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福慧雙修▪P2

  ..續本文上一頁他人向上,勸導他人學佛,都是言辭布施。在佛門盡點義務,或對父母師長執役服務,或無條件幫助別人,是身行布施。見人困苦,心生憐憫;見人布施,心生歡喜;見人學佛,贊歎隨喜;見父母師長,恭敬尊重,是心意布施。敬老尊賢,舟車讓坐,居家讓床,是床座布施。建造佛寺,供佛安僧,或以私人房舍,供給父母師長居住,是房舍布施。

  遠有,修理佛寺、佛塔、佛經、佛像是布施;在佛前燃燈、燒香、獻花是布施;以花果樹木,供養佛門是布施;清理佛殿,整理僧房是布施;在佛門種花拔草,清除雜物是布施;吸塵掃地,煮齋供衆是布施;講經,弘法也是布施。總之,在佛教團體,或在公衆場所,盡一切義務都是布施。只要我們發心,隨時隨地,都可以用自己的心力,體力,智力,財力,物力實行布施。我們將布施的福德種子,播種在福田中,再灌以慈悲水,就會開幸福的花,結幸福的果,就是種福。

  甚麼是福田?在梵網經中,佛說福田有八種:一佛,二聖人,叁得戒和尚,四阿阇梨,五僧人,六父,七母,八病人。但歸納而言,不出叁種。佛、聖人、僧衆,是功德福田,又名敬田。戒和尚、阿阇梨、以及父母是報恩福田,又名恩田。病人、殘障人士,以及貧苦群衆,是貧窮福田,又名悲田。我們用尊重恭敬的心,布施供養佛、僧、及一切聖人,是在功德福田種福。用孝順報恩的心,布施供養父母師長,是在報恩福田種福。用悲憫同情的心,布施病人,救濟貧苦大衆,協助殘障人士,是在貧窮福田種福。無論是在敬田、恩田、或悲田種福,都應該用慈悲心,喜舍心,平等心,尊敬心而行布施。

  如何惜福?惜福,是珍惜自己,由修行與布施所得的福,既要小心保護,不可隨便浪費已經擁有的福報,還要不斷播種,繼續努力,以免福盡還墮。俗語所謂:“有福不可享盡”。可惜現代人,大都身在福中不知福,每嫌己之不足,嫉妒他人的成就。或貪慕虛榮,講究排場,揮金如土,不知節約。今日用盡,明日求人,求不得時,則生怨恨。甚至爲了財富的占有,不惜謀害親人,殺害父母兄弟子女,何止損福、折福,簡直是罪大惡極。

  明朝有同學二人,同年、同月、同日、同時生,又同年考試,同月高中,同日見皇帝,同時授官,一爲刺史,一爲知府。二人相約,彼此互通訊息,互相照顧。不久剌史死,知府爲其料理後事,在靈前禱告:“我與先生,同年同月同日同時生,同年考試,同月高中,同日面聖,同時授官;今先生辭世,我仍未死,是何原因,請托夢告我。”當晚,果然夢見剌史來告訴他:“我自少生在富貴家,衣食享用非常豐富,又不知節約,折福而死。而你出身寒微,未得享用,故能長壽。”知府自此力行節約,積德行善,自求多福。結果,官至極品,福壽康甯,年過百歲,無疾而終。可知個人禍福,非關出生年日時。所謂:“禍福無門,唯人自招。”所以我們欲想增福延壽,非修福,種福,惜福不可。無奈很多在逆境中爭劄的人,都不知道修福、種福、惜福,而到處求神問蔔,占卦算命,希望神佛保祐,皆因愚癡無智之過。

  從前有個誠實的商人,心地良善,人緣又好,所以生意興隆,錢愈來愈多,可是他心中的煩惱,亦隨之而增。終日愁眉苦臉,難見笑容。原來他是爲了錢的收藏而苦惱。因爲以前舊社會,既無銀行可以儲存現金,又無投資證券等行業服務,錢銀放在家中,恐怕盜賊來光顔;藏在地下,又恐怕被人掘走;交給妻子,又擔心妻子夾帶私逃;托朋友保管,又擔心被朋友吞沒。因此日夜憂慮,寢食不安。最後,唯有將零錢碎銀找換金子,纏在腰中,日夜守護,好不辛苦。

  有一天,適逢盂蘭勝會,很多善男信女都到佛教寺院,供佛及僧。此時,腰纏黃金的商人,剛巧路過此地,不覺隨著人潮進入佛寺。看見很多人將金銀錢財,以及日常用品,投入盂蘭盆中,由于好奇心所驅使,特別請教住持。住持很慈悲的爲他解說,盂蘭勝會的起源及其意義,並告訢他“盂蘭盆”是公衆福田,用以方便世人,將世間不牢之財投入盆中,供養叁寶,則善因善果,生生世世,福報隨身,享用無盡。當時良善的商人,也許善根成熟,聞法歡喜,欣然大叫:“我找到收藏錢財最好的地方了,”隨即解下腰間的黃金,全部投入盂蘭盆中,寺僧爲他忏悔、祝福,即證初果,立刻獲得不可思議的福報。

  這個故事並非寓言,事實上,保管錢財最安全的地方,就是福田。因爲世間財富,五家所有,水、火、盜賊、敗家子,以及政治因素,隨時可以令億萬富翁,一夜之間變成窮漢。有智慧的人,若能將世間不堅牢的財物來種福,不管是種在功德福田,報恩福田,或貧窮福田,都比較存在銀行更安全,而且利率更高。所以,我們除了修福、種福、惜福之外,還要修慧。因爲有智慧,才懂得運用金錢來修福,種福,更懂得惜福。

  叁、智慧的類別

  佛教所講的智慧,並不是世間一般人的聰明才智,而是包括二乘聖人的一切智,菩薩的道種智,以及諸佛的一切種智。因爲世間一般人的聰明才智,只能認識世間一切事物的現象,不能深入了解事物的本體;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往往被現象界迷惑,發生錯覺,導致見解不正。二乘聖人學習佛法,因聞佛說:“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叁法印,得知世間諸法緣聚則生,緣散則滅,生滅無常,苦空無我。因而放下個人名利財富的追求,抛棄世間物質的享受,修心聖道,開發智慧。外不再爲諸法現象誘惑,內不再爲五蘊假我困擾,斷除個人因見解上、以及思想上的錯覺與固執,所引生的種種煩惱,無漏智慧顯現,親證諸法空相的真谛浬,得一切智。

  菩薩的智慧,是由修六度萬行,所證得的道種智。“道”指諸佛所說的無量法門;“種”指一切衆生各各不同的種性;“智”是能理解諸佛的無量法門,又能了解一切衆生不同個性的智慧。菩薩雖然已遠離煩惱,解脫生死的束縛,但不忍坐視衆生沈溺生死,因觀衆生苦,起大悲心,入俗利生,觀機設教,實行六波羅密成熟衆生,利樂有情,因名道種智。

  諸佛的智慧,名一切種智,是包括二乘聖人觀真谛空理的一切智,以及菩薩觀機設教的道種智。“一切”概括空、假、中叁谛理,“種”是指諸法種種不同的個性,如法華經所說:諸法如是相、如是性、如是體、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如是報、如是本末究竟等”“智”是諸佛所證的實相般若,不僅能深入理解一切諸法如是性、相,體、力、作,因、緣、果、報等種種差別名相;還能親證諸法本體的實相理。同時以種種因緣、譬喻、言詞、演說種種不同法門,教化開導種種不同根性的衆生,因名一切種智。

  佛智觀一切諸法總相空理,如二乘聖人所見,但不落于空;佛智觀一切法的差別相,如菩薩所見俗谛理,但不著于有;佛智觀諸法相假性真,證中道理,而不滯于中。雙照雙遮,遮照同時。叁智皆能見實相理,超越人間的聰明才智,超越二乘聖人的一切智,超越菩薩的道種智,又能同時發揮叁種智慧的功能,因名一切種智。

  世間人的智慧,真妄混雜,善惡交參,利害各半;謹限于事物表面的認識,以及人我知見的分別,既自私,又有限。叁乘聖人的出世智慧,雖純真無妄,純善無惡,但各有所偏,二乘執空,菩薩著有,見理末圓,仍屬有限。諸佛智慧,能透視事物現象,深入諸法本體,既知事物總相的真空理;又知事物差別相的俗谛理;更能究盡諸法實相的中道理。世出世間,無過其上者,故佛的一切種智,又名出世間上上智。

  四、智慧的開發

  我們欲想自己成爲一個聰明才智的人,進而證得佛道的智慧,就應該從聞、思、修叁慧下手。由于多聞佛法,啓發智慧,是聞慧;由思惟佛法,心生慧解,是思慧;由如法修行,親證真理所得的智慧,名修慧。聞慧是用耳朵去聽,思慧是用心去想,修慧則由行動去實踐。

  人的耳朵是用來聽取外界的音聲;而外界的音聲往往影響人的情緒。例如:我們聽到富有啓發性的語言或音樂,自可發人深省,或令人心曠神怡;反之:如果聽些誨淫誨盜的樂曲,或粗言惡語,將會令人想入非非,或無明火起,嗔恨心生。所以一般人的聽覺每爲境轉,聞贊則喜,聞謗則嗔,情緒變化無常,也就難免善惡不定,于六道輪回中,升沈不已。佛爲令衆生解脫六道輪回生死的苦惱,教人遠離惡友,親近善知識,多聞佛法;由聞善知識宣說真理的文字般若,啓發內心本具的覺性,或由見聞讀誦大乘經典,心生慧解,開佛知見,謂之聞慧,即從耳根聽說真理所得的智慧。

  思慧,是屬于人的思想與意志方面。人的思想最爲複雜,同一個人,同一件事,前後的想法都不同;由于人的思想不同而又善變,所以人與人之間,國與國之間,無法融洽,和平共處,每因思想不能一致而起沖突,互相鬥爭。佛爲針對人因見解的錯覺,而導致思想鬥爭,所以說五戒,說十善,說八正道,說六波羅密,以及說種種法門,用正覺的知見來糾正人的錯覺,導世人止于至善。我們若能將所聞的佛法,加深思考,從而認識真理,啓發正智,謂之思慧。

  修慧,是將所理解的佛法,付之實踐。在解行並進,定慧均等的實際行動中,破除煩惱,揭示人生光明的另一面,進入智慧的境界,不斷進修,經曆五十五位真菩提路,謂之修慧。

  如是由聞佛法的道理,進而了解佛法,再運用佛法,來修改自己不良的習慣與行爲,令身口意叁業,遠離邪惡,轉向菩提覺道,修學諸佛無量道法,開發自己心中本具的智慧,所謂:“從聞思修,入叁摩地。”自然證得佛道無上的智慧。

  五、福慧雙修的重要性

  學佛的人,既然要修福,同時也要修慧,所謂:“福慧雙修”,然後可以成就圓滿無缺,正覺、幸福、快樂的人生。否則,有福德沒有智慧;或有智慧而沒有福德,都是人生的缺陷。因爲,一個只擁有福氣而沒有智慧的人,雖然享受如意,生活富裕,但也會令人生活腐敗,人格低落,不懂得如何處世做人,更不懂得怎樣去利已利人;只知有我,不知有人,爲了我的滿足與享受,貪名貪利,貪財貪色,甚至陰險奸詐,或恃勢淩人,何止“生無益于世,死無利于後”;而且生時要受法律裁判,死後要墮惡道受苦,永劫淪沈。反之,只擁有智慧而沒有福氣的人,雖然明白人生的意義,是貢獻不是占有,是互利不是獨利;可是生活窮困,衣食不足,無以利己,何以利人?結果,雖然希望當仁不讓,濟世益群,可是每因心有余而力不足,徒自苦惱。因此,佛教我們福慧雙修,以提升自己;以福利群衆,甚至覺悟成佛。

  在金剛般若波羅密經中,佛教:“菩薩于法,應無所住,行于布施。”應無所住是修慧,行于布施是修福。修福,用外財布施,不及用內財布施;用內財布施,不及用法布施;用法布施,又不及無相布施。所以說:“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修慧,追求世人妄想非真的智慧,不及修學出世聖人的真空智慧;獲得出世聖人見諸法空相的智慧,又不及諸佛親證實相理的無上智慧。我們若能多聞佛法,憑借文字般若的啓示,成就聞慧;進而思維修習觀照般若,“應無所住”以修慧,“而生其心”以修福。修福故能嚴淨佛土,成就衆生,修慧故能斷盡無明,親證法身;如是福慧雙修,福慧具足,即可成等正覺,圓成佛道。所以福慧雙修,正是圓成佛道的主要條件,對學佛修行的人,非常重要。

  雖然,我們初發心學佛,未能做到如金剛經所說:“應無所作,而生其心。”但我們一定要福慧雙修。不但要修福,種福,惜福,勤儉節約以自求多福;還要親近善知識,多聞佛法,多思維佛法,多修學佛法,以開發智慧,使自己在充滿幸福與智慧的生活中,自利兼他,造福社會,以發揮人性的美德,以建造人間的樂土,以續佛慧命于永劫。

  最後,我引用一個故事來結束今天的演講。據說:從前有二個師兄弟,同時出家修行,師兄沈默寡言,喜歡研究經典,專心修習禅定,非常用功,不久即斷見思煩惱,證得阿羅漢道。可惜平日很少與人結緣,又不布施修福,所以雖證聖道,卻很少人供養,出外乞食,多數空缽而還。師弟則個性好動,喜歡布施修福,廣結善緣;由于追逐名利,高扳顯貴,常受國王大臣們供養。可是戒行不淨,又不肯多聞佛法,修習禅定,信施難消,結果死後投胎畜道,供給王宮作爲坐騎,以還宿債。但是由于生前喜歡布施修福,故貴爲象王,身披纓絡,珠光寶氣,莊嚴其身。

  有一天,師兄出門乞食,又空缽而還,途中巧遇象王,被國王坐騎出外遊行,不禁感慨萬千的說:“我不如你,你不如我。”意思是說:我不修福,所以福報不如你;但你不修慧,又因破戒墮落,不如我解脫生死,得證聖道。這就是不能福慧雙修的結果。古人說:“修福不修慧,大象挂纓絡;修慧不修福,羅漢應供薄。”所以學佛的人,一定要福慧雙修,特別是出家人,更要福慧雙修。如果修慧不修福,窮釋子一名,生來寒酸相,雖有智慧,可以弘人揚佛法,廣作佛事,利益衆生,可惜缺乏福報與助緣,無法滿其所願。反之,修福不修慧,生來福相,名成利就,財富億萬,身爲富僧,雄視同倫。可是沒有智慧,弘經演教,廣度衆生,續佛慧命;加以信施難消,一息不來,財富帶不去,業力卻隨身,業果報應降臨,將悔之巳晚,不可不慎。因此,無論在家學佛,或出家修行,非福慧雙修不可,願與各位共勉,謝謝!

  

  

《福慧雙修》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