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在實修最高深的法之前,一定要認真聞思。若能長時聞思中觀,最後對空性就能有所領悟。如果對這方面的理論一點都不懂,光是盲修瞎煉,那就很困難。現在有些人並沒有聞思的基礎,但上師卻要求他在叁年當中實修,自己也認爲現在該實修了,那能不能成功也不好說。當然,如果真正打好了基礎,那實修也未嘗不可,但沒有打好基礎之前一定要好好聞思,若沒有聞思就不知道怎樣行持,因爲很多佛教道理確實有一些複雜性。比如發電機,如果不精通的人去東摸西摸,可能只會弄壞而並不能真正使用起來;同樣的道理,在對佛教的見修行果及聞思修行的次第沒有搞明白之前,可能只會是盲修瞎煉。所以大家皆應遵循次第,這也是很多傳承上師的要求。
另外,在聞思的過程中,還應隨時隨地通過不同方式來觀自心。比如,在耳朵聽到地水火風的聲音、眼睛看見宇宙萬物的景象以及五根取任何一個對境時,若能以正知正念來攝持,很有可能這就是證悟的指示。這個時候,諸佛菩薩的加持和空性的境界,在你的相續中很有可能會生起來。即使沒有生起來,若能經常這樣串習空性,那對外面的一切法就不會特別執著。現在很多世間人非常可憐,不管是色聲香味觸的哪一個對境,只要在他面前出現,他就會對它産生堅固的執著。而修學般若法門的人,他就會明白“我”等分別念並不合理,因爲這並不符合萬法的真相。也能了知衆生就迷惑在這個地方,就像病人通過醫生的指示,就能找到病的根源一樣。但是,光知道病源而沒有服藥也不一定能痊愈,所以大家應經常飲用空性法門的甘露妙藥,但飲用時也應相應根機與次第。
子叁(果不住二邊之理)分二:一、意義:二、比喻。
醜一、意義:
何法非有彼稱無,凡愚觀其爲有無,
有無此二是無法,菩薩知此則定離。
前面已經講了基無得與道無行之理,作爲有智慧的人,他完全明白:一切萬法的本體確實是空性,一點體相也沒有,甚至名言中假立的自相也不存在,但所謂的空性並不是心識所緣的單空。可是,貪執色等名相的凡夫愚者,因爲相續中具有煩惱的原因,他們很難接受這樣的境界:要麼將顯現法增益爲實有(1),要麼將顯現法損減爲斷滅(2),始終無法通達遠離一切有無邊的實相。實際上,在真實義中一切實有之法與單空之法(也即有和無)皆平等不可得。如果真正有一個無的東西,就墮入斷邊了;如果真正有存在之法,就墮入常邊了。龍猛菩薩在《中觀根本慧論》中亦雲:“定有則著常,定無則著斷,是故有智者,不應著有無。”所以真正通達無二法門的中觀智者,絕不可能住于有或無的邊。《叁摩地王經》亦雲:“有無是二邊,淨不淨亦爾,是故有智者,離邊不住中。”意思是說,有和無是兩邊,清淨和不清淨也是兩邊,所以對智者來講,在離開邊戲之後,也不可能住在中間。
在這裏大家也應該清楚,諸如將柱子剖析後的一無所得的單空,這並不是我們所要證悟的最究竟的空性,因爲在真實義中它也是得不到的。實在說,單空也是一種邊戲,它屬于無邊,是語言、分別的範疇。若誰耽著這樣一個空性,那他還沒有真正通達般若。
麥彭仁波切也在相關教言書中引用上述教證,反反複複強調所謂的不二法門或般若空性,絕不能住于有的邊、也不能住于無的邊,當然有無二者沒有的話,那是非、常斷等邊也不可得。這樣一來我們就清楚,真正萬法的實相就是遠離一切邊戲的境界。而這種境界對凡夫人來講,就像盲人面前的色法一樣,根本無法領受;但依靠上師的加持和自己的努力,最後一定會通達。任何一位菩薩,若真正通達這樣的無我境界,那他決定會從輪回中獲得解脫,因爲對萬事萬物既不住無的邊、也不住有的邊,就是一種大的解脫。
當然,要獲得這樣的解脫就一定要以理觀察,也即對一切執爲實有的法皆應抉擇爲無有。尤其是衆生無始以來都耽著自己蘊的相續,認爲我是存在的,所以我們首先應通過觀察打破這種執著。《中觀四百論》亦雲:“見境無我時,諸有種皆滅。”意思是說,只要見到色等諸境無我的自性,這個時候叁有輪回的種子全部都會息滅。《釋量論》雲:“見空則解脫。”可見,只有見到空性才能超離輪回,若沒有見到空性,即使作再多的功德,也不可能得到解脫。因此,無論是在聞思的時候,還是在修行的時候,我們皆應把自己的精力主要放在摧毀我執或實執上面,當然所謂的單空也要滅掉。但是先應斷除我,然後再逐漸斷除無我的執著,最後就會得到不可思議的境界。這個時候輪回的種子全都摧毀完了,這樣的菩薩自然能脫離如幻般的輪回痛苦相,而獲得無上安樂的解脫道。
醜二、比喻:
此知五蘊如幻術,不執幻蘊各相異,
離種種想寂滅行,此即行持勝般若。
作爲處于此學道階段的菩薩,他完全知道:雖然五蘊所攝的一切法在顯現上都存在,但它們的本體一點實質都沒有,完全是空性;所以這些法跟世間的幻化師幻變出來的大象、駿馬等沒有任何差別。因此相關顯宗經典皆說一切萬法如幻,如《不退轉輪經》中雲:“一切法如幻,菩提亦如幻。”而且他們認爲五蘊跟幻術完全相同,並不會把幻術和五蘊執爲各自相異、有真假之別的他法。
所以,如果我們認爲幻術是一種法,五蘊是另一種法,也即幻術與五蘊在本體存不存在、顯現存在的時間長短等方面存在差別,那就不合理。只不過在講比喻的時候,不得不用一個相同的詞來表示而已,實際上它們無二無別。正因爲是“五蘊如幻術”,所以就很容易理解成五蘊和幻術是兩種法。其實,這裏所表達的意思是五蘊是幻,也即五蘊與幻術的本體毫無差別。所以大家千萬不要執著:幻術是幻化師幻變出來的法,而五蘊是存在于另一個地方的法。相反我們一定要清楚,不管是自相續所攝的五蘊,還是世間上的萬事萬物,它們與幻術無二無別、一模一樣。不過很多人在聽到一模一樣時,腦海中就會浮現出兩種法來,其實這就是執著堅固的原因導致的。所以《虛幻休息》中說,剛開始的時候我們應通達如幻的境界,最後再通達是幻的境界。而永明大師在《萬善同歸集》中則說:“建立水月道場……大作夢中佛事。”可見,只要我們能真正通達一切皆是夢幻的境界,那無論是建道場,還是作其他佛事,都不會有任何執著。
既然五蘊是真正的幻化,那對自相續所攝的五蘊執著有沒有用呢?沒有用。如此,人我也就摧毀了。人我沒有的緣故,我所也不可能存在。既然這樣,那法我會不會有呢?絕對不可能有。最後就能遠離人法二我執的種種想,從而寂滅一切戲論而行,那這樣的行持就是在行持最殊勝的般若波羅蜜多。
可是,很多人對這樣的道理都不懂,一講這樣的境界就把眼睛閉起來,而一講故事就很高興地睜開眼睛,也有可能他們心中對般若法門有恭敬心。實在說,很多人的相續中全部都是實執,絕對不是跟夢幻一味一體的無實境界。當然,這樣的境界在一般凡夫人的心中顯現出來也很困難,不過我們隨時都要串習。以前上師如意寶也講:不管白天做什麼事情,都要想這是夢,或想現在做的事與幻術無別;而晚上睡的時候,也要在如夢如幻的境界中安住。所以在《虛幻休息》中,基道果全都用八種幻化喻來說明,而每種幻化喻之後都講了一個非常殊勝的修法,如白天怎麼樣修、晚上怎麼樣修。以前給道友們講《虛幻休息》時,很多都說完全通達了虛幻的境界,若真正通達,則能斷除實執。而這裏也講,要行持殊勝的般若,就要通達如幻般的境界,所以通達如幻的境界非常有必要。
好,今天講到這裏!
回向偈:
所南德義檀嘉熱巴涅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內尼波劄南潘協將摧伏一切過患敵
傑嘎納齊瓦隆徹巴耶生老病死猶波濤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願度有海諸有情
(1)即將本來不是實有之法執著爲實有。
(2)即將本來存在之法執著爲不存在。
《般若攝頌釋 第四課》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