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課
思考題
1.作爲行持般若的行者來講,要使修行善始善終,需要具足什麼樣的內外攝持?這有何必要?
2.本課所講的惡友是什麼?他有什麼危害?我們應如何對待?
3.解釋菩薩一詞,本經所講菩薩的意義是什麼?
4.具足什麼條件的人才能叫大菩薩?以比喻說明爲什麼大菩薩在利生時無有畏懼?
頂禮本師釋迦牟尼佛!
頂禮文殊智慧勇識!
頂禮傳承大恩上師!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爲度化一切衆生,請大家發無上殊勝的菩提心!
下面我們繼續講《般若攝頌》。《般若攝頌》當中,現在正在講行持大乘般若者的身份,其中講第二個問題。
癸二(善知識之差別)分二:一、所立;二、所破。
子一、所立:
所謂所立,就是應該依止什麼樣的善知識,以及自己應該具足什麼樣的條件。
具善知識具勝觀,聞諸佛母全無懼。
作爲行持般若的行者來講,修行要善始善終,必須具足善知識的因緣;也就是說,學習大乘佛法般若空性的人,在大乘道中不退轉的主要因緣,就是要具足內外兩種善知識。所謂外善知識,就是要依止一位以智慧通達萬法無有任何自性,以及具足以方便的大悲菩提心攝持衆生的上師,這樣的上師就是所謂的外攝持。所謂內善知識,就是自己要具足讓一切衆生獲得佛果的希求心,也就是發起菩提心,同時還要具足見到萬法空性、無有實執的叁輪體空的智慧,這就是所謂的內攝持。如果既具足外在的因緣——具有慈悲和證悟的上師,又具足內在的因緣——自己具有悲心與智慧,那這樣的行者在聽到佛母般若空性時,就不會有任何畏懼,在大乘道中也不會退轉。當然,頌詞中的善知識主要是指外善知識,而內在具足悲心的智慧就是所謂的勝觀。
所以大家千萬不要離開善知識,否則修行就不能圓滿。但善知識一定要有內在的境界,沒有境界的上師則是假善知識。《現觀莊嚴論》雲:“心不驚怖等,宣說無性等,棄舍所執品,應知爲攝持。”可見,真正的善知識必須具備叁個條件:第一個條件,他的心對大乘空性法門不會生畏懼,這是從智慧方面講的;第二個條件,向有實執的可憐衆生宣說無有本性的空性法門;第叁個條件,舍棄六波羅蜜多的違品,如吝啬、破戒等。具足這叁種條件的善知識,就是所謂的外攝持。至于“攝持”,這兩個字在大乘經論中經常出現;而在本頌中,既可指外在的善知識,又可指內在的菩提心和智慧,或者說正知正念。
在座的道友中,可能很多人對佛法都有許多問題不了解,所以一定要長期依止一位具有修證的上師,這非常重要。一般來講,上師有什麼樣的境界,他也會對弟子如實傳授。比如上師對空性法門非常有境界,那他在攝受弟子的過程中,也會把自己的境界傳給他們。如果依止的上師僅在曆史、醫學等世間知識方面有經驗,那我們也只能學到這些,而不可能學到佛法。即使他們照本宣科,時間也會很短暫。就是講世間知識,如果老師對所講的課程不是很精通,或自己沒有相應的品德的話,那也不可能長期呆在老師的崗位上。所以說,我們一定要依止一位真正通達萬法實相的上師。如果上師有這樣的境界,在看見依靠他的人沒有懂得時,他就會傳授。在世間,如果父親是醫生,而孩子又願意學,他就會把醫學傳給他;如果父親是木匠,而孩子也願意學,他就會把自己的技術傳給他……同樣的道理,真正的善知識也會把自己的境界傳給有緣的弟子。所以我們一定要好好依止真正具有智慧和悲心的上師,否則也不可能有多大的收獲。
作爲行者來講,依靠這些攝持就不會産生畏懼;如果沒有這些因緣,就會對般若空性産生恐怖心而不敢接受。聖天論師雲:“不知無怖畏,遍知亦複然,定由少分知,而生于怖畏。”意思是說,對空性法門全然不知的人不會害怕,就像世間從來沒有學過空性法門的警察等,由于他們對空性一點都不了解,所以也不會害怕;而像全知佛陀一樣完全通達空性的人,也不會害怕;但是就像半瓶水一樣,對空性稍微有一點了知,而又沒有完全了知的人,則會産生恐懼心:既然全部都是空性,那是不是因果都沒有了,或者說是不是我也不存在了?包括一些物理學家,他們通過試驗觀察後,也感到非常恐慌。因此大家一定要長期依止善知識,當上師證悟空性的境界融入相續時,我們就不會害怕,也不會舍棄空性法門。
子二、所破:
誰依惡友仰仗他,彼如新罐觸水毀。
前面剛剛講了所依止的善知識,現在反過來:任何一位初學者,如果依止了诋毀大乘空性法門的惡友,相續中的境界就很容易毀壞。爲什麼呢?因爲在自己的智慧、定解、信心等還沒有完全成熟,而必須依賴仰仗他衆時,就很容易隨波逐流,或者說受環境、教育等因緣的影響很容易變壞。其實,這相當于沒有入窯焙燒的新土罐一樣,沒有經過火的錘煉的原因,一接觸水就會毀壞。
在現實中,有些人已經皈依佛門,也發了菩提心,有的還剃度出了家,甚至有的還爲佛教和衆生做了很多好事,自己也認爲自己是一個很不錯的修行人;但是,如果長期或暫時依止見修行果非常惡劣的人,也一定會使自己逐漸衰敗下去。以前阿底峽尊者也說:對修行人來講,所有怨敵當中,惡友是最可怕的。所以,噶當派的很多修行人都把惡友當作屍體那樣來舍棄,根本不會親近。現在世間上,很多人對大乘甚深見解根本不能了解,也不願接受;如果我們跟這些人接觸,恐怕一瞬間的行爲或短暫的交流,也會毀壞一切的一切。有些多年聞思修行的人,就因爲別人的一個電話、一頓飯,或一天的接觸,而將自己在很長時間中辛辛苦苦積累起來的善根全部毀壞,這確實非常遺憾!
持明無畏洲尊者曾這樣說:真正的善知識比黃金還罕見,而造惡業的惡友時時都損壞、耗盡我們的善根,故祈願叁寶加持不要遇上惡友,更不要離開殊勝的善知識。所以在座的道友皆應發自內心地祈禱。爲什麼呢?因爲很多人都沒有境界。既然如此,那很有可能在遇到惡友時不需要很長時間:也許是一刹那、也許是一個月、也許是半年,就會把你拉下去,或者自己主動在別人面前投降。雖然很多人都在寂靜的山裏修行了很長時間,但若自己披上的盔甲並不是那麼堅固的話,在違緣面前也很難抵抗。因此,大家無論是下山,還是通過電話跟親朋好友交流的過程中,時時刻刻都要注意。因爲,所謂的魔障並不一定是以獠牙畢露或面目猙獰的形象顯現在我們面前,有些可能是花言巧語,有些可能是非常溫和的態度;若正念不穩固,在不知不覺中就會讓人墮入永遠不能自拔的惡趣深淵。
所以,在學習大乘佛法般若空性的過程中,對于那些對大乘佛法一無所知,或者對佛教有邪見的人,一定要拒之千裏。否則,在眼花缭亂的外境面前,我們根本沒辦法抵抗。就像一個孩童,最好不要讓他單獨出去,否則很難面對外面的花花世界,因爲他的心並沒有成熟。在智悲學校中有一位老師,開會的時候他說:“你們不要把學生會的那些孩子看作大人,他們跟大人比較起來還差得遠,在遇到外境時根本不能面對,所以對他們不要太過看重,否則會生起傲慢心的。”雖然他的語言比較刺耳,但實際上確實是這樣的。而我們現在也沒有成熟,遇到外境也禁不起誘惑,所以一定要謹慎。
雖然有些人覺得:我沒有問題,因爲我在某某地方聞思了那麼長的時間,也得過許多灌頂和竅訣;但一旦違緣現前就非常可怕,因此我們應經常祈禱不要離開學佛的團體。《山法寶鬘論》中說:對修行人來講,比圍牆還好的保護就是不離僧團。的確,只要身處僧團當中,我們的行爲在不知不覺中就會得到潛移默化。如果離開了這樣的群體,就不容易生起慚愧心,自然見修行也會一天比一天下降,最終只會銷聲匿迹,所以大家一定不要離開僧團。
癸叁(菩薩之詞義)分二:一、一般菩薩之詞義;二、大菩薩之詞義。
子一、一般菩薩之詞義:
何故此者名菩薩?能斷貪求盡諸貪,
無貪獲證佛菩提,是故此得菩薩名。
有些人可能會這樣想:平時佛教裏面經常提到菩薩,那菩薩到底是什麼意思呢?所謂“菩薩”,它是菩提薩埵的略稱,乃梵語的音譯。其中“菩提”指覺悟,“薩埵”指勇士或有情,故菩薩就是覺悟的勇士或覺悟有情。也即可以從自覺和覺他兩個方面來理解:通過修行斷除實執而獲得覺悟是自覺,將自己所證悟的境界傳遞給有緣衆生是覺他。而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都將比較慈悲的人或年長的老人及學佛者叫做菩薩或老菩薩,甚至還有其他用法,所以菩薩也可從其他角度來理解。
按寂天論師的觀點,什麼時候世俗菩提心在相續中生起來,那個時候就可以稱爲諸佛之子或菩薩。《入行論》雲:“生死獄系苦有情,倘若生起菩提心,即刻得名諸佛子,世間人天應禮敬。”意思是說,系在生死輪回中的苦惱有情,什麼時候在相續中生起無僞的菩提心,那個時候就可以叫做菩薩,此時也成爲世間的人和天人禮敬的對境。當然很多論師都說,此處的菩提心僅指相續中生起利益衆生的世俗菩提心,並非指勝義菩提心。月稱論師則說,斷除叁種結(1)而獲得極喜地(2)的聖者唯應以菩薩之名稱說。故《入中論》雲:“從此由得彼心故,唯以菩薩名稱說。生于如來家族中,斷除一切叁種結,此菩薩持勝歡喜,亦能震動百世界。”《入中論自釋》也引用《寶雲經》的教證說:在加行道世第一法位時,還沒有完全斷除實執,所以並不是真正的菩薩,只有在獲得一地時才是真正的菩薩。這兩位大德的觀點,一個是從生起勝義菩提心來…
《般若攝頌釋 第五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