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福慧二資糧▪P2

  ..續本文上一頁的方便途徑,我們可用任何方法來讓他人獲得。首先,假設有人沒有佛經,我們贊助印經,使他們獲得經書,這就是以法積聚資糧的方法。如果已有人贊助佛書,而沒有法師說法,恰巧法師的開示也很重要時,我們就可以邀請法師前來說法,提供他一切必備的東西,如:說法的地方……等等,這也是法資糧的積聚。不論我們想做什麼來使他人獲得佛法,這都是積聚功德的圓滿對象。同樣地,這些行爲也都須視我們的發心而定,因爲發心清淨的話,不論我們做什麼,例如:印經、供養法師、使學子有老師等,也能真正積聚很大的福德資糧。

  接下來,我們談到僧伽。僧衆有二種,即聖僧和凡夫僧。聖僧是指一地以上的菩薩,具有高度的證悟,但以一般的人身來示現,因此我們一般人是無法分別出聖僧或凡夫僧的。但不論是聖僧或凡夫僧,只要我們供食他們食物、住所……等等,也都可以積聚極大的福德。凡夫僧是指一般出家的比丘和比丘尼,或是在金剛乘中受過戒且持戒未破的僧衆。

  前面已經談過,如果做供養時起了分別心,則不論我們供養時的對象爲何,其所積聚的福德便很少了。所以,爲了積聚福德,我們的發心要盡可能的清淨,不要有任何分別心。假使在我們做供養時,覺得所供養的佛像很莊嚴,便會積很大的功德,這是由于我們對佛像産生歡喜心。但如果我們做供養時,覺得佛像不美,雖然佛陀不會因此感受就對我們生出好壞或喜惡的分別,但由于我們自心的不淨,便無法像喜歡佛像般積聚那麼大的福德了。

  簡而言之,如果對圓滿的對象以正確的方法來積聚資糧,不以希求心、競爭心或傲慢心來行供養,便可以積聚很廣大的福德。我想再闡釋得更清楚一些:所謂不要有任何的希求心,是指在供養時,心中不要存有任何希求的想法;不要有傲慢心,是說供養時,不要認爲自己的供養最殊勝特別,別人都比不上;不要有競爭心,是指行供養是出于已願,不是被迫,也不是見著別人供養,自己不好意思,或基于某種競爭的心理才做。所以,一個人做供養時,不應有這叁種心態,就如龍樹菩薩曾說過的:供養時,態度的正確與否,將影響到其所産生的福德大小。

  所以,一切都是取決于我們的態度,而非所供養的東西産生了差別。就如同前面所舉的例子,小孩子供養佛陀七粒豆子,其實豆子的價值微薄,但由于他的發心非常清淨,沒有任何傲慢、希求或競爭的心理,所以得到了非常大的功德。

  曾經有個事說,過去有一位老婦人,她把狗的牙齒當成佛陀的舍利放在佛桌上供養,每天頂禮,供香、燈……等等東西,後來,犬牙竟然真的長出了舍利來!這並不表示犬牙已轉變成非常珍貴的東西了,而是由于老婦全然十足的信心使然。

  所以,信心是非常重要的。我們都是凡夫,無法分辨誰是清淨或不淨,誰是真的聖僧或不是,但只要對此具足信心,便都能夠積聚很大的福德。

  由此可見,所供養的東西是什麼並非很重要,重要的是我們的發心。我再講一個故事,讓大家了解在積聚功德時,發心是如何的重要。有一種小擦擦(tsa tsa)是用土做的,樣子像一座小小的舍利塔。有個人看到一個「擦擦」,覺得這個東西應該讓多一點人也能看到,所以就把它放在路的旁邊。第二個人走過來,看到這個「擦擦」說:「這個『擦擦』非常美麗,非常好,但如果下雨被淋了,就不好了。」于是他拿了一只鞋後跟把它蓋起來,以免淋到雨。通常,鞋跟是不幹淨的,拿它蓋在「擦擦」上也是不恭敬的,但由于他的發心非常純淨,所以,他還是積聚了功德。第叁個人走過時,看到這個「擦擦」,心想:「這是一個多麼珍貴的東西,不應放在鞋跟下。」于是他又把鞋跟拿走了。這叁個人都積聚了功德,走上菩薩道,這是由于他們所做的都具純淨發心的緣故。

  所以,如果我們能夠在此生中具有種種的美善、豐足以及幸福快樂,都是由于我們曾經積聚福德的緣故,而這些功德的積聚,也都是立基于正確的態度而來。如果我們曾在過去供養過什麼珍貴的東西,但幾個月後就後悔了,覺得自己供得太多,由于這樣一個反悔的心,就把我們的功德破壞了。所以我們做供養時,發心是第一重要,而非所供養的東西。

  

  問答錄

  問:(本問題不清楚)

  答:我不懂中文,所以無法知道要怎樣來回答這個問題。但是基本上,所謂的功德是:今生你能夠享受到種種的福報、美善、成功等,這都是由于功德積聚的結果。

  問:供養之後後悔,便沒有了功德,那麼是要忏悔或繼續供養?

  答:這就像你身上穿了幹淨的衣服,忽然掉入了泥濘之中,那麼你到底是要趕快把身上的泥土洗幹淨?還是就把它這樣穿著?所以我們要是犯了錯,就要忏悔,這樣才能夠把汙染洗幹淨。把汙染清淨以後,我們便要非常小心,不要掉到泥濘裏去了。

  問:如果以同樣清淨的心來幫助甲、乙兩人,甲欣然接受,而乙則因爲某種原因而心生嗔恨心。請問仁波切,這兩種情況其功德相比如何?

  答:由于我們是凡夫,沒有辦法去分辨所供養的對象是清淨或不淨,所以在做布施的時候,只要我們的發心是純淨的,不管供養的對象如何,所得的功德便是一樣的。以剛才的問題來說,對甲而言,他感到非常高興,由于你對他的幫助或布施,你會得到的功德;甲也會因爲發了歡喜心及感恩心,而同樣積聚了功德。乙雖然對你的幫助感到生氣,但只要你自己對他並不産生恨心,也同樣能夠積聚功德,這是因爲你發心純淨的緣故;但乙本人由于生了嗔恨心,所以沒有辦法積聚任何功德。

  問:我們現在一般所做的供養,可以算是叁輪體空嗎?

  答:對我們初學者來說,當然一開始並不是叁輪體空的,因爲供養者(你自己)是有的;所供養出來的香、花、燈財物等等,也是實際有的;而供養的對象如:佛菩薩、善知識,也是有的,所以並不能算是叁輪體空。

  問:如果發心的動機只是爲了自己,或自己家人的利益,這樣是不是功德的積聚就不大?

  答:只要我們發心是好的,一定能夠積聚功德。譬如說,如果我們的家人有了麻煩,或是我們的親人朋友生病,我們去幫助他們,都絕對是能積聚功德的。這並不是說,我們要放棄我們的家人朋友,我的意思是,我們剛才談過的積聚功德的對象有叁種,而最高的就是佛菩薩。我們幫助家人、親友還是能夠積聚功德的,只不過由于不是積聚功德的最高對象,也就不能積聚最大的功德。

  問:如果做每件事時,心裏都想著是不是有功德才去做,那麼這種發心是不是錯誤的?

  答:今天的開示,我已經非常詳細的解釋了什麼是至高的供養對象、什麼是積聚功德的正確發心、什麼是善行、什麼是不善的……這些都是要讓我們的種種迷惑能夠去除。所以當我們在供養諸佛時,心裏就不會産生「這是不是有功德」的疑問了。我曾經說過,如果我們聽聞佛法,就能夠去除無明,好像燈光去除黑暗一樣;所以我們在做種種供養時,我們的心裏就不會有任何「這是不是有功德」的疑問了。另一方面,功德的積聚取決于我們的發心,所以做事前應想「這事是否能利益他人」而非「這事是否有功德」。清淨利他的發心本身就是功德。

  第二天

  現在繼續說明第二個對象――仁慈的親人好友。先從朋友來談,當我需要或無助、生病時,有人願意幫助我們,這樣的朋友可說是非常善良仁慈的了,這是就一般世俗觀點來說的好,也是非常的珍貴。另有一種朋友,他們在佛法的修行上幫助我們,鼓勵我們,閉關時給予我們財物和精神上的支助……等等,這樣的法友更是非常珍貴、稀有的。接下來是父母親。雖然投生人道是因爲積聚了善業,但若沒有父母親,我們也無法獲得這個肉體的人身。

  因此,我們要視父母親對我們非常的仁慈,因爲他們給予我們身體,使我們能完好地出生――特別是母親,她非常、非常地慈悲從懷孕開始,就受盡種種困難和痛苦,給予我們慈愛、關懷、盡力把最好的給我們。以上是第二個要探討的對象——仁慈的親人好友。

  要回報父母及友人的恩惠是很重要的。回報他們的方法,是當他們在無助、生病時給予幫助;並在能力範圍內,以關愛和了解,給予他們財物或物質上的幫助。我們特別要去關心、了解、贊美那些幫助過我們的人。

  佛陀在許多教法中都曾提到,我們可以用禱告祈求來和別人建立起非常深的因緣,例如,回向給那些曾在此生中幫助過我們的人――幫助我們在佛道上成就者、父母和一切有情衆生。我們將功德回向給衆生利益他們,一定可以和他們建立起深厚的善緣。

  不僅如此,以此正確的心態來回向,還可以積聚福德,帶來很大的利益。雖然平常我們也做功德回向,但有時向父母、朋友發脾氣、開玩笑、批評他們……等等、這樣便減低了我們自己積聚資糧的機會。所以我們要知道一切對父母、朋友批評和生氣的行爲,都對福德資糧的積聚有很大的傷害。

  第叁個對象是需要幫忙的人,尤其是貧困者。如果有人餓了,可以給予食物;有人生病了,即使我們不是醫生,無法診斷施藥,也可以幫他獲得適當的醫療照顧,或給予財物上的幫助……等等,這些也是積聚資糧的方法。但記住,伸手施予協助時,要存著溫柔、仁慈的態度,這樣便可以積聚很多資糧。

  簡而言之,這叁種積聚福德資糧的對象――佛法僧叁寶、善待我們的人和無依且需要幫助的人,只要我們對此叁種對象做出良善的事情,就可積聚非常大的福德資糧;但同樣地,如果我們對這叁種對象做出負面的行爲,也會造下很大的惡業。因此,我們要了解,好與壞雖是相反矛盾的兩樣東西,但其形成的方式都是相似的。

  我們必須以身、語、意叁門來積聚資糧。以身而言,例如,做禮拜、繞佛塔、佛寺、供養聖地……等等,或幫助建寺、舍利塔,給予勞力、財物上的支助,以及對父母、有恩于我們的人提供種種幫助……等等,都是以「身」來積聚…

《福慧二資糧》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空性的體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