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般若攝頌釋 第四課

  

第四課

  

思考題

  1.爲什麼前佛授記的菩薩沒有我入定與出定之想?在學習了松雲禅師的公案後,你有何感想?

  2.應怎樣理解“無行就是真行”的道理?在修學般若法門時,應怎樣處理聞思與修行的關系?

  3.爲什麼在真實義中有邊和無邊皆應遠離?

  4.怎樣才能通達“五蘊如幻術”的道理?了達如幻有什麼重要意義?

  頂禮本師釋迦牟尼佛!

  頂禮文殊智慧勇識!

  頂禮傳承大恩上師!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爲度化一切衆生,請大家發無上殊勝的菩提心!

  下面繼續宣講《般若攝頌》。證悟之差別當中,基無得之理已經講完了,現在講道無行之理。

  子二、道無行之理:

  

菩薩于此自寂靜,彼是前佛所授記,

  

彼無我入起定想,因徹知法自性故。

  在聽聞、憶念、修行般若時,大家皆應了知:雖然名言中有如幻如夢的景象,但它並不成立。也即一切萬法在勝義中遠離一切戲論,在世俗中以現而無自性的方式來存在,這就是所謂的般若。大家還應了知,通過修行般若法門能遣除讓一切衆生漂泊在輪回中的實執。而菩薩只要修行般若波羅蜜多,就將得到勇行叁摩地等諸多叁摩地;其相續也會變得極爲寂靜,不會像地地道道的凡夫人一樣,每天都被貪嗔癡所轉,自相續極爲粗暴、非常煩惱,經常出現各種痛苦、憂愁。有些講義則說:諸佛授記和通達無我是同一個時間,既然已得授記,那他的相續肯定有很大的轉變,也即通達了人法無我的空性。

  一般來講,本頌對應加行道勝法位。若菩薩通達了所緣行相與有境的空性,那他實際上是先前的諸佛所授記的將獲得菩提之人。雖然諸佛並沒有說:他將在某個地方成佛,當時名號叫什麼,有多少眷屬……但實際上他已得到諸佛的授記。這樣的菩薩也沒有我入定于空性或從中出定的想法,其原因:他已通達我和我所不存在,也了知一切諸法皆是平等、清淨、大空性、大離戲的自性。而我們現在:我剛才入定了,我現在出定了,我今天利益衆生,我今天聽法,我今天傳法……有各種各樣想的執著。但只要我們長期觀修,這樣的想也會慢慢滅掉,因爲它們並不符合實際真理。

  凡是學過般若或中觀的人都清楚,“我”跟石女的兒子和兔角沒有任何差別,與我有關的一切相絕對不是最究竟的實相。所以在真正的智慧面前,包括我入定、我出定,以及一切有實、無實等相全都沒有。寂天菩薩亦雲:“若實無實法,悉不住心前,彼時無余相,無緣最寂滅。”所以真正境界比較高的菩薩,他絕對不可能想“我度了多少衆生、我作了多大貢獻”,也絕對不會因爲這些生起傲慢。因爲對它們執著之想都沒有的緣故,那傲慢心和與之相關的煩惱也就無容身之地了。所以本經下文也說:對菩薩來講,與我有關的一切想全已泯滅。

  當然,現在在座的人完全達到與我有關的執著全部泯滅,這也有一定的困難。但是,大家在學空性的時候務必清楚:真正的大菩薩或真正證悟空性的境界,絕對是這樣一種遠離戲論的不可言思的境界,而且這種境界我們每個人都能獲得。所以在修學過程中,與我有關的執著應盡量減少,其實這就是所謂生活的快樂。

  另外,大家在評價別人時一定要慎口,因爲菩薩內在的證悟很難用肉眼觀察得到。也許我們認爲是非常不如法的,很有可能就是一種證悟相。下面就講一則相關的禅宗公案:

  以前有一位松雲禅師,他很小的時候父親就死了,母親含辛茹苦把他養大,出家後他也一直帶著母親,後來他和母親在一個寂靜的地方搭茅棚住了下來。因爲禅師字寫得好,所以他每天都爲別人抄經,也藉此得一些生活費。(以前,藏地很多老修行人都抄經,很多人都給錢請回供奉。但是,現在可能是科學太發達的原因,讓人抄經也不一定願意,即使願意也不一定有人給錢,可見這個時代已經變得很可怕了。)爲了母親,禅師有時會到街上去買一些魚肉。因爲漢傳佛教曆來都對吃肉很排斥,所以很多人都稱他爲酒肉假和尚,人們也認爲禅師在吃肉。不過禅師一直沒有介意,不管別人怎麼樣議論他都不解釋,因爲他清楚自己的行爲非常清淨。後來他的母親知道禅師爲了自己而受誹謗,于是也出家吃素。

  後來一位漂亮的女士在路上遇見禅師,她被禅師莊嚴的相貌所感動,于是請禅師到家中說法。禅師也沒有去執著,他想給別人說法是一件好事,于是到她家中宣講了佛法。由于這個女人是妓院裏面的人,後來人們都說禅師破戒了,因爲看見禅師入了妓院,又在不斷地對他毀謗。而其他資料則說,禅師遇見這個女人是因爲音樂的原因。不管怎麼樣,當地很多人都看不慣,最後把他的茅棚也搗翻了,不讓他們母子住在那裏。迫不得已,禅師只好把母親托人代養,自己離開這個地方到處去雲遊參訪。

  後來他的母親因病去世,當地的人們把她放在棺材裏一直等著禅師回來。不久禅師回來了,他以一種自言自語的方式爲母親舉行葬禮。他說:慈愛的母親,我已經參訪回來了;接著又以母親的口吻說:你已經回來了,我一直等著你。然後他說:喪禮完畢,請大家送葬。

  在禅師56歲那一年的某一天,他召集弟子說:中午的時候我要離開世間。然後寫了一首偈語:“人間逆旅,五十六年;雨過天青,一輪月圓。”意思是說,自己在人間並不是很順利,可以說飽受滄桑,經過了各種各樣的苦難生活,這樣一直活到56歲;最終雨過天青,心的本體完全開悟,真正顯露出本來的面目,就像一輪明月懸挂在天空中那樣莊嚴。寫完後,他便安詳地離開了人間。

  確實,依據表面上的行爲來評論人非常困難。在藏傳佛教中,有些人在短暫的一生中已經通達了大圓滿或大手印的境界,但表面上看來,外在的行爲也有一些不如法的現象,就像前兩天給大家介紹的久爺爺瑜伽士一樣,所以完全以外在的行爲來評價也很困難。而禅宗當中也有類似密宗的直指方法,所以《般若經》中所講到的超越境界也可在有緣衆生的相續中出現,一旦出現也就離開了原來凡夫的各種執著,但是很多人都看不出來。而修學其他宗派或法門的出家人或居士當中,有人有非常強烈的大悲心和極甚深的空性見,但表面看來這個人跟平凡人一樣。密宗《普作續》也講:雖然表面上看來與普通人的身體一模一樣,但他的境界完全超越普通人。所以對所有衆生皆應觀清淨心,這非常有意義。

  

若如是行行佛智,彼知無行真行故,

  

行持何法皆不緣,此即行持勝般若。

  本頌進一步講道無行之理。

  如果真正能行持前面所講入定、出定無有差別,以及一切萬法皆是空性的境界,那這樣的菩薩就在行持十方叁世一切如來的智慧行境——遠離一切執著相的境界。原因是,這樣的菩薩完全了知對一切萬法皆無任何能行所行,就是最殊勝、最微妙的行持。永明禅師在《萬善同歸集》中亦雲:“終日作而無作,雖無行而遍行。”意思是說,雖然終日一直在作,但卻無有作的執著;雖然無所行,但卻遍行一切。自然這樣的境界就超勝于一切。

  但凡夫愚者卻認爲這很矛盾:作怎麼會是無作?無行又怎麼會是遍行、真行呢?同樣,對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他們也覺得不可能。色怎麼會是空?眼睛看得到之故。空怎麼會是色?有和沒有相矛盾之故。他們認爲,所謂的空就是虛空那樣的狀態,而感官能接觸或見聞覺知能了解的事物全是不空的。但是,通過般若的竅訣來解釋的時候,雖然這些現象都存在,我們也只會把它當作夢幻泡影;而在勝義中,這些戲論全都沒有。所以,即使是通達空性的行,它和勝義中的無行也完全是一體的,當然無行就是真行就更難懂了。以前講《定解寶燈論》時說:不見就是最殊勝的見,很多人都覺得這有點不可思議。甚至有些人說:盲人見不到色法,那是不是最殊勝的見呢?其實這些道理並不是從世俗的角度來說的。

  如果行持任何一個法,都對所行之法、行持和修行者不緣執,那麼這就是真正行持最殊勝的般若波羅蜜多。在《維摩诘所說經》中,不眴菩薩這樣說:“受不受爲二,若法不受則不可得。以不可得故,無取無舍、無作無行,是爲入不二法門。”

  可是,很多人連因果正見都還沒有建立起來,那想通達這樣的道無行之理自然就很困難。但不管怎麼樣,再難也要講下去,大家也應該通達。其實只要努力,通達道如虛空的境界也不會很困難。當然在名言當中,所行的五道十地絕對存在,誰也不能說這樣的安立不合理;但在勝義中,也即以般若智慧來衡量時,所謂的道也沒有什麼可行的。

  以前,趙州禅師18歲時去參南泉禅師,當時南泉禅師正躺著休息,他去見的時候也沒有坐起來。只是問:你從哪裏來?趙州說:我從瑞像院來。南泉問:你見到瑞相沒有?趙州說:我沒有見到瑞相,只見到臥如來……後來,趙州禅師問南泉禅師:“如何是道?”南泉說:“平常心是道。”趙州問:“還可趣向否?”南泉說:“擬向即乖。”趙州說:“不擬時如何知是道?”南泉說:“道不屬知、不屬不知,知是妄覺、不知是無記,若是真達不疑之道,猶如太虛廓然虛豁,豈可強是非邪!”趙州于言下悟理。

  若能明白這則公案的道理,相信大家對道無行之理一定會有深刻的認識。以前的禅師們,雖然他們的教言很簡短,但這既符合有關般若經的意義,又能迅速遣除衆生的執著。對後學者來講,只要好好思維、實踐這樣的道理,也會有所感悟。當然感悟的層次因人而異,有些真正能證得聖者的境界,有些則證得靠近聖者的加行道,而加行道當中也有暖頂忍等不同層次……總之,很多人都能對空性有所體會。

  當然…

《般若攝頌釋 第四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