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學佛必修的課程——四清淨明誨

  學佛必修的課程 ——四清淨明誨

  文珠法師講述

  第一清淨明誨——戒淫

  第二清淨明誨——戒殺

  第叁清淨明誨——戒偷

  第四清淨明誨——戒大妄語

  我們學佛,無論目的是想獨善其身,作個自了漢;抑或是想兼善天下,實行菩薩道,自利利他;都可以在佛所說的無量法門中,選擇一科自己喜歡而又適合個性的,作一門深入的修持。唯獨是戒、定、慧叁科,是學佛必修的課程,一定要受持,而且是要終身受持。特別是戒,是一切善法的根本,是出生定慧的父母,也是成就佛道的基層,所以學佛的人,絕對要依教奉行,不可或缺。

  戒是甚麼?戒是佛爲弟子們所製定“律己修身”的規則,凡是佛弟子,不管是出家在家,開始學佛,首先就要受持佛的禁戒;等如凡是公民,都要嚴格遵守國家的憲法一樣。

  戒有大乘的戒,也有小乘戒;有在家弟子應守的戒,也有出家弟子必須嚴格受持的戒。小乘將佛所製的戒,分爲四級:五戒,八戒(優婆塞、優婆夷戒);十戒,(沙彌、沙彌尼戒);具足戒(比丘、比丘尼戒);大乘還有在家菩薩戒,出家菩薩戒,以及叁聚淨戒等等。其中以五戒爲基本,以叁聚淨戒爲最高層。若然受持五戒不清淨,不得進而求受沙彌戒、具足戒、與菩薩戒。

  戒有戒法,戒體,戒行,戒相等四科的分別;戒法,是指佛所製定的戒法(戒律、規則);戒體,指求戒時,師資相傳,作法受持,而領納戒法于心,能生防非止惡的功德;戒行,是叁業隨順戒法、戒體,一切如法的行動;戒相,是受持大小乘戒,各種差別形式,以及受持戒行時,開、遮、持、犯種種不同的相貌。而于開遮持犯的戒相中,又有遮持作犯,與作持遮犯的分別,例如:叁聚淨戒中的攝律儀戒,是止持作犯,攝善法戒與饒益有情戒,是作持止犯。我們一定要認識清楚,然後受持,以免是非倒置,徒勞無益。

  還有,戒可分爲有相戒,與無相戒兩種。有相的戒是身戒,無相的戒是心戒;身戒是不作惡行,心戒是不動妄念。我們受持佛戒,身雖不犯,而心放逸,不名爲戒;必須在持有相戒的同時,還要持無相戒;身固然不犯,心亦不起妄念,身心都清淨,方名持戒。

  定,是一種止息妄念,破除散亂,集中精神于一境,能啓發心智的功能,又名叁昧,或叁摩地,可分爲世間禅,出世間禅,與出世間上上禅等叁種。

  世間禅,又分根本味禅,與根本淨禅兩種,色界天所修的四禅,與無色界天所修的四空定,加以四無量心,合名十二門禅,是出生世間一切善法的根本,以其貪戀禅味,故名根本味禅。若然慧性多于定的人,修六妙門禅;定性多于慧的人,修十六特勝;定慧均等的人,修通明禅,淨化身心,因名根本淨禅;以其只能發有漏智,未得無漏慧,因名世間禅。

  出世間禅,有觀、練、熏、修四種。觀是觀照,有九想,八背舍,八勝處,一切處等四種;例如修不淨觀,而生厭離等名觀禅。練是鍛煉,于初禅的離生喜樂地,二禅的定生喜樂地,叁禅的離喜妙樂地,四禅的舍念清淨地,與無色界的空無邊處定,識無邊處定,無所有處定,非想非非想處定,以及滅受想定,自淺至深,順序鍛煉,次第進修,于其中間,不雜異念,因名練禅。熏是熏修熟煉,前的練禅,于九次第定,雖然能次第進修,但未能逆序而出;今熏禅能順逆進退自在,如獅子的奮勇迅速,因名獅子奮迅叁昧。修是精進修習,令定境更爲精純深妙;熏禅雖能順逆進退自在,但未能超越自在出入。今更修練,而得超越遠近自在。由此觀練熏修四種禅,能引發無漏智,斷煩惱,了生死,出叁界,證聖果,因名出世間禅。

  出世間上上禅,是大乘菩薩所修的禅定。即菩薩地持經中所說的九種禅定:一自性禅:是觀一切法唯心,心能含攝一切法的禅定;二一切禅:是得一切自行化他功德的禅定;叁難禅:是深妙難修的禅定;四一切門禅,一切叁昧,皆由此而出的禅定;五善人禅:爲大善根衆生所共修的禅定;六一切行禅:是含攝大乘一切行法的禅定;七除惱禅:是能滅除一切衆生苦惱的禅定;八此世他世樂禅:能令衆生得二世之樂的禅定;九清淨淨禅:惑業斷盡,得大菩提的淨報,名爲清淨,連清淨之相亦不可得,故名清淨淨禅。

  前面所說的,僅就最初修學禅定,由世間禅進而出世間禅,由小乘禅進而大乘禅,作簡單的介紹而已。至于其他大乘經論所說,諸佛菩薩果上所成就的叁昧,其數量的衆多,其境界的深妙,絕非我們凡夫心之可思,口之可議,亦不是用筆墨可以形容。不過,楞伽經所說,四種禅定中的如來禅,就是楞嚴經中,佛教阿難所修的首楞嚴王大定,是一切大定中的大定,屬于諸佛所證的最高層次的境界。我們欲想進修此大定,必須從戒定慧叁無漏學開始。

  慧,是智慧,屬于衆生心性潛在的理解力,在分析世間事物現象的真相方面言智,在能通達事物本體的真理言慧。智慧不同于世間上的知識,世間人的知識是外來的;智慧是內發的。其種類可分爲世間的有漏智慧,出世間二乘聖人的無漏智慧;以及諸佛菩薩甚深微妙的般若智慧。世間人的智慧,是由書本或經驗得來的知識,只能觀察事物的現象,加以識心的思考與判斷而已,始終無法深達事物的本體,即使是修習四禅八定所得的有漏智慧,亦不能了解事物的原理。二乘聖人的智慧,能知事物的總相,親證緣起性空的真理,引發無漏慧,名一切智。菩薩的智慧,雖同證真谛空理,但由大悲心的驅使,進而上求諸佛無量道法,下知衆生種種不同的根機,入俗利生,實行大乘法門,廣修諸波羅密,能照俗谛理,名道種智。諸佛的般若智慧,能契證諸法實相的原理,圓明遍照,總括二乘的一切智,與菩薩的道種智,因名一切種智。

  我們欲想成就任何一種禅定,與開發智慧,一律都要以戒爲基礎。圓覺經言:“屍羅不清淨,叁昧不現前。”又言:“無礙清淨慧,皆從禅定生。”據此,我們應該知道,唯有持戒清淨,始可令人攝心不動,止息攀緣,如是心不取境,境不牽心,心境脫節,內外湛然,猶如風止波停,自然可以成就禅定,啓發心智。所以,佛在楞嚴經中,對阿難言:“汝常聞我,毗奈耶中,宣說修行,叁決定義;所謂攝心爲戒,因戒生定,因定發慧,是則名爲叁無漏學。”

  毗奈耶,譯名善治,正诠戒學,兼诠定慧。佛的意思是說:修行人對于戒、定、慧叁個法門,是決定必修的課程;而且于此叁種必修的課程中,又以戒爲根本。因爲戒的功能,可以收攝身心,滅惡生善;可以對治煩惱,增長智慧;可以利己利人,速成佛道。學佛的人,若能在持戒清淨的基礎上,向禅定進軍,必然引發無漏智慧,就可以降伏煩惱,解脫生死,超出叁界,是則名爲叁無漏學。同時佛又于叁無漏學中,特別提出戒學的殺、盜、淫、妄等四種根本大戒(四清淨明誨),作爲教導我們進入叁摩地的修學妙門,以戒助定,免招魔障,免生退屈。由是可知四清淨明誨,對于我們學佛修行的重要性。如果說:叁無漏學是學佛必修的課程,四清淨明誨,就應該是學佛必修課程的根本。

  第一清淨明誨——戒淫

  阿難:雲何攝心,我名爲戒?若諸世界,六道衆生,其心不淫,則不隨其生死相續。汝修叁昧,本出塵勞;淫心不除,塵不可出。縱有多智,禅定現前,如不斷淫,必落魔道,上品魔王,中品魔民,下品魔女。彼等諸魔,亦有徒衆,各各自謂,成無上道。我滅度後,末法之中,多此魔民,熾盛世間,廣行貪淫,爲善知識,令諸衆生,落愛見坑,失菩提路。

  四種清淨明誨中,第一種就是戒淫。其他經論,言及根本大戒,皆以不殺生居首,唯獨本經,旨在令人速離生死,得證菩提;而淫欲正是衆生,沈溺生死的主要原因,淫心不除,塵不可出,故佛第一先說淫戒。“清淨”,是遵守莫犯,終生嚴謹受持,令身心皆清淨;“明誨”,是十方古今諸佛,明明白白公布世人,令衆皆知的教誡與訓誨。

  人因內心充滿貪嗔癡,策動于身口,故有殺盜淫妄種種不道德的罪惡行爲,若能攝心一境,不起妄念,對順境不貪,逆境不嗔,一定可以身心不犯,所以佛教我們斷淫殺盜妄,先要從內心做起,若能身心俱斷,是名持戒清淨,所以說:“雲何攝心,我名爲戒。”

  “諸世界”,是約穢土而言,穢土衆多,因名諸世界。世有過去,現在,末來叁世;界有東南西北四維上下十方。世代表時間,界代表空間,在十方叁世無量時空之中,充滿無量的生命,而無量生命中,又有四聖六凡的分別。諸佛菩薩,與二乘聖人,已經斷煩惱,了生死,超越時空,不再受時間與空間的限製。唯有天,人,阿修羅,地獄,餓鬼,畜生等六道衆生,皆以淫欲而正性命,因此流轉六道,生死不斷。如果其心不淫,則苦因既斷,苦果不生,必然可以出離生死。

  “叁昧”譯名正定。“塵”指外界色等六塵,能染汙人的身心;衆生不知六塵境界,無常苦空,幻妄不真,心起貪嗔,追求不舍,遂終日爲六塵而奔波勞碌,身心不得安息;煩惱是塵勞因,能擾亂人心;生死是塵勞果,令人此死彼生,勞累不止,因名塵勞。修耳門圓通金剛叁昧的人,目的是超出塵勞,解脫生死,今因淫心不除,不但塵不可出,反而墮落魔道。縱然有博學多智,善說諸法,或于世間禅定,能入善出,如不斷淫,皆是魔業,必然淪爲魔眷。視其所修世間禅定境界的深淺,及福業的厚薄,“上品”,禅定勝于淫心墮爲魔王;“中品”,禅定與淫心相等墮爲魔民;“下品”,禅定劣于淫心墮爲魔女。不管是魔王,魔民,或魔女,都自己說已經成無上菩提。此是我慢習氣使然,非果計果,大妄語成,福報享盡,必墮地獄。佛告阿難:我滅度後,在末法時期,此類魔鬼眷屬,充斥人間,以廣行淫欲,爲善知識,使人生前受其蠱惑,死後墮爲魔眷。

  “落愛見坑”,愛指思惑,見是見惑,即被見思二惑纏縛,以廣行淫,爲教化衆生的手段,不修學佛的正法,而失卻趣向佛果菩提的正路。

  汝教世人修叁…

《學佛必修的課程——四清淨明誨》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继续阅读 ▪ 學佛的人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