个人的病就好了,因为这种治疗法很有效,而且因为――这点很重要――这个人还能治疗。同样地,无论我们对自己感到多沮丧或觉得自己难以达到某种境界,我们全都具有智慧的本能。事实上,每个人皆应具有丰富与和谐的心性,而且若我们要利益更多的人,就必须下工夫去培养这颗无困惑的慈悲与清明的心。

  当我们具有此种清净的心境时,我们周遭的环境是否舒适已无关紧要了。请试著回忆生命中一个特别美好的日子,万事顺遂,你的心平静愉快。那段时间,你能甘之如饴的去做任何必须做的事,这些该做的事都很容易的完成了,而世界似乎变得有意义起来。再回想一个不如意的日子,万事不顺,无论周遭什么好的事物在你看来却是讨厌的东西,在此情况下,没有一样是好的,事事都落空。比较这两个例子,你可以很容易看出所有的体悟皆依自己的心境而定。

  二、业力与无明

  这个产生思想的心或意识――不管你怎样称呼――总是和外在环境相互影响而产生各种情绪。然而,心的真正本性是和善、慈悲。它的基本特性是纯真,但因我们没有体认这点,所以无法将自己的生活奠基在真正本心上。由于这种无明,我们沈迷於外在世界中似乎很有前途与诱惑人的俗事里。然而事实上,如同我先前所提,像这种世俗之事,只是反映出无常和物换星移,而且其本质无一定性。当我们任由自己的心受外在现象界的支配,便是让自己受役於变迁与无常。像这种经验只会产生更多的困惑、挫败与痛苦而轮回於恶道中。在此情况下,心如同一面在强风中飘动的旗子,它不断地摆动,无一刻暂歇。

  我们的根本无明在於我们对自己有某种自信,而这其实是依赖外在世界而有的一种不可靠之自信。由于世间无常的本性,因此无论我们自信多高,仍是不断在破灭中,结果备受痛苦与挫败,而这种痛苦会因我们的烦恼,诸如最根本的贪、瞋、痴,而相对增加。只要我们依赖这种不可靠的自信,我们的痛苦与烦恼便会与日俱增,就像去擦拭一个有伤口的疤痕一般。

  若我们能培养一种认知自己本性的意识,便更能控制这种无明的爆发。因无明不只使我们内心产生各种情绪,进而造成无意间与他人起冲突或对他人发脾气。我们总是汲汲於想获得一种更圆满、祥和和慈悲的凌驾感,这种努力在人类竞赛的历史上一直持续著,而且最终的结果都一样――彻底的失败――因为我们无法认知自己的本性。我们的本性不一定要受业力无明的牵引,但是如果我们任由自己的本性受其牵引,那就会如以上的情况,永远无法跳出三界火宅。

  提供我们如何去对治无明烦恼以及培养自己本具潜能的最佳范例是释迦牟尼佛本身的行谊。但千万不要忘记他曾和我们一样是人类,也有类似的业力与相同的潜能。他以正确的初发心以及真正地运用方便法门,终於达到正觉境界,脱解一切苦因。在他开悟后,基於他个人的体悟而把这些法门公诸於世。佛陀的教法能纠正我们的缺点以转变我们的人生体验。如同良药能医治病痛,佛法亦能转无明的心而觉悟。

  三、禅修

  为了帮助人们更认清自己,佛陀开示各种教义和禅修的方法,并且根据每个人不同的资质而有各种层次的教法。每个人不需要去修持所有的法门;而且那也是很不可能的。每个人应该研读与修持最适合他自己的法门,就像在服装店里有上百种的样式、尺寸、颜色与质料的衣服,没有人会试穿每一件衣服,而是选择只适合自己,以及看起来最能衬托自己的衣服。

  有些人被这么多的教法吓著了,而且因为他们无法全部加以修持,因此他们觉得无所适从,像这种挫折感是一种障碍。有些人则觉得因现代生活中的各种问题与复杂性而无法达到圆满的禅修,这也是一种障碍。另外还有一些人喜欢这一切的教义,每一样都想尝试,不只想学佛教教义(这些可能会花上几辈子的工夫),也想学其他传承的教义,而这也是一种障碍,叫做心灵物质论;也就是每件事都要尝试,结果没做成一件。人还是需要他人指引如何去追求一条真正的心灵途径。

  所有佛教的层次中最根本的是“止”,即打坐禅修。若要根除一切无明,仅有“止”是不够的,但它是不可或缺的要素,若无“止”,就不可能在层次上有效地推展。“止”是培养祥和、稳定之心的第一步。一颗摇摆不定的心是无法在此日日变化的世界中发挥具体功效,遑论去了悟更微妙、深奥层次的“法”。要驯服心是很难的,因为这是达到更深境界的基础。所以每位佛教上师,都会鼓励行者禅修。

  禅修并非把你自己沈浸在怪异或奇特的修行里,而是运用简易的法门去驯心。无论你的心是多么难驯、不安於现状、摇摆不定或易受外界迷惑,总有应机的禅修法门来驯服你的心。如果你能正确且持续地修持,一定可以慢慢体悟某种境界而扭转你整个生命。

  禅修是指运用契机的法门以长养一颗更慈悲、更祥和的心,也是指渐渐习惯於这种智慧的心境。一旦你有这种体悟,而且习以为常,那么禅修便融入日常的体验中。当然我们也不要忘失自己日常生活中一切言行的本份――诸如饮食适量、衣者合宜以及认真工作等等。但难就难在我们的一切行宜不要因挫败、犹豫和不满足而破坏无遗,而是要以一种愉快、欣喜和快乐的心境去实行自己的职责。这种心态有助於我们自己以及所有与我们相处的人,一旦我们持著健康、和谐的心境,我们的心就具有力量,而万事便随之产生很大的转机。

  我们禅修的途径应如病人寻找良药医治一样;病人并非为了成名或受他人的瞩目才接受治疗,治疗的目的在於解脱痛苦,无论治疗过程是愉快或痛苦,病人应按照医生所开的药方,这是因为此药方有医治功效。禅修的目的是想解脱无明与执著,想脱离无意义的活动以及错误的价值观,这是入所有层次之佛道的奠基石。许多佛教教派之各种法门间的区别只是反映出每个人资质和秉赋的不同。

  四、现代生活中的佛法

  佛教教义的功…

《入悲智之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谈皈依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