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福慧二资粮▪P2

  ..续本文上一页的方便途径,我们可用任何方法来让他人获得。首先,假设有人没有佛经,我们赞助印经,使他们获得经书,这就是以法积聚资粮的方法。如果已有人赞助佛书,而没有法师说法,恰巧法师的开示也很重要时,我们就可以邀请法师前来说法,提供他一切必备的东西,如:说法的地方……等等,这也是法资粮的积聚。不论我们想做什么来使他人获得佛法,这都是积聚功德的圆满对象。同样地,这些行为也都须视我们的发心而定,因为发心清净的话,不论我们做什么,例如:印经、供养法师、使学子有老师等,也能真正积聚很大的福德资粮。

  接下来,我们谈到僧伽。僧众有二种,即圣僧和凡夫僧。圣僧是指一地以上的菩萨,具有高度的证悟,但以一般的人身来示现,因此我们一般人是无法分别出圣僧或凡夫僧的。但不论是圣僧或凡夫僧,只要我们供食他们食物、住所……等等,也都可以积聚极大的福德。凡夫僧是指一般出家的比丘和比丘尼,或是在金刚乘中受过戒且持戒未破的僧众。

  前面已经谈过,如果做供养时起了分别心,则不论我们供养时的对象为何,其所积聚的福德便很少了。所以,为了积聚福德,我们的发心要尽可能的清净,不要有任何分别心。假使在我们做供养时,觉得所供养的佛像很庄严,便会积很大的功德,这是由于我们对佛像产生欢喜心。但如果我们做供养时,觉得佛像不美,虽然佛陀不会因此感受就对我们生出好坏或喜恶的分别,但由于我们自心的不净,便无法像喜欢佛像般积聚那么大的福德了。

  简而言之,如果对圆满的对象以正确的方法来积聚资粮,不以希求心、竞争心或傲慢心来行供养,便可以积聚很广大的福德。我想再阐释得更清楚一些:所谓不要有任何的希求心,是指在供养时,心中不要存有任何希求的想法;不要有傲慢心,是说供养时,不要认为自己的供养最殊胜特别,别人都比不上;不要有竞争心,是指行供养是出于已愿,不是被迫,也不是见着别人供养,自己不好意思,或基于某种竞争的心理才做。所以,一个人做供养时,不应有这三种心态,就如龙树菩萨曾说过的:供养时,态度的正确与否,将影响到其所产生的福德大小。

  所以,一切都是取决于我们的态度,而非所供养的东西产生了差别。就如同前面所举的例子,小孩子供养佛陀七粒豆子,其实豆子的价值微薄,但由于他的发心非常清净,没有任何傲慢、希求或竞争的心理,所以得到了非常大的功德。

  曾经有个事说,过去有一位老妇人,她把狗的牙齿当成佛陀的舍利放在佛桌上供养,每天顶礼,供香、灯……等等东西,后来,犬牙竟然真的长出了舍利来!这并不表示犬牙已转变成非常珍贵的东西了,而是由于老妇全然十足的信心使然。

  所以,信心是非常重要的。我们都是凡夫,无法分辨谁是清净或不净,谁是真的圣僧或不是,但只要对此具足信心,便都能够积聚很大的福德。

  由此可见,所供养的东西是什么并非很重要,重要的是我们的发心。我再讲一个故事,让大家了解在积聚功德时,发心是如何的重要。有一种小擦擦(tsa tsa)是用土做的,样子像一座小小的舍利塔。有个人看到一个「擦擦」,觉得这个东西应该让多一点人也能看到,所以就把它放在路的旁边。第二个人走过来,看到这个「擦擦」说:「这个『擦擦』非常美丽,非常好,但如果下雨被淋了,就不好了。」于是他拿了一只鞋后跟把它盖起来,以免淋到雨。通常,鞋跟是不干净的,拿它盖在「擦擦」上也是不恭敬的,但由于他的发心非常纯净,所以,他还是积聚了功德。第三个人走过时,看到这个「擦擦」,心想:「这是一个多么珍贵的东西,不应放在鞋跟下。」于是他又把鞋跟拿走了。这三个人都积聚了功德,走上菩萨道,这是由于他们所做的都具纯净发心的缘故。

  所以,如果我们能够在此生中具有种种的美善、丰足以及幸福快乐,都是由于我们曾经积聚福德的缘故,而这些功德的积聚,也都是立基于正确的态度而来。如果我们曾在过去供养过什么珍贵的东西,但几个月后就后悔了,觉得自己供得太多,由于这样一个反悔的心,就把我们的功德破坏了。所以我们做供养时,发心是第一重要,而非所供养的东西。

  

  问答录

  问:(本问题不清楚)

  答:我不懂中文,所以无法知道要怎样来回答这个问题。但是基本上,所谓的功德是:今生你能够享受到种种的福报、美善、成功等,这都是由于功德积聚的结果。

  问:供养之后后悔,便没有了功德,那么是要忏悔或继续供养?

  答:这就像你身上穿了干净的衣服,忽然掉入了泥泞之中,那么你到底是要赶快把身上的泥土洗干净?还是就把它这样穿著?所以我们要是犯了错,就要忏悔,这样才能够把污染洗干净。把污染清净以后,我们便要非常小心,不要掉到泥泞里去了。

  问:如果以同样清净的心来帮助甲、乙两人,甲欣然接受,而乙则因为某种原因而心生嗔恨心。请问仁波切,这两种情况其功德相比如何?

  答:由于我们是凡夫,没有办法去分辨所供养的对象是清净或不净,所以在做布施的时候,只要我们的发心是纯净的,不管供养的对象如何,所得的功德便是一样的。以刚才的问题来说,对甲而言,他感到非常高兴,由于你对他的帮助或布施,你会得到的功德;甲也会因为发了欢喜心及感恩心,而同样积聚了功德。乙虽然对你的帮助感到生气,但只要你自己对他并不产生恨心,也同样能够积聚功德,这是因为你发心纯净的缘故;但乙本人由于生了嗔恨心,所以没有办法积聚任何功德。

  问:我们现在一般所做的供养,可以算是三轮体空吗?

  答:对我们初学者来说,当然一开始并不是三轮体空的,因为供养者(你自己)是有的;所供养出来的香、花、灯财物等等,也是实际有的;而供养的对象如:佛菩萨、善知识,也是有的,所以并不能算是三轮体空。

  问:如果发心的动机只是为了自己,或自己家人的利益,这样是不是功德的积聚就不大?

  答:只要我们发心是好的,一定能够积聚功德。譬如说,如果我们的家人有了麻烦,或是我们的亲人朋友生病,我们去帮助他们,都绝对是能积聚功德的。这并不是说,我们要放弃我们的家人朋友,我的意思是,我们刚才谈过的积聚功德的对象有三种,而最高的就是佛菩萨。我们帮助家人、亲友还是能够积聚功德的,只不过由于不是积聚功德的最高对象,也就不能积聚最大的功德。

  问:如果做每件事时,心里都想着是不是有功德才去做,那么这种发心是不是错误的?

  答:今天的开示,我已经非常详细的解释了什么是至高的供养对象、什么是积聚功德的正确发心、什么是善行、什么是不善的……这些都是要让我们的种种迷惑能够去除。所以当我们在供养诸佛时,心里就不会产生「这是不是有功德」的疑问了。我曾经说过,如果我们听闻佛法,就能够去除无明,好像灯光去除黑暗一样;所以我们在做种种供养时,我们的心里就不会有任何「这是不是有功德」的疑问了。另一方面,功德的积聚取决于我们的发心,所以做事前应想「这事是否能利益他人」而非「这事是否有功德」。清净利他的发心本身就是功德。

  第二天

  现在继续说明第二个对象――仁慈的亲人好友。先从朋友来谈,当我需要或无助、生病时,有人愿意帮助我们,这样的朋友可说是非常善良仁慈的了,这是就一般世俗观点来说的好,也是非常的珍贵。另有一种朋友,他们在佛法的修行上帮助我们,鼓励我们,闭关时给予我们财物和精神上的支助……等等,这样的法友更是非常珍贵、稀有的。接下来是父母亲。虽然投生人道是因为积聚了善业,但若没有父母亲,我们也无法获得这个肉体的人身。

  因此,我们要视父母亲对我们非常的仁慈,因为他们给予我们身体,使我们能完好地出生――特别是母亲,她非常、非常地慈悲从怀孕开始,就受尽种种困难和痛苦,给予我们慈爱、关怀、尽力把最好的给我们。以上是第二个要探讨的对象——仁慈的亲人好友。

  要回报父母及友人的恩惠是很重要的。回报他们的方法,是当他们在无助、生病时给予帮助;并在能力范围内,以关爱和了解,给予他们财物或物质上的帮助。我们特别要去关心、了解、赞美那些帮助过我们的人。

  佛陀在许多教法中都曾提到,我们可以用祷告祈求来和别人建立起非常深的因缘,例如,回向给那些曾在此生中帮助过我们的人――帮助我们在佛道上成就者、父母和一切有情众生。我们将功德回向给众生利益他们,一定可以和他们建立起深厚的善缘。

  不仅如此,以此正确的心态来回向,还可以积聚福德,带来很大的利益。虽然平常我们也做功德回向,但有时向父母、朋友发脾气、开玩笑、批评他们……等等、这样便减低了我们自己积聚资粮的机会。所以我们要知道一切对父母、朋友批评和生气的行为,都对福德资粮的积聚有很大的伤害。

  第三个对象是需要帮忙的人,尤其是贫困者。如果有人饿了,可以给予食物;有人生病了,即使我们不是医生,无法诊断施药,也可以帮他获得适当的医疗照顾,或给予财物上的帮助……等等,这些也是积聚资粮的方法。但记住,伸手施予协助时,要存著温柔、仁慈的态度,这样便可以积聚很多资粮。

  简而言之,这三种积聚福德资粮的对象――佛法僧三宝、善待我们的人和无依且需要帮助的人,只要我们对此三种对象做出良善的事情,就可积聚非常大的福德资粮;但同样地,如果我们对这三种对象做出负面的行为,也会造下很大的恶业。因此,我们要了解,好与坏虽是相反矛盾的两样东西,但其形成的方式都是相似的。

  我们必须以身、语、意三门来积聚资粮。以身而言,例如,做礼拜、绕佛塔、佛寺、供养圣地……等等,或帮助建寺、舍利塔,给予劳力、财物上的支助,以及对父母、有恩于我们的人提供种种帮助……等等,都是以「身」来积聚…

《福慧二资粮》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空性的体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