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效与运用,经过时间与空间的考验而留传下来,其教法已备受推崇,而且历经数世纪的考验与证明。一个人不会因属於特定的种族、背景或时代才能从这些教义中获益。只要我们有心去发掘自己的本心,这些教义便会融入我们的生命中,并提供方法使我们了解及融合人类皆具备的能力,透过各种工具和法门去发展与生俱来的智慧。这些方便法门同时能被原始部落的人以及现代忙碌中的人修持,而且一样能起作用。无论我们身处何地,以我们人类的心性,这些教义皆能产生功效。
在这个现代世界中,每个人也相对地聪明起来,并且随时准备采用任何可行之道。佛法之所以在西藏盛行的理由并非因为西藏人是一支特殊、神圣的种族,他们也只是平常、普通的人而已,而且事实上若从物质观点来看,他们的资源和科技使他们排行在整个世界的国家之末。但是佛法已深深融入西藏人民的日常生活里,帮助他们的心灵健全发展。同样地,佛法现在也逐渐在西方盛行起来。
释迦牟尼佛开示教法时,是以他个人的体悟与见解为基础而开示。经过时代的变迁,人们已了解无明、痛苦和不知足的真谛,所以不论你的身份为何、住在何地或何时出生,佛法无时无刻不与你本身的背景有关连。就因为这些教义在过去曾利益众生,在今日亦然。如同水和口渴的息息相关,由于水的特性,它历经数千年而有止渴的特性,同样地在今日仍能止渴,而且将来也会持续下去。
若我们以一种仁慈与开朗的心态真诚的面对自我,那我们便能自我解析,且能认真、仔细地改正自己。我们可以发掘自己的潜能,不是只把这些能力视为抽象的现象,而是实际去做。我们对事物不需起悲观或乐观之想,而要实实在在地。若我们能照这样去做,便能开始体悟祥和、清明与慈悲的本心,如果我们已在体悟那种本心,那么我们在利益众生上就没问题了,我们更能友善自己的家人、亲戚和朋友。我们会觉得欢喜和满足,因为我们内心有更多的空间能够清楚、慈悲和耐心地倾听他人。我们更能以欢喜心和耐心去为他人做些事情,不是只想表面做得很好或藉以提升自己而已。像这种转变不只是发生在过去一些不寻常的事物上,亦非单指某些特殊不凡的人,其实我们大家都具有这种潜能。
五、长养慈悲心
佛教十分强调爱心和慈悲,这种慈悲心不是指单爱某个人的狭隘观念(事实上那是自私的另一种形式),慈悲是指关爱整个宇宙。慈悲具有温暖、温柔和开朗的特性,意指不论我们和他人关系如何,当他人万事顺遂时,我们都会满心欢喜。一旦我们真正了解慈悲心的真谛。并且试著运用在我们的生活上时,我们便能脱离痛苦的两大根源:嫉妒与羡慕。如果我们嫉妒心太强,便无法忍受他人比我们更快乐或更成功的事实,我们自认应该是快乐、成功的人。像这种反应只会导致痛苦,只有在我们能真正地修持慈悲心时,才能去除自己的这种无明。
随著慈悲的修持,我们也必须长养悲心。悲心的藏文实际含义是“高贵的心灵”。一个真正慈悲的人具有一颗含有应机特质的开朗和包容之心。若我们很有慈悲心,一旦看到他人受到任何的痛苦――无论在心灵、身体或情感上――总是希望他们能解脱这些俗世的苦痛,此外,我们真的希望他们能完全幸福、快乐。若我们能真正去培养慈悲心,它便会自动地产生,而使我们解脱痛苦的根源――即是带给他人身体、心灵与情感之痛苦的瞋恨和愤怒。若我们真的希望他人能解脱於痛苦和无明,就不会让他们受到一丝丝伤害。
因此佛教强调慈心与悲心,而且无论我们如何自觉无法生起慈悲心,我们仍具有此潜能。真正的慈悲心,才是对我们以及这世界实际有用的东西。这整个世界的人正深受著歧视、破坏与战争暴力之苦而过著永无止尽的煎熬日子,像这种苦痛是贪、瞋、痴三毒的示现。若我们想为世人的幸福著想而贡献己力,就必须先从自己下工夫,以解脱这种无明的心。否则无论我们跑到地球的哪个角落,仍是随身带著贪、瞋、痴的习气,如果我们声名狼藉,那么走到哪儿仍无法将之除去。我们不可以逃避现实,必须藉著培养内心真正的开明以及调适本心以根治瞋恨与嫉妒之心。尤其当我们觉得只有泄恨才能排解之下,更不要期盼自己能根除一切外在因素诸如受辱、忘恩负义以及其他一切情况,对治这些情况唯一的方法是长养慈悲心。我们必须先知道怎样去做,然后深信这是唯一之途径,才能付诸实行。
我们应集中心思使自己由嫉妒与瞋恨中解脱而长养更大的慈悲心。如果我们只有嫉妒和瞋恨,内心就会变得狭窄、刻薄、缺乏正见以及有被剥夺一切的感觉。由于心的失落感,因此执著的欲望便继续生出。反之,慈悲心亦可如此培养起来,当我们以慈悲心待人时,自己的生命也逐渐健全起来。正因我们具足慈悲心,我们所处的世界本身即是一切善性的源头。
世界如同一面镜子:若我们以温柔、仁慈、开朗与友善的态度对待他人,我们也会收到这样的回报,但若我们以冷淡、拒绝、生气与愤恨对待他人,同样这些也会回报到自已身上,这就像镜子里的影像一样。当我们具有一颗知足、欢喜与祥和的心,便能坦荡荡地表达各种事情,而且无论我们做什么,我们会更欢喜、有效及实际地加以完成。不过,除非我们能培养出慈悲心,否则无法对他人表现出这些特性。佛法不只是抽象的哲学,它直接深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无时无刻不以运作自己的本心来改正自己。当我们开始培养慈悲心时,亦是开始向超凡入圣的方向迈进的时候,具有慈悲心的人根本不需要去求他人的尊敬,因其人格自然而然会得到他人的尊敬。这种人如同一件香气四溢的物品,即使把它包装起来或藏起来,都不会失去它的香气。
《入悲智之门》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