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圆满前行广释 第四十四课▪P3

  ..续本文上一页样,学术研究只要了解到那个层面就可以了,而修行的话,最注重的是反观自心,看到一段文字,不能只停在书本上,而要把它的内容与自心对照:“我以前犯过这种错误没有?犯过的话,要想办法忏悔得以清净。以后还会不会再犯?若有可能再犯,那该怎么样制止它?……”如果这样去观察、去调伏自心,才是真正的修行人。

  其实,不管在汉地还是藏地,只要是高僧大德、大成就者,都有这样的控制能力。而我们这些始终流转在轮回中的人,却总是随外境、分别念而转,从来不知道约束自己。即使偶尔看了一本好书、听了一位上师的开导,最多也只是一两天内有点改变,随后又会恢复成老样子,这样不好!毕竟上师无法拿棍棒永远护着你,一切都要靠自己。就像你小学读完了,不可能退回去再读一样,你在学院依止上师也有一个限度,不可能恒常不变。有福报的人,可以依止十年、二十年;而其他的,有些是五六年,有些只有几个月。但不管时间长短,都要将上师的教言融入于心,从有些大德的传记中看,即使是短时间内获得的法要,也会让自己受用一辈子。

  所以,依止的时间长,也不一定就成就快。有些人依止上师很久了,却似乎越来越麻木不仁:“唉,天天在那儿啰啰唆唆,没什么可听的,还是做我的事吧!”于是,边听课边在锅里炒菜——有没有啊?可能有些人正在炒,听到我的话就停手了。害怕了?开玩笑啊!不过也有可能的。

  最后,华智仁波切又讲了几则孤独地狱的公案:

  往昔世尊在世时,所住城中有一位屠夫,晚上守持不杀生戒,而白天大开杀戒。他死后转生到孤独地狱,受的报应是什么样呢?夜晚身居舒心惬意的美妙宫殿,有四名花枝招展的美女供奉饮食、受用,快乐无比;到了白天,美宅变成了燃烧的铁屋,四名美女则变成恐怖的花斑杂色恶狗来啃食他。

  另有一个邪淫者,白天守持不邪淫戒,晚上非法邪淫。死后堕入孤独地狱,与前相反,白天尽情享乐,夜间受尽苦厄。(可见,即使在短暂的白天或晚上守一分戒律,也有很大功德和利益。)

  这些是昼辛吉尊者亲眼目睹的真事。

  还有,在一座环境幽雅的寺庙里,居住着五百比丘,每天中午击犍椎(6)集聚僧众供斋时,经堂即刻变成了燃烧的铁屋,钵碗等餐具则变成兵器,僧人们开始互相殴打。供斋时间过后,又依然如故地各自分开,恢复到原来的状态。这是什么原因呢?以前迦叶佛时代,这些比丘在午饭时争执不息,以此现前这种异熟果报。

  以上八热地狱、八寒地狱,共有十六个,再加上近边地狱和孤独地狱,合计起来有十八个,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十八层地狱”。我们应深入了解这些地狱的数目、寿量、所受痛苦、转生原因等,进而对地狱有情生起悲心,并竭尽全力使自他一切众生从此不堕地狱。否则,仅仅是浮皮潦草地听一听佛法,便置之不理,而没有脚踏实地去修行,只会变成傲气十足的佛教油子之因,成为圣者呵责、智者羞辱之处。

  此处讲的很多道理,实际上值得我们深深思维。诚如龙猛菩萨所言:“即便见闻地狱图,忆念读诵或造形,亦能生起怖畏心,何况真受异熟果?”对于有善根的人来讲,就算见到地狱的绘图、听到地狱的痛苦、忆念地狱的情景、读诵地狱的描述,也会特别害怕,毛骨悚然,更何况是去亲自感受那些痛苦了?因此,大家今后对因果一定要注意,同时对于这些道理,要踏踏实实去修持,不要有什么傲慢心。不然,连基本的佛理都不懂,会闹出很多笑话的。

  从前,一位仪表庄严、趾高气扬的比丘,前去拜见上师扬仁波切。仁波切问:“你对佛法认识得如何?”

  那位比丘自吹自擂地回答:“我对佛法无所不通、广闻博学。”

  上师又问:“那么,十八地狱是指哪些呢?”

  这时,比丘支支吾吾地答道:“八热地狱、八寒地狱共有十六个,嗯……再加上噶mb黑帽、红帽两个,总共有十八个。”

  其实,这位比丘并不是因为不恭敬噶mb,才将他们列入地狱的数目中,而是忘记了孤独地狱、近边地狱的名称,由于当时噶mb黑红帽二位尊者大名鼎鼎,所以就随随便便算在了地狱的数目里。如果到了这种地步,姑且不论求法修行,甚至连字面意思还是懵懵懂懂,实在是令人感到惭愧之处。

  这种不懂装懂之人,不仅在佛教中有,世间上也比比皆是。从前有个东北人到南方做官,当地乡绅请他吃饭,让仆人端上一盘菱角(7)。他从来没吃过菱角,又不好意思问,主人一再请他先尝,无奈他只好拿起菱角,放到嘴里去嚼。

  主人看他连壳也没剥就吃了,心里很诧异,问他:“这菱角要剥了皮才好吃,你怎么整个都丢到嘴里了?”

  他明知自己弄错了,却一本正经地说:“我刚刚到南方来,有些水土不服,连壳都吃掉了,为的就是清热解火。”

  主人摇摇头,说:“我怎么没听说过呢?你们那儿这东西很多吗?”

  那人答道:“多得很,山前山后到处都有长!”

  主人听后哑然失笑。

  这种人明明无知,却硬充内行,最终只能使自己受辱。故萨迦班智达云:“愚者学问挂嘴上,智者学问藏心底,麦秸漂于水面上,宝石沉没于水底。”愚者常把学问挂在嘴上,似乎什么都懂,而智者却把学问默默藏在心底。正如麦秸总是漂在水面上,宝石却自然会沉没到水底。

  又没有时间了,就讲到这里吧!

  

文殊师利勇猛智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为得普贤殊胜行

  (1)详见《显密宝库25—取舍明镜》之《烟酒杀生过患》。

  (2)《地藏经》云:“临终之日慎勿杀害及造恶缘。拜祭鬼神求诸魍魉。何以故。尔所杀害乃至拜祭。无纤毫之力利益亡人。但结罪缘转增深重。假使来世或现在生。得获圣分生人天中。缘是临终被诸眷属造是恶因。亦令是命终人殃累对辩晚生善处。”

  (3)《入楞伽经》:又名《楞伽经》、《楞伽阿跋多罗宝经》。意为释迦牟尼佛降临楞伽岛所说之经。

  (4)《释门自镜录》:二卷,唐代怀信撰,收于《大正藏》第五十一册。搜集有关因果报应之故事,以警劝世人。

  (5)《中本起经》:二卷,东汉昙果、康孟详合译(一说康孟详译),收于《大正藏》第四册。记述释迦成道后教化之事迹。

  (6)犍椎:打木、檀板,义译声喝,集合僧伽的响器之一。《毗奈耶经》中所说尺度,木质为栴檀、木瓜树、巴罗沙、柴檀、醋柳、桐树等,长八十四指,宽六指,厚二指,削去四角成为八方,四角断口,各长二指,两端剖成蛤蟆头形。

  (7)菱角:一种水生植物,果有尖锐、坚硬的双角,其肉可食。

  

《大圆满前行广释 第四十四课》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