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课
思考题
1.为什么前佛授记的菩萨没有我入定与出定之想?在学习了松云禅师的公案后,你有何感想?
2.应怎样理解“无行就是真行”的道理?在修学般若法门时,应怎样处理闻思与修行的关系?
3.为什么在真实义中有边和无边皆应远离?
4.怎样才能通达“五蕴如幻术”的道理?了达如幻有什么重要意义?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下面继续宣讲《般若摄颂》。证悟之差别当中,基无得之理已经讲完了,现在讲道无行之理。
子二、道无行之理:
菩萨于此自寂静,彼是前佛所授记,
彼无我入起定想,因彻知法自性故。
在听闻、忆念、修行般若时,大家皆应了知:虽然名言中有如幻如梦的景象,但它并不成立。也即一切万法在胜义中远离一切戏论,在世俗中以现而无自性的方式来存在,这就是所谓的般若。大家还应了知,通过修行般若法门能遣除让一切众生漂泊在轮回中的实执。而菩萨只要修行般若波罗蜜多,就将得到勇行三摩地等诸多三摩地;其相续也会变得极为寂静,不会像地地道道的凡夫人一样,每天都被贪嗔痴所转,自相续极为粗暴、非常烦恼,经常出现各种痛苦、忧愁。有些讲义则说:诸佛授记和通达无我是同一个时间,既然已得授记,那他的相续肯定有很大的转变,也即通达了人法无我的空性。
一般来讲,本颂对应加行道胜法位。若菩萨通达了所缘行相与有境的空性,那他实际上是先前的诸佛所授记的将获得菩提之人。虽然诸佛并没有说:他将在某个地方成佛,当时名号叫什么,有多少眷属……但实际上他已得到诸佛的授记。这样的菩萨也没有我入定于空性或从中出定的想法,其原因:他已通达我和我所不存在,也了知一切诸法皆是平等、清净、大空性、大离戏的自性。而我们现在:我刚才入定了,我现在出定了,我今天利益众生,我今天听法,我今天传法……有各种各样想的执著。但只要我们长期观修,这样的想也会慢慢灭掉,因为它们并不符合实际真理。
凡是学过般若或中观的人都清楚,“我”跟石女的儿子和兔角没有任何差别,与我有关的一切相绝对不是最究竟的实相。所以在真正的智慧面前,包括我入定、我出定,以及一切有实、无实等相全都没有。寂天菩萨亦云:“若实无实法,悉不住心前,彼时无余相,无缘最寂灭。”所以真正境界比较高的菩萨,他绝对不可能想“我度了多少众生、我作了多大贡献”,也绝对不会因为这些生起傲慢。因为对它们执著之想都没有的缘故,那傲慢心和与之相关的烦恼也就无容身之地了。所以本经下文也说:对菩萨来讲,与我有关的一切想全已泯灭。
当然,现在在座的人完全达到与我有关的执著全部泯灭,这也有一定的困难。但是,大家在学空性的时候务必清楚:真正的大菩萨或真正证悟空性的境界,绝对是这样一种远离戏论的不可言思的境界,而且这种境界我们每个人都能获得。所以在修学过程中,与我有关的执著应尽量减少,其实这就是所谓生活的快乐。
另外,大家在评价别人时一定要慎口,因为菩萨内在的证悟很难用肉眼观察得到。也许我们认为是非常不如法的,很有可能就是一种证悟相。下面就讲一则相关的禅宗公案:
以前有一位松云禅师,他很小的时候父亲就死了,母亲含辛茹苦把他养大,出家后他也一直带着母亲,后来他和母亲在一个寂静的地方搭茅棚住了下来。因为禅师字写得好,所以他每天都为别人抄经,也藉此得一些生活费。(以前,藏地很多老修行人都抄经,很多人都给钱请回供奉。但是,现在可能是科学太发达的原因,让人抄经也不一定愿意,即使愿意也不一定有人给钱,可见这个时代已经变得很可怕了。)为了母亲,禅师有时会到街上去买一些鱼肉。因为汉传佛教历来都对吃肉很排斥,所以很多人都称他为酒肉假和尚,人们也认为禅师在吃肉。不过禅师一直没有介意,不管别人怎么样议论他都不解释,因为他清楚自己的行为非常清净。后来他的母亲知道禅师为了自己而受诽谤,于是也出家吃素。
后来一位漂亮的女士在路上遇见禅师,她被禅师庄严的相貌所感动,于是请禅师到家中说法。禅师也没有去执著,他想给别人说法是一件好事,于是到她家中宣讲了佛法。由于这个女人是妓院里面的人,后来人们都说禅师破戒了,因为看见禅师入了妓院,又在不断地对他毁谤。而其他资料则说,禅师遇见这个女人是因为音乐的原因。不管怎么样,当地很多人都看不惯,最后把他的茅棚也捣翻了,不让他们母子住在那里。迫不得已,禅师只好把母亲托人代养,自己离开这个地方到处去云游参访。
后来他的母亲因病去世,当地的人们把她放在棺材里一直等着禅师回来。不久禅师回来了,他以一种自言自语的方式为母亲举行葬礼。他说:慈爱的母亲,我已经参访回来了;接着又以母亲的口吻说:你已经回来了,我一直等着你。然后他说:丧礼完毕,请大家送葬。
在禅师56岁那一年的某一天,他召集弟子说:中午的时候我要离开世间。然后写了一首偈语:“人间逆旅,五十六年;雨过天青,一轮月圆。”意思是说,自己在人间并不是很顺利,可以说饱受沧桑,经过了各种各样的苦难生活,这样一直活到56岁;最终雨过天青,心的本体完全开悟,真正显露出本来的面目,就像一轮明月悬挂在天空中那样庄严。写完后,他便安详地离开了人间。
确实,依据表面上的行为来评论人非常困难。在藏传佛教中,有些人在短暂的一生中已经通达了大圆满或大手印的境界,但表面上看来,外在的行为也有一些不如法的现象,就像前两天给大家介绍的久爷爷瑜伽士一样,所以完全以外在的行为来评价也很困难。而禅宗当中也有类似密宗的直指方法,所以《般若经》中所讲到的超越境界也可在有缘众生的相续中出现,一旦出现也就离开了原来凡夫的各种执著,但是很多人都看不出来。而修学其他宗派或法门的出家人或居士当中,有人有非常强烈的大悲心和极甚深的空性见,但表面看来这个人跟平凡人一样。密宗《普作续》也讲:虽然表面上看来与普通人的身体一模一样,但他的境界完全超越普通人。所以对所有众生皆应观清净心,这非常有意义。
若如是行行佛智,彼知无行真行故,
行持何法皆不缘,此即行持胜般若。
本颂进一步讲道无行之理。
如果真正能行持前面所讲入定、出定无有差别,以及一切万法皆是空性的境界,那这样的菩萨就在行持十方三世一切如来的智慧行境——远离一切执著相的境界。原因是,这样的菩萨完全了知对一切万法皆无任何能行所行,就是最殊胜、最微妙的行持。永明禅师在《万善同归集》中亦云:“终日作而无作,虽无行而遍行。”意思是说,虽然终日一直在作,但却无有作的执著;虽然无所行,但却遍行一切。自然这样的境界就超胜于一切。
但凡夫愚者却认为这很矛盾:作怎么会是无作?无行又怎么会是遍行、真行呢?同样,对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他们也觉得不可能。色怎么会是空?眼睛看得到之故。空怎么会是色?有和没有相矛盾之故。他们认为,所谓的空就是虚空那样的状态,而感官能接触或见闻觉知能了解的事物全是不空的。但是,通过般若的窍诀来解释的时候,虽然这些现象都存在,我们也只会把它当作梦幻泡影;而在胜义中,这些戏论全都没有。所以,即使是通达空性的行,它和胜义中的无行也完全是一体的,当然无行就是真行就更难懂了。以前讲《定解宝灯论》时说:不见就是最殊胜的见,很多人都觉得这有点不可思议。甚至有些人说:盲人见不到色法,那是不是最殊胜的见呢?其实这些道理并不是从世俗的角度来说的。
如果行持任何一个法,都对所行之法、行持和修行者不缘执,那么这就是真正行持最殊胜的般若波罗蜜多。在《维摩诘所说经》中,不眴菩萨这样说:“受不受为二,若法不受则不可得。以不可得故,无取无舍、无作无行,是为入不二法门。”
可是,很多人连因果正见都还没有建立起来,那想通达这样的道无行之理自然就很困难。但不管怎么样,再难也要讲下去,大家也应该通达。其实只要努力,通达道如虚空的境界也不会很困难。当然在名言当中,所行的五道十地绝对存在,谁也不能说这样的安立不合理;但在胜义中,也即以般若智慧来衡量时,所谓的道也没有什么可行的。
以前,赵州禅师18岁时去参南泉禅师,当时南泉禅师正躺着休息,他去见的时候也没有坐起来。只是问:你从哪里来?赵州说:我从瑞像院来。南泉问:你见到瑞相没有?赵州说:我没有见到瑞相,只见到卧如来……后来,赵州禅师问南泉禅师:“如何是道?”南泉说:“平常心是道。”赵州问:“还可趣向否?”南泉说:“拟向即乖。”赵州说:“不拟时如何知是道?”南泉说:“道不属知、不属不知,知是妄觉、不知是无记,若是真达不疑之道,犹如太虚廓然虚豁,岂可强是非邪!”赵州于言下悟理。
若能明白这则公案的道理,相信大家对道无行之理一定会有深刻的认识。以前的禅师们,虽然他们的教言很简短,但这既符合有关般若经的意义,又能迅速遣除众生的执著。对后学者来讲,只要好好思维、实践这样的道理,也会有所感悟。当然感悟的层次因人而异,有些真正能证得圣者的境界,有些则证得靠近圣者的加行道,而加行道当中也有暖顶忍等不同层次……总之,很多人都能对空性有所体会。
当然…
《般若摄颂释 第四课》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