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圓滿前行廣釋 第四十四課▪P3

  ..續本文上一頁樣,學術研究只要了解到那個層面就可以了,而修行的話,最注重的是反觀自心,看到一段文字,不能只停在書本上,而要把它的內容與自心對照:“我以前犯過這種錯誤沒有?犯過的話,要想辦法忏悔得以清淨。以後還會不會再犯?若有可能再犯,那該怎麼樣製止它?……”如果這樣去觀察、去調伏自心,才是真正的修行人。

  其實,不管在漢地還是藏地,只要是高僧大德、大成就者,都有這樣的控製能力。而我們這些始終流轉在輪回中的人,卻總是隨外境、分別念而轉,從來不知道約束自己。即使偶爾看了一本好書、聽了一位上師的開導,最多也只是一兩天內有點改變,隨後又會恢複成老樣子,這樣不好!畢竟上師無法拿棍棒永遠護著你,一切都要靠自己。就像你小學讀完了,不可能退回去再讀一樣,你在學院依止上師也有一個限度,不可能恒常不變。有福報的人,可以依止十年、二十年;而其他的,有些是五六年,有些只有幾個月。但不管時間長短,都要將上師的教言融入于心,從有些大德的傳記中看,即使是短時間內獲得的法要,也會讓自己受用一輩子。

  所以,依止的時間長,也不一定就成就快。有些人依止上師很久了,卻似乎越來越麻木不仁:“唉,天天在那兒啰啰唆唆,沒什麼可聽的,還是做我的事吧!”于是,邊聽課邊在鍋裏炒菜——有沒有啊?可能有些人正在炒,聽到我的話就停手了。害怕了?開玩笑啊!不過也有可能的。

  最後,華智仁波切又講了幾則孤獨地獄的公案:

  往昔世尊在世時,所住城中有一位屠夫,晚上守持不殺生戒,而白天大開殺戒。他死後轉生到孤獨地獄,受的報應是什麼樣呢?夜晚身居舒心惬意的美妙宮殿,有四名花枝招展的美女供奉飲食、受用,快樂無比;到了白天,美宅變成了燃燒的鐵屋,四名美女則變成恐怖的花斑雜色惡狗來啃食他。

  另有一個邪淫者,白天守持不邪淫戒,晚上非法邪淫。死後墮入孤獨地獄,與前相反,白天盡情享樂,夜間受盡苦厄。(可見,即使在短暫的白天或晚上守一分戒律,也有很大功德和利益。)

  這些是晝辛吉尊者親眼目睹的真事。

  還有,在一座環境幽雅的寺廟裏,居住著五百比丘,每天中午擊犍椎(6)集聚僧衆供齋時,經堂即刻變成了燃燒的鐵屋,缽碗等餐具則變成兵器,僧人們開始互相毆打。供齋時間過後,又依然如故地各自分開,恢複到原來的狀態。這是什麼原因呢?以前迦葉佛時代,這些比丘在午飯時爭執不息,以此現前這種異熟果報。

  以上八熱地獄、八寒地獄,共有十六個,再加上近邊地獄和孤獨地獄,合計起來有十八個,這就是通常所說的“十八層地獄”。我們應深入了解這些地獄的數目、壽量、所受痛苦、轉生原因等,進而對地獄有情生起悲心,並竭盡全力使自他一切衆生從此不墮地獄。否則,僅僅是浮皮潦草地聽一聽佛法,便置之不理,而沒有腳踏實地去修行,只會變成傲氣十足的佛教油子之因,成爲聖者呵責、智者羞辱之處。

  此處講的很多道理,實際上值得我們深深思維。誠如龍猛菩薩所言:“即便見聞地獄圖,憶念讀誦或造形,亦能生起怖畏心,何況真受異熟果?”對于有善根的人來講,就算見到地獄的繪圖、聽到地獄的痛苦、憶念地獄的情景、讀誦地獄的描述,也會特別害怕,毛骨悚然,更何況是去親自感受那些痛苦了?因此,大家今後對因果一定要注意,同時對于這些道理,要踏踏實實去修持,不要有什麼傲慢心。不然,連基本的佛理都不懂,會鬧出很多笑話的。

  從前,一位儀表莊嚴、趾高氣揚的比丘,前去拜見上師揚仁波切。仁波切問:“你對佛法認識得如何?”

  那位比丘自吹自擂地回答:“我對佛法無所不通、廣聞博學。”

  上師又問:“那麼,十八地獄是指哪些呢?”

  這時,比丘支支吾吾地答道:“八熱地獄、八寒地獄共有十六個,嗯……再加上噶mb黑帽、紅帽兩個,總共有十八個。”

  其實,這位比丘並不是因爲不恭敬噶mb,才將他們列入地獄的數目中,而是忘記了孤獨地獄、近邊地獄的名稱,由于當時噶mb黑紅帽二位尊者大名鼎鼎,所以就隨隨便便算在了地獄的數目裏。如果到了這種地步,姑且不論求法修行,甚至連字面意思還是懵懵懂懂,實在是令人感到慚愧之處。

  這種不懂裝懂之人,不僅在佛教中有,世間上也比比皆是。從前有個東北人到南方做官,當地鄉紳請他吃飯,讓仆人端上一盤菱角(7)。他從來沒吃過菱角,又不好意思問,主人一再請他先嘗,無奈他只好拿起菱角,放到嘴裏去嚼。

  主人看他連殼也沒剝就吃了,心裏很詫異,問他:“這菱角要剝了皮才好吃,你怎麼整個都丟到嘴裏了?”

  他明知自己弄錯了,卻一本正經地說:“我剛剛到南方來,有些水土不服,連殼都吃掉了,爲的就是清熱解火。”

  主人搖搖頭,說:“我怎麼沒聽說過呢?你們那兒這東西很多嗎?”

  那人答道:“多得很,山前山後到處都有長!”

  主人聽後啞然失笑。

  這種人明明無知,卻硬充內行,最終只能使自己受辱。故薩迦班智達雲:“愚者學問挂嘴上,智者學問藏心底,麥稭漂于水面上,寶石沈沒于水底。”愚者常把學問挂在嘴上,似乎什麼都懂,而智者卻把學問默默藏在心底。正如麥稭總是漂在水面上,寶石卻自然會沈沒到水底。

  又沒有時間了,就講到這裏吧!

  

文殊師利勇猛智普賢慧行亦複然

  

我今回向諸善根隨彼一切常修學

  

叁世諸佛所稱歎如是最勝諸大願

  

我今回向諸善根爲得普賢殊勝行

  (1)詳見《顯密寶庫25—取舍明鏡》之《煙酒殺生過患》。

  (2)《地藏經》雲:“臨終之日慎勿殺害及造惡緣。拜祭鬼神求諸魍魉。何以故。爾所殺害乃至拜祭。無纖毫之力利益亡人。但結罪緣轉增深重。假使來世或現在生。得獲聖分生人天中。緣是臨終被諸眷屬造是惡因。亦令是命終人殃累對辯晚生善處。”

  (3)《入楞伽經》:又名《楞伽經》、《楞伽阿跋多羅寶經》。意爲釋迦牟尼佛降臨楞伽島所說之經。

  (4)《釋門自鏡錄》:二卷,唐代懷信撰,收于《大正藏》第五十一冊。搜集有關因果報應之故事,以警勸世人。

  (5)《中本起經》:二卷,東漢昙果、康孟詳合譯(一說康孟詳譯),收于《大正藏》第四冊。記述釋迦成道後教化之事迹。

  (6)犍椎:打木、檀板,義譯聲喝,集合僧伽的響器之一。《毗奈耶經》中所說尺度,木質爲栴檀、木瓜樹、巴羅沙、柴檀、醋柳、桐樹等,長八十四指,寬六指,厚二指,削去四角成爲八方,四角斷口,各長二指,兩端剖成蛤蟆頭形。

  (7)菱角:一種水生植物,果有尖銳、堅硬的雙角,其肉可食。

  

《大圓滿前行廣釋 第四十四課》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