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佛的人
文珠法師講述
一九九0年于香港九龍梁顯利中心
一、正信正見
二、深信因果
叁、精勤修學
四、護法弘法
佛學講座,不同娛樂表演。如果,講者能將正知正見的佛法,簡單扼要,層次分明介紹給聽衆,而聽衆又能心領神會,身受法益,則已達到佛學演講之目的。否則,注重外表,聲色娛人,或邪言妖語,蠱惑世人,而聽衆似受催眠,如癡如狂,爲境所牽,哭笑由人,對佛之正法,毫不沾益,反而滿腹疑惑,是非莫辨,邪正不分,這又何必?尤甚的是因此種下邪惡種子,淪爲魔眷,何等可惜!因此,當我接到香港佛教青年協會來函,邀請來港演講佛學時,雖然公私兩忙,難以抽空,但回心一想,此正是弘正法,辟邪說的機會,豈可放棄?于是放下一切,專程趕來,與各位見面。
今天多謝香港佛教青年協會租借場地,舉辦佛學講座,也多謝各位在百忙中抽出時間,前來參聽。但願藉此機會,能將佛之正法介紹給各位,更願佛力加被各位,增長智慧,獲得正信佛法的利益,這是我個人不遠萬裏而來的願望,相信亦是佛青協會同人所共同之目的。
今次演講佛學,仍以叁天爲限。今晚與各位討論“學佛的人”,明晚將研究“觀音菩薩修行法門”,最後一晚講的是“成佛捷徑”。關于這些問題,相信是各位都想知道的。
學佛的人,包括佛教四衆弟子。末法時代,去佛遙遠,聖賢隱,群邪興。佛教四衆弟子中,真正學佛的人固然很多,而非真正學佛的人也不少。楞嚴經說:“阿難當知,是十種魔,于末世時,在我法中,出家修道,或附人體,或自現形,皆言已成正遍知覺。”讀此可知,佛的四衆弟子中,確然有不少魔鬼投胎,迷惑世人。所以,今天本人站在佛教立場,提出四個原則,作爲辨別真假佛子的准則。
一、正信正見
一個佛弟于,特別是出家人,不但要正信,還要正見。缺乏正信正見的人,簡直是邪魔外道,不得名爲真佛子。所謂正信,便是理信、智信。令人信仰,合乎真理,透過理智,然後啓信,謂之正信。否則便是邪信,亦即是迷信。然理信與邪信,智信與迷信的分野,可從信仰之動機,以及所信仰的對象而判斷。人信仰宗教的動機,如果是爲尋求真理,了解人生,非爲趨吉避凶,而是要理解人因何會有吉凶?非爲勤求富貴,棄舍貧窮,而是要研究人因何有富貴與貧窮?非爲追求物欲的享受與滿足,而是要發掘智慧,爲了重建精神文明,便是正信;否則,便是迷信。世上有人,往往爲達名利的野心,爲遂私欲的占有,而求神拜佛,其動機都不正。動機不正的人,即使是在拜佛,也是迷信。
人的信仰,有了正確的動機,還要充份理解所信仰的對象,如果僅憑一時之高興,或情感的沖動,而盲從附和,人雲亦雲,何止迷信,徒勞無益,反而爲魔鬼利用,淪爲魔眷。墮落邪道,實在不幸。然則,學佛的人,豈可不慎?
佛教教主,釋迦牟尼佛,生于人間,長于人間,覺悟成佛都在人間。既有曆史可考證,還有聖迹可尋覓。絕不是信徒幻想出來的人物。當日釋尊,徹底覺悟人生真谛,宇宙原理之後,即本其先知覺後知,先覺覺後覺的精神,將自己所覺悟之真理,及發掘真理的經驗與方法,告訴世人,目的令世人和自己一樣,理解真理,認識人生,覺悟成佛。同時鼓勵世人,依法不依人,依義不依語,依了義教不依不了義教,依智不依識,是何等的客觀?又是何等的理智?故先哲梁啓超說:“佛教的信仰,是理信而非迷信,是入世而非厭世,是兼善而非獨善。”
一個真正的佛弟子、出家人,由于信仰釋尊的思想與言行,信仰釋尊所證的真理與所說的修學方法,信仰弘傳釋尊正法的聖僧,所謂正信叁寶。因而獲得正知正見的啓示。在正知正見的領域中去修學,去自度,去度人,最後自行具足,度他圓滿,福慧莊嚴,必然成佛。否則,知見不正,盲修瞎煉,何止自誤,抑亦誤人,猶如盲人騎瞎馬,夜半臨深淵,多麼危險?
正知正見的結果,便是八正道的實踐。因爲人有正見,其思想必然純正,謂之正思維。思想純正的人,出言吐語,必合乎真理,順乎人情,不妄不绮,謂之正語。人能思想純正(意業清淨)言必契理(口業清淨)自然遠離邪行,品格端正(身業清淨),如是本清淨的叁業,從事世間正當的事業,謂之正業。從事社會正當事業的人,絕不會以奸詐心,現奇異相,或自贊毀他,貪求信施,或妄談吉凶,妖言惑衆,或現神通示威,使人畏敬,或以名利收攝人心,反而能遠離五種邪命活,謂之正命。舍棄五欲,勤求佛道,行契于智,證契于理,謂之正精進。除諸妄想,不爲邪念所侵,志于正道,勤于正行,念行一致,謂之正念。遠離邪念,散念,收攝身心,趣向真如,深入實相,謂之正定。
正見,正思惟,正念,正精進,屬于叁無漏學中的慧學;正語、正業,正命、屬于戒學;正定屬于定學。所謂勤修戒定慧,息滅貪嗔癡,是每個正信佛弟子必須遵循的正途。不然,舍此正途而不由,反而利欲熏心,謗諸聖賢,自稱活佛,自謂有福。殊不知高級洋房,名貴汽車,鑽石,光亮皮鞋,僅人間有限有漏之福,與此間比利華山富豪比較,已相形見拙,何況釋尊的出世財富?又甚者,有人竟言釋尊非正等正覺,而自己則稱爲無上師,然則佛亦不能在其上矣!有人問她:佛有六通,福慧圓滿,你是不是呢?竟然答是。這種以佛自居,大言不慚的人,證之于楞嚴經,自然無可循形。學佛的人,原想了生脫死,超越叁界,跳出輪回,今竟然走火入魔,現世淪爲魔鬼,死墮無間地獄,實在可惜,真可憐愍。所以,我說學佛的人,先決條件,就是正信正見,不然,甯可不信,猶勝邪信、迷信。
二、深信因果
學佛的人,具備正信正見外,還要深信因果,若然撥無因果,便是邪知邪見,爲害甚大。征諸事實,世出世間,十法界聖凡,無一不受因果定律支配,任何人和事,皆不能超越因果範圍,即使釋尊說法四十九年,亦不外說明一切諸法的因果原理。所謂因果原理,是指宇宙萬有,莫不各有其原因及結果。例如,以天時論,日月繞須彌爲因,人間分晝夜是果;寒冷爲因,霜雪爲果。以人事論,求學爲因,知識爲果;勤儉爲因,富裕爲果;驕奢爲因,貧窮爲果;善惡爲因,苦樂爲果。就科學言,物理則冷熱爲因,縮漲爲果;化學則一氧二氫爲因,成水爲果;在數學則以乘除爲因,積商爲果;在醫學,則內傷外感爲因,疾病爲果。以此類推,一切事的成敗興衰,一切人的富貴貧賤,無一不是由因感果。因之與果,如影隨形,絲毫不爽。
再說出世佛法,知苦斷集,慕滅修道爲因,出叁界,了生死,證阿羅漢位是果。深山靜坐,春觀百花開,秋觀黃葉落,悟知世態無常,人生不永,進修聖道爲因,證獨覺位是果。知諸法緣起性空,修十二因緣還滅門爲因,證緣覺位是果。發菩提心,勤修佛道,上求下化爲因,分斷無明,分證法身,登法王子位是果。深達實相,無明盡,福慧足爲因,覺悟成佛,菩提圓滿是果。所謂修如是因,證如是果。然則因果之理,豈獨限于世間法?縱觀十法界聖凡,迷因則迷果,悟因則悟果,誰能撥無因果?
因果之道,通于善惡,修上品十善因,得上生天界果;修中品十善因,得生阿修羅果;修下品十善因,得不失人身果。做上品十惡因,感地獄果;做中品十惡因,感餓鬼果;做下品十惡因,感畜生果。如是善因善果,惡因惡果。故古人說:“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又說:“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天網恢恢,疏而不漏。”征諸事實,信然!
又善惡因果,通于叁世。叁世,是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亦可以說是時間上的過去,現在,未來。例如:今生修善或作惡,未必即生受報;而今生之禍福苦樂,亦非一定由今生所作業因所感。根據叁世因果之理,人生際遇多半由于宿世業因所感;而今生所作,又能爲將來引生結果之因。所以佛說:“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世有善人終生坎坷,此皆宿世惡業所感,與今生作善無關;而今生之善因,仍能招感來生善果。反之,世有惡人,竟然大富大貴,此亦是夙世善因,今熟所致;今生雖作惡多端,但由于宿世善因不可沒,故受善報;而今生所作惡因,仍招未來惡報。
六祖大師說:“迷人修福不修道,只言修福便是道,擬將修福欲滅罪,後世得福罪還在。”學佛的人,明乎此理,面對逆境,自可釋然,不致怨天尤人,或懷疑因果不昧之理。因果之理,除通于善惡及叁世外,又有定與不定業之分。佛言:善惡業緣,受報好醜,除五逆十惡,罪大惡極,不通忏悔,所謂定業不可轉外,其他輕罪,皆可以由人忏悔積福,或憑借叁寶神力加被,而轉變果報,改造命運。雖然說:“假使百千劫,所作業不亡,因緣聚會時,果報還自受”,但因的種子雖不亡,然助長種子的緣仍然可以改變。
例如:一粒種子的生長,必須憑借水土陽光,人工肥料,拔草灌慨,種種助緣。種子是因,水土等是助緣。種有優劣,緣有好壞;種優助緣又好,便是好因好緣,成果必好。若然好因遇壞緣,結果自然不同。反之,種子雖劣,若得良緣相助,結果亦不壞。最忌壞因又遇壞緣,則結果實在不堪設想。同樣道理,人今生的善惡與勤懈,固然可以作爲未來感果的親因,然亦可以影響現在由宿業所感的果報。學佛的人,若能諸惡莫作,使宿世惡因,缺乏壞緣,惡果不生,就可以滅罪生福。若然衆善奉行,助長宿性善因,便可以增加現在的福祿。至于佛經所說的六因(能作因,俱有因,相應因,同類因,遍行因,異熟因)以及四緣(因緣,等無間緣,所緣緣,增上緣)限于時間,現在不談。
叁、精勤修學
學佛的人,信仰叁寶,親近善知識,獲得正信正見,深信因果之後,應當繼之以實踐,勤修佛道,以謀求解行並進。否則,能解不能行,如人說食數寶,徒有虛名,枉受信施。無常一到,果報難逃,能不謹…
《學佛的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