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他人向上,劝导他人学佛,都是言辞布施。在佛门尽点义务,或对父母师长执役服务,或无条件帮助别人,是身行布施。见人困苦,心生怜悯;见人布施,心生欢喜;见人学佛,赞叹随喜;见父母师长,恭敬尊重,是心意布施。敬老尊贤,舟车让坐,居家让床,是床座布施。建造佛寺,供佛安僧,或以私人房舍,供给父母师长居住,是房舍布施。
远有,修理佛寺、佛塔、佛经、佛像是布施;在佛前燃灯、烧香、献花是布施;以花果树木,供养佛门是布施;清理佛殿,整理僧房是布施;在佛门种花拔草,清除杂物是布施;吸尘扫地,煮斋供众是布施;讲经,弘法也是布施。总之,在佛教团体,或在公众场所,尽一切义务都是布施。只要我们发心,随时随地,都可以用自己的心力,体力,智力,财力,物力实行布施。我们将布施的福德种子,播种在福田中,再灌以慈悲水,就会开幸福的花,结幸福的果,就是种福。
甚么是福田?在梵网经中,佛说福田有八种:一佛,二圣人,三得戒和尚,四阿阇梨,五僧人,六父,七母,八病人。但归纳而言,不出三种。佛、圣人、僧众,是功德福田,又名敬田。戒和尚、阿阇梨、以及父母是报恩福田,又名恩田。病人、残障人士,以及贫苦群众,是贫穷福田,又名悲田。我们用尊重恭敬的心,布施供养佛、僧、及一切圣人,是在功德福田种福。用孝顺报恩的心,布施供养父母师长,是在报恩福田种福。用悲悯同情的心,布施病人,救济贫苦大众,协助残障人士,是在贫穷福田种福。无论是在敬田、恩田、或悲田种福,都应该用慈悲心,喜舍心,平等心,尊敬心而行布施。
如何惜福?惜福,是珍惜自己,由修行与布施所得的福,既要小心保护,不可随便浪费已经拥有的福报,还要不断播种,继续努力,以免福尽还堕。俗语所谓:“有福不可享尽”。可惜现代人,大都身在福中不知福,每嫌己之不足,嫉妒他人的成就。或贪慕虚荣,讲究排场,挥金如土,不知节约。今日用尽,明日求人,求不得时,则生怨恨。甚至为了财富的占有,不惜谋害亲人,杀害父母兄弟子女,何止损福、折福,简直是罪大恶极。
明朝有同学二人,同年、同月、同日、同时生,又同年考试,同月高中,同日见皇帝,同时授官,一为刺史,一为知府。二人相约,彼此互通讯息,互相照顾。不久剌史死,知府为其料理后事,在灵前祷告:“我与先生,同年同月同日同时生,同年考试,同月高中,同日面圣,同时授官;今先生辞世,我仍未死,是何原因,请托梦告我。”当晚,果然梦见剌史来告诉他:“我自少生在富贵家,衣食享用非常丰富,又不知节约,折福而死。而你出身寒微,未得享用,故能长寿。”知府自此力行节约,积德行善,自求多福。结果,官至极品,福寿康宁,年过百岁,无疾而终。可知个人祸福,非关出生年日时。所谓:“祸福无门,唯人自招。”所以我们欲想增福延寿,非修福,种福,惜福不可。无奈很多在逆境中争札的人,都不知道修福、种福、惜福,而到处求神问卜,占卦算命,希望神佛保祐,皆因愚痴无智之过。
从前有个诚实的商人,心地良善,人缘又好,所以生意兴隆,钱愈来愈多,可是他心中的烦恼,亦随之而增。终日愁眉苦脸,难见笑容。原来他是为了钱的收藏而苦恼。因为以前旧社会,既无银行可以储存现金,又无投资证券等行业服务,钱银放在家中,恐怕盗贼来光颜;藏在地下,又恐怕被人掘走;交给妻子,又担心妻子夹带私逃;托朋友保管,又担心被朋友吞没。因此日夜忧虑,寝食不安。最后,唯有将零钱碎银找换金子,缠在腰中,日夜守护,好不辛苦。
有一天,适逢盂兰胜会,很多善男信女都到佛教寺院,供佛及僧。此时,腰缠黄金的商人,刚巧路过此地,不觉随著人潮进入佛寺。看见很多人将金银钱财,以及日常用品,投入盂兰盆中,由于好奇心所驱使,特别请教住持。住持很慈悲的为他解说,盂兰胜会的起源及其意义,并告訢他“盂兰盆”是公众福田,用以方便世人,将世间不牢之财投入盆中,供养三宝,则善因善果,生生世世,福报随身,享用无尽。当时良善的商人,也许善根成熟,闻法欢喜,欣然大叫:“我找到收藏钱财最好的地方了,”随即解下腰间的黄金,全部投入盂兰盆中,寺僧为他忏悔、祝福,即证初果,立刻获得不可思议的福报。
这个故事并非寓言,事实上,保管钱财最安全的地方,就是福田。因为世间财富,五家所有,水、火、盗贼、败家子,以及政治因素,随时可以令亿万富翁,一夜之间变成穷汉。有智慧的人,若能将世间不坚牢的财物来种福,不管是种在功德福田,报恩福田,或贫穷福田,都比较存在银行更安全,而且利率更高。所以,我们除了修福、种福、惜福之外,还要修慧。因为有智慧,才懂得运用金钱来修福,种福,更懂得惜福。
三、智慧的类别
佛教所讲的智慧,并不是世间一般人的聪明才智,而是包括二乘圣人的一切智,菩萨的道种智,以及诸佛的一切种智。因为世间一般人的聪明才智,只能认识世间一切事物的现象,不能深入了解事物的本体;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往往被现象界迷惑,发生错觉,导致见解不正。二乘圣人学习佛法,因闻佛说:“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三法印,得知世间诸法缘聚则生,缘散则灭,生灭无常,苦空无我。因而放下个人名利财富的追求,抛弃世间物质的享受,修心圣道,开发智慧。外不再为诸法现象诱惑,内不再为五蕴假我困扰,断除个人因见解上、以及思想上的错觉与固执,所引生的种种烦恼,无漏智慧显现,亲证诸法空相的真谛浬,得一切智。
菩萨的智慧,是由修六度万行,所证得的道种智。“道”指诸佛所说的无量法门;“种”指一切众生各各不同的种性;“智”是能理解诸佛的无量法门,又能了解一切众生不同个性的智慧。菩萨虽然已远离烦恼,解脱生死的束缚,但不忍坐视众生沉溺生死,因观众生苦,起大悲心,入俗利生,观机设教,实行六波罗密成熟众生,利乐有情,因名道种智。
诸佛的智慧,名一切种智,是包括二乘圣人观真谛空理的一切智,以及菩萨观机设教的道种智。“一切”概括空、假、中三谛理,“种”是指诸法种种不同的个性,如法华经所说:诸法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末究竟等”“智”是诸佛所证的实相般若,不仅能深入理解一切诸法如是性、相,体、力、作,因、缘、果、报等种种差别名相;还能亲证诸法本体的实相理。同时以种种因缘、譬喻、言词、演说种种不同法门,教化开导种种不同根性的众生,因名一切种智。
佛智观一切诸法总相空理,如二乘圣人所见,但不落于空;佛智观一切法的差别相,如菩萨所见俗谛理,但不著于有;佛智观诸法相假性真,证中道理,而不滞于中。双照双遮,遮照同时。三智皆能见实相理,超越人间的聪明才智,超越二乘圣人的一切智,超越菩萨的道种智,又能同时发挥三种智慧的功能,因名一切种智。
世间人的智慧,真妄混杂,善恶交参,利害各半;谨限于事物表面的认识,以及人我知见的分别,既自私,又有限。三乘圣人的出世智慧,虽纯真无妄,纯善无恶,但各有所偏,二乘执空,菩萨著有,见理末圆,仍属有限。诸佛智慧,能透视事物现象,深入诸法本体,既知事物总相的真空理;又知事物差别相的俗谛理;更能究尽诸法实相的中道理。世出世间,无过其上者,故佛的一切种智,又名出世间上上智。
四、智慧的开发
我们欲想自己成为一个聪明才智的人,进而证得佛道的智慧,就应该从闻、思、修三慧下手。由于多闻佛法,启发智慧,是闻慧;由思惟佛法,心生慧解,是思慧;由如法修行,亲证真理所得的智慧,名修慧。闻慧是用耳朵去听,思慧是用心去想,修慧则由行动去实践。
人的耳朵是用来听取外界的音声;而外界的音声往往影响人的情绪。例如:我们听到富有启发性的语言或音乐,自可发人深省,或令人心旷神怡;反之:如果听些诲淫诲盗的乐曲,或粗言恶语,将会令人想入非非,或无明火起,嗔恨心生。所以一般人的听觉每为境转,闻赞则喜,闻谤则嗔,情绪变化无常,也就难免善恶不定,于六道轮回中,升沉不已。佛为令众生解脱六道轮回生死的苦恼,教人远离恶友,亲近善知识,多闻佛法;由闻善知识宣说真理的文字般若,启发内心本具的觉性,或由见闻读诵大乘经典,心生慧解,开佛知见,谓之闻慧,即从耳根听说真理所得的智慧。
思慧,是属于人的思想与意志方面。人的思想最为复杂,同一个人,同一件事,前后的想法都不同;由于人的思想不同而又善变,所以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无法融洽,和平共处,每因思想不能一致而起冲突,互相斗争。佛为针对人因见解的错觉,而导致思想斗争,所以说五戒,说十善,说八正道,说六波罗密,以及说种种法门,用正觉的知见来纠正人的错觉,导世人止于至善。我们若能将所闻的佛法,加深思考,从而认识真理,启发正智,谓之思慧。
修慧,是将所理解的佛法,付之实践。在解行并进,定慧均等的实际行动中,破除烦恼,揭示人生光明的另一面,进入智慧的境界,不断进修,经历五十五位真菩提路,谓之修慧。
如是由闻佛法的道理,进而了解佛法,再运用佛法,来修改自己不良的习惯与行为,令身口意三业,远离邪恶,转向菩提觉道,修学诸佛无量道法,开发自己心中本具的智慧,所谓:“从闻思修,入三摩地。”自然证得佛道无上的智慧。
五、福慧双修的重要性
学佛的人,既然要修福,同时也要修慧,所谓:“福慧双修”,然后可以成就圆满无缺,正觉、幸福、快乐的人生。否则,有福德没有智慧;或有智慧而没有福德,都是人生的缺陷。因为,一个只拥有福气而没有智慧的人,虽然享受如意,生活富裕,但也会令人生活腐败,人格低落,不懂得如何处世做人,更不懂得怎样去利已利人;只知有我,不知有人,为了我的满足与享受,贪名贪利,贪财贪色,甚至阴险奸诈,或恃势凌人,何止“生无益于世,死无利于后”;而且生时要受法律裁判,死后要堕恶道受苦,永劫沦沈。反之,只拥有智慧而没有福气的人,虽然明白人生的意义,是贡献不是占有,是互利不是独利;可是生活穷困,衣食不足,无以利己,何以利人?结果,虽然希望当仁不让,济世益群,可是每因心有余而力不足,徒自苦恼。因此,佛教我们福慧双修,以提升自己;以福利群众,甚至觉悟成佛。
在金刚般若波罗密经中,佛教:“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应无所住是修慧,行于布施是修福。修福,用外财布施,不及用内财布施;用内财布施,不及用法布施;用法布施,又不及无相布施。所以说:“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修慧,追求世人妄想非真的智慧,不及修学出世圣人的真空智慧;获得出世圣人见诸法空相的智慧,又不及诸佛亲证实相理的无上智慧。我们若能多闻佛法,凭借文字般若的启示,成就闻慧;进而思维修习观照般若,“应无所住”以修慧,“而生其心”以修福。修福故能严净佛土,成就众生,修慧故能断尽无明,亲证法身;如是福慧双修,福慧具足,即可成等正觉,圆成佛道。所以福慧双修,正是圆成佛道的主要条件,对学佛修行的人,非常重要。
虽然,我们初发心学佛,未能做到如金刚经所说:“应无所作,而生其心。”但我们一定要福慧双修。不但要修福,种福,惜福,勤俭节约以自求多福;还要亲近善知识,多闻佛法,多思维佛法,多修学佛法,以开发智慧,使自己在充满幸福与智慧的生活中,自利兼他,造福社会,以发挥人性的美德,以建造人间的乐土,以续佛慧命于永劫。
最后,我引用一个故事来结束今天的演讲。据说:从前有二个师兄弟,同时出家修行,师兄沉默寡言,喜欢研究经典,专心修习禅定,非常用功,不久即断见思烦恼,证得阿罗汉道。可惜平日很少与人结缘,又不布施修福,所以虽证圣道,却很少人供养,出外乞食,多数空钵而还。师弟则个性好动,喜欢布施修福,广结善缘;由于追逐名利,高扳显贵,常受国王大臣们供养。可是戒行不净,又不肯多闻佛法,修习禅定,信施难消,结果死后投胎畜道,供给王宫作为坐骑,以还宿债。但是由于生前喜欢布施修福,故贵为象王,身披缨络,珠光宝气,庄严其身。
有一天,师兄出门乞食,又空钵而还,途中巧遇象王,被国王坐骑出外游行,不禁感慨万千的说:“我不如你,你不如我。”意思是说:我不修福,所以福报不如你;但你不修慧,又因破戒堕落,不如我解脱生死,得证圣道。这就是不能福慧双修的结果。古人说:“修福不修慧,大象挂缨络;修慧不修福,罗汉应供薄。”所以学佛的人,一定要福慧双修,特别是出家人,更要福慧双修。如果修慧不修福,穷释子一名,生来寒酸相,虽有智慧,可以弘人扬佛法,广作佛事,利益众生,可惜缺乏福报与助缘,无法满其所愿。反之,修福不修慧,生来福相,名成利就,财富亿万,身为富僧,雄视同伦。可是没有智慧,弘经演教,广度众生,续佛慧命;加以信施难消,一息不来,财富带不去,业力却随身,业果报应降临,将悔之巳晚,不可不慎。因此,无论在家学佛,或出家修行,非福慧双修不可,愿与各位共勉,谢谢!
《福慧双修》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