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效與運用,經過時間與空間的考驗而留傳下來,其教法已備受推崇,而且曆經數世紀的考驗與證明。一個人不會因屬於特定的種族、背景或時代才能從這些教義中獲益。只要我們有心去發掘自己的本心,這些教義便會融入我們的生命中,並提供方法使我們了解及融合人類皆具備的能力,透過各種工具和法門去發展與生俱來的智慧。這些方便法門同時能被原始部落的人以及現代忙碌中的人修持,而且一樣能起作用。無論我們身處何地,以我們人類的心性,這些教義皆能産生功效。
在這個現代世界中,每個人也相對地聰明起來,並且隨時准備采用任何可行之道。佛法之所以在西藏盛行的理由並非因爲西藏人是一支特殊、神聖的種族,他們也只是平常、普通的人而已,而且事實上若從物質觀點來看,他們的資源和科技使他們排行在整個世界的國家之末。但是佛法已深深融入西藏人民的日常生活裏,幫助他們的心靈健全發展。同樣地,佛法現在也逐漸在西方盛行起來。
釋迦牟尼佛開示教法時,是以他個人的體悟與見解爲基礎而開示。經過時代的變遷,人們已了解無明、痛苦和不知足的真谛,所以不論你的身份爲何、住在何地或何時出生,佛法無時無刻不與你本身的背景有關連。就因爲這些教義在過去曾利益衆生,在今日亦然。如同水和口渴的息息相關,由于水的特性,它曆經數千年而有止渴的特性,同樣地在今日仍能止渴,而且將來也會持續下去。
若我們以一種仁慈與開朗的心態真誠的面對自我,那我們便能自我解析,且能認真、仔細地改正自己。我們可以發掘自己的潛能,不是只把這些能力視爲抽象的現象,而是實際去做。我們對事物不需起悲觀或樂觀之想,而要實實在在地。若我們能照這樣去做,便能開始體悟祥和、清明與慈悲的本心,如果我們已在體悟那種本心,那麼我們在利益衆生上就沒問題了,我們更能友善自己的家人、親戚和朋友。我們會覺得歡喜和滿足,因爲我們內心有更多的空間能夠清楚、慈悲和耐心地傾聽他人。我們更能以歡喜心和耐心去爲他人做些事情,不是只想表面做得很好或藉以提升自己而已。像這種轉變不只是發生在過去一些不尋常的事物上,亦非單指某些特殊不凡的人,其實我們大家都具有這種潛能。
五、長養慈悲心
佛教十分強調愛心和慈悲,這種慈悲心不是指單愛某個人的狹隘觀念(事實上那是自私的另一種形式),慈悲是指關愛整個宇宙。慈悲具有溫暖、溫柔和開朗的特性,意指不論我們和他人關系如何,當他人萬事順遂時,我們都會滿心歡喜。一旦我們真正了解慈悲心的真谛。並且試著運用在我們的生活上時,我們便能脫離痛苦的兩大根源:嫉妒與羨慕。如果我們嫉妒心太強,便無法忍受他人比我們更快樂或更成功的事實,我們自認應該是快樂、成功的人。像這種反應只會導致痛苦,只有在我們能真正地修持慈悲心時,才能去除自己的這種無明。
隨著慈悲的修持,我們也必須長養悲心。悲心的藏文實際含義是“高貴的心靈”。一個真正慈悲的人具有一顆含有應機特質的開朗和包容之心。若我們很有慈悲心,一旦看到他人受到任何的痛苦――無論在心靈、身體或情感上――總是希望他們能解脫這些俗世的苦痛,此外,我們真的希望他們能完全幸福、快樂。若我們能真正去培養慈悲心,它便會自動地産生,而使我們解脫痛苦的根源――即是帶給他人身體、心靈與情感之痛苦的瞋恨和憤怒。若我們真的希望他人能解脫於痛苦和無明,就不會讓他們受到一絲絲傷害。
因此佛教強調慈心與悲心,而且無論我們如何自覺無法生起慈悲心,我們仍具有此潛能。真正的慈悲心,才是對我們以及這世界實際有用的東西。這整個世界的人正深受著歧視、破壞與戰爭暴力之苦而過著永無止盡的煎熬日子,像這種苦痛是貪、瞋、癡叁毒的示現。若我們想爲世人的幸福著想而貢獻己力,就必須先從自己下工夫,以解脫這種無明的心。否則無論我們跑到地球的哪個角落,仍是隨身帶著貪、瞋、癡的習氣,如果我們聲名狼藉,那麼走到哪兒仍無法將之除去。我們不可以逃避現實,必須藉著培養內心真正的開明以及調適本心以根治瞋恨與嫉妒之心。尤其當我們覺得只有泄恨才能排解之下,更不要期盼自己能根除一切外在因素諸如受辱、忘恩負義以及其他一切情況,對治這些情況唯一的方法是長養慈悲心。我們必須先知道怎樣去做,然後深信這是唯一之途徑,才能付諸實行。
我們應集中心思使自己由嫉妒與瞋恨中解脫而長養更大的慈悲心。如果我們只有嫉妒和瞋恨,內心就會變得狹窄、刻薄、缺乏正見以及有被剝奪一切的感覺。由于心的失落感,因此執著的欲望便繼續生出。反之,慈悲心亦可如此培養起來,當我們以慈悲心待人時,自己的生命也逐漸健全起來。正因我們具足慈悲心,我們所處的世界本身即是一切善性的源頭。
世界如同一面鏡子:若我們以溫柔、仁慈、開朗與友善的態度對待他人,我們也會收到這樣的回報,但若我們以冷淡、拒絕、生氣與憤恨對待他人,同樣這些也會回報到自已身上,這就像鏡子裏的影像一樣。當我們具有一顆知足、歡喜與祥和的心,便能坦蕩蕩地表達各種事情,而且無論我們做什麼,我們會更歡喜、有效及實際地加以完成。不過,除非我們能培養出慈悲心,否則無法對他人表現出這些特性。佛法不只是抽象的哲學,它直接深入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我們無時無刻不以運作自己的本心來改正自己。當我們開始培養慈悲心時,亦是開始向超凡入聖的方向邁進的時候,具有慈悲心的人根本不需要去求他人的尊敬,因其人格自然而然會得到他人的尊敬。這種人如同一件香氣四溢的物品,即使把它包裝起來或藏起來,都不會失去它的香氣。
《入悲智之門》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